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数学循序渐进教学实践探析
《数学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的学习应遵循逐级递进、螺旋上升的原则,但要避免不必要的重复”。这意味新课程理念下数学教学过程是循序渐进地对教学内容、学生自学、议论形成的过程。
所谓的循序渐进不是指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对教捌、教案的认知过程代替了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认知过程,学生沿着教师预设方向按课本顺序进行学习,而学生的能动性、创造性和应有的情感性在教学中不能很好地体现。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在平等基础上的交往、互动,从而使师生双方达到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实现共同发展的过程”。结合学生不同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教师对教学内容、学生自学、议论的安排和指导必须是循序渐进的过程。 一、循序渐进地对教学内容重组或改组
教学内容是让学生通过在校学习得到快速发展的主要信息来源,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合于学生学习、有利于学生发展的任务分析,已成为现代教学设计中的重要一环。教学内容固然有传统意义上的循序渐进,但其具有很强的过程性的“体验”特点。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愿望及其发展的可能性,实施因材施教,对教学内容进行重组或改组。 1 结合对学生初始才能的估计对教学内容进行重组或改组 在课程实施中,每个教师和学生的理解都是不尽相同的。不同班级、学生在认知、心理特点等方面存在差异,任课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在对教学背景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对学生初始才能的估计,对已开发出来的课程进行适合于学生学习、有利于学生发展的重组,而不再是一成不
第 1 页
变地“复制”教科书。比如在讲授人教版七年级第三章《整式》时增加“代数式”的教学,如此重组有助于学生对“整式”的理解。 2 结合学生不同时期的认知能力对教学内容进行重组或改组 教师在对课程内容进行重组时,要结合学生不同时期的认知能力,按课程内容的相对独立性、逻辑性和层次关系,将教学内容按课程、单元和课题等顺序进行划分,也可从一课时到有紧密联系的几小节,再到都有着一定结构体系的内容顺序划分。如在任教九年级数学教材时,将《锐角三角函数》、《相似》调至第一学期与《圆》一起教学,将《概率初步》在第二学期与《视图与投影》一起教学,既结合了学生认知能力和水平,又能符合教学需要,体现较好的教学效果。
3 结合课程单元课题关系和学生不同需求对教学内容进行重组或改组
由于单元和课题各自存在着并列、顺序和综合等情况,教师在划分课程时,应协调斟酌课程内容、单元内容和课题内容之间的关系,使课堂学习任务的开发与分析达到前后呼应、相得益彰的效果。同时,内容设计要保证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获得与一定的训练,同时体现一定的弹性,进而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使全体学生都能得到相应的发展,也便于教师发挥教学的智慧。
二、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
培养学生自学的过程,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前提。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初中学生从
第 2 页
算术到代数再到几何有一个转变的过程,自学能力的培养也有顺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有顺序、有计划地挖掘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1 “实验一探究”过程
新课程的所有课型基本都存在“实验――探究”过程,可培养学生通过课本中的引例,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进行实验――分析与论证,自主探究课本知识,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在学习中能真正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如在讲授《直线、射线、线段》时,可结合课本第124页引例提问:“要将一根木条固定在墙面上,至少需要几根钉子?”要求学生动手操作探究,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子就会调动起来。
2 “体验―感悟”过程
就学习而言,体验和感悟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教学内容消化后的内心反省、内在反应或内在感受,是学生的认知、情感、态度、价值观综合作用的结果。培养学生在自学中体验成功的乐趣,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感悟,从而实现知识的内化,以促使学生的心理真正发生变化,增强信心,明白即使是失败的体验也同样重要,从失败和错误中吸取教训。 3 “发现―创造”过程
布鲁纳说:“发现不限于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确切地说,它包括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方法。”其目标在于发展学生的探究思维能力,让学生从已知事实或现象中推导出未知事实或现象,形成概念,从中发现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性,并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使之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创造是主体性发展的最高境界。教学过程中,在
第 3 页
学生探究的基础上,可进一步引导思考,让他们重新发现概念,归纳有关规律,并自己制作模型和学具,规划、组织和设计探究性小课题。也可引导学生运用直觉解题,组织参观考察,增进对社会活动的了解,接触更多的开放性问题和实践性课题,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三、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交流议论
学好数学仅靠学生学会自学是不够的,还必须利用好课堂,而交流议论是最有效的途径。新课程要求:教师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气息”,努力为每位学生的主动参与教学提供广泛、足够的可能性。现实的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往往在组织学生交流议论时流于形式,为听课而讨论。从“一切为了学生发展”这个教育核心理念出发,教师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逐步使议论深入展开。
首先,通过问答式,由教师简单的提出问题,学生通过阅读讨论,动手探究可直接得到答案。如讲授人教版七年级《直线、射线、线段》时,教师可要求学生观察第129页的图4.2-3、4.2―6、4.2-7,讨论直线、射线、线段可怎么表示、有几种方法,学生通过观察、简单讨论即可得到答案。其次,让学生在回答问题的基础上,再联想延伸,进而产生新的问题或答案。这就要求学生必须经过认真读图、仔细思考才可讨论得到。最后,教师出示一个大的议论中心,既要有广度,又要有深度,重要的是贴近学生实际。学生依据自己的思路,自由发表见解,相互启发,甚至热烈的争辩。一个问题解决了,又引导、激发出新问题,随着问题的逐步深入,不断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解决、发现并提出新问题的强烈欲望。
第 4 页
教师在组织学生学习活动过程中可适时加以讲解、点拨,始终掌握主动权,适应不断变化着的学生思维,满足客观差异形成的学生不同需要,避免平时议论中的平铺直叙、学生议论冷场,或由几个尖子生包场,其他学生是看客的现象。学生交流议论可采用顺序议论,鼓励学生自由表达,敢于发表独特见解,并学会倾听和尊重他人的意见。
在新的课程论中,教师要从“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出发,把教学内容进行适当重组或者改组,使教学内容适合学生学习并能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强调学生主动思考自主学习,让学生在思考和学习中获得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整个教学过程不再仅是教学内容的简单传递,更是学生在学习体验中不断生成的过程。当然,课堂教学过程是在具体情境中的动态生成,循序渐进最终必须建立在每天的教学实践活动中,在课堂教学改革中不断的感受、创造和改进。
希望以上资料对你有所帮助,附励志名言3条: 1、宁可辛苦一阵子,不要苦一辈子。 2、为成功找方法,不为失败找借口。
3、蔚蓝的天空虽然美丽,经常风云莫测的人却是起落无从。但他往往会成为风云人物,因为他经得起大风大浪的考验。
第 5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