中学化学教学设计
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课堂教学的效果如何,除教师本身素质之外,取决于教学设计的优劣。即看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中的双边活动的构思和设计是否达到最优化。依据化学的规律和特点,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对教学设计的优化,本人就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恳请同行的指正。 一、对教学目标的优化是前提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也是教学双方积极活动的准绳,是衡量教学质量的尺度。因此,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应做到:①学生该学哪些知识?应学到什么程度?②应巩固哪些知识?为学哪些知识作准备?③要培养学生哪方面的技能,并达到什么程度?④要培养学生哪些能力,结合哪些知识的教学来培养?等等。使教学目标具体全面,教学目的、任务明确,既要有知识性,智能性,又要有教育性。
例如《卤族元素》这节教材的教学目标可确定为:①在学习氯的性质的基础上,使学生掌握氟、溴、碘的主要性质以及其化合物的用途;②使学生初步掌握卤素的原子结构及其性质的关系,初步形成元素自然族的概念,为学习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作准备;③通过卤素性质的比较,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当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随时注意学生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过程和方法,以适应实际需要,防止出现教学
上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二、对教学知识结构的优化是基础
现行的化学教材是根据教学大纲提出的教学内容。如果教师照本宣科地传授,知识造成学生的学习压力,收不到良好的效果。所以教师应在认真学习大纲,钻研教材前提下,依据学生实际、教学条件以及自身的教学经验,对教材进行理解、领会并加工处理,使课堂教学内容重点突出,主次分明,形成一个有主有次、有详有略、前后有序、张驰适宜的知识结构。
教学知识优化还可通过教师的语言和板书体现出来,教师能否掌握语言艺术,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因此在化学教学中,教师的语言规范准确可以使学生得到严格的训练,形成一丝不苟的学风。另外,板书是传授知识的一种手段,良好的板书不仅能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还能体现知识内容的重点、难点,起到画龙点睛作用,有利于学生进行课后复习、理解和巩固。 三、教学过程的优化是核心
教学质量、效果的提高,主要依靠教学过程的实施,优化教学过程是整个课堂教学的重中之重,要使教学达到最佳效果, 课堂教学结构一般分为课的开始,课的中心,和课的结尾。课的开始重要的是应向学生明确一节课学习目标,学习要求;课的中心部分是一节课的核心,教学目标的完成,教学质量的高低取决于这部分。而课的结尾,要使学生所学到知识得以归纳、概括,加深理解和记忆,便于和下节课更好地衔接起来。所以在教
学过程的实施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导入新奇――兴趣性
教师要通过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向学生揭示该课知识目标和学习要求,以唤起学生地求知欲望。例如:在学习金属钠的时候,可设计这样的实验:向酒精灯芯(内放一小块钠)滴水,马上着火――“滴水生火”。顿时引起学生极强的求知欲带着好奇的心理去主动学习。
这一阶段,从教学目标上,变教师讲授知识为学生探求知识,把教学重点定位在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上。从教学结构讲,以学生观察、联想、活动为主,教师通过有趣实验,激化学生学习兴奋点,取得良好效果。 2.精讲点拨――科学性
通过新奇的导入,学生基本上都能进入有意义学习心理过程,但千万不要认为直接讲授知识时机已成熟,否则,将截断学生思维能力发展。教师应承接第一阶段学生呈现与教学重点相关内容,通过精要、生动的讲解,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引导学生逐步接近知识结构。教师必须把主要精力放在捕捉学生学习的障碍和思维的疑惑方面,并及时开导启发。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让学生沿着思维阶梯,在教师有效的引导下,自觉发现、掌握知识,从而调动学生潜在的胆识,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在这一阶段教师通过讲解,勾勒出知识结构,教师处于主导角色位置。 比如在《盐类的水解》这一节课中,一开始就提问学生:“碳
酸钠溶液显酸性、碱性、还是中性?”学生回答:“显中性。”我演示了碳酸钠溶液使酚酞变红色的实验,全体学生感到惊奇,大脑处于高度兴奋状态,这样就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求知欲。接着再用pH试纸检验醋酸钠氯化铵与氯化钠三种溶液的酸碱性,这样抓住学生急于求知而又无法得知的最佳思维的时刻,指点他们探索、讨论、表达,师生共同活动,运用电离理论和化学平衡移动观点,分析了水解的原理,写出离子反应方程式,突出了其本质。同时与中和反应对比,指导学生总结出“盐类水解”概念。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水解的本质?还需通过练习加以检验,如“氯化铁、硫化钠、碳酸氢钠都会水解吗?能水解的写出离子方程式。”让学生在课堂上练习。通过分析归纳,按盐的组成判断其水溶液的酸碱性,概括出“谁弱谁水解,谁强显谁性,两强不水解”的水解规律。趁热打铁,将这一部分知识及时迁移到高考试题中的离子共存问题,概括出“单水解不影响离子大量共存,而双水解影响离子大量共存”的规律。这样使学生由感性→理性→应用→巩固,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使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得到了发展,教学效果理想。 3.小结精简――逻辑性
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急于鉴别自己探索结果的心理,回到主导地位中去,剖析错漏,归纳、推导出正确的结论,具体、系统地讲述知识内涵和构成。这一过程带有总结的性质,与传统教学总结不同的是,教师不是对自己的分段讲述进行自我总结,而是
在学生自我发展的基础上,通过疏理学生认识结果,推导出结论。是学生由形象思维能力向抽象思维能力的迈进。由于学生思维主动性的贯穿和渗透,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能动作用实现了有机的统一。
四、教学方法的优化是关键
教学方法是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手段,是使教学过程达到优化的一种推动力。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要得法。如质疑法、探索法、发现法、单元结构法、自学辅导法等,究竟要采用什么样教学方法,要视课型,内容及教师、学生实际而定。只要“省时、启智、高效”就是好方法。在教学实践中要重视基本方法,注意多种教学方法的相互配合,使教学质量得到逐步提高。 另外要注意的是,化学作为一门实验科学,必须应用化学实验这一重要手段,让学生在实验中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如《原电池》一节,设计以下几个实验:①观察锌板和稀硫酸的反应;②用铜板接触锌板,有何现象?③用导线连接外电路通过电流计有何现象;等等。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不但是学生掌握了知识,更重要的是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得到了训练和发展。 总之,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设计者和指导者。学生是受教育的客体,又是学习与发展的主体。无论哪种教学设计,不能只满足是否科学性、合理性,还必须看到学生是否真正获得知识,是否在教学中真正培养了各方面能力,以适应高考的需求,才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所在。
中学化学教学设计-最新教育资料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