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黄甫全小学教育学原理浓缩背诵笔记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小学教育活动的构成

小学教育活动含义

指小学围绕促进学习和身心发展所开发的一切专门活动的总称,核心是学习活动,可分为儿童自主活动以及教师引导活动等。

学校组织和教师引导下,与外界互动中,学生主动地学习知识和建构生命意义的文化活动。 特点:

遵循身心发展规律:顺应自然生长和发展阶段,致力于特定年龄学习应该和能够的学习;避免和杜绝超前和滞后教育。创设表演场景,在学中玩,玩中学,充满乐趣,创设生动活泼地教育情景。 适应时代要求:在当代科学、信息、全球化时代为背景,应培养独立意识、自主能力和主动精神

小学体育活动组成

从社会客观要求与个体主观需要相统一角度 一、小学体育活动

(1)体育游戏 :注意和兴趣、身体素质(处于发育阶段)特点决定,将游戏穿插其中。 神经系统兴奋占优势、抑制力差;注意力不易集中,单调练习会容易疲乏 兴趣广泛、好奇心强,以直接兴趣为动力

(2)养护:为强身健体而开展的,要与竞技体育活动相区分;内容合理安排,设施安全规范。 (3)体育锻炼习惯养成:长期锻炼活动中逐渐形成的中的稳定的行为定势 由于缺乏认识锻炼重要性,锻炼在模仿成人、在指令中进行;

所以,需要以身作则,适当施压促使自觉锻炼,同时传授有关锻炼的卫生知识 二、小学德育活动

(1)培养基本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

良好的行为带来的积极效果会给道德主体以积极强化,促进道德品质形成。 道德是安身立命的根本;培养基本行为规范,遵照执行《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2)培养价值观

价值观是人的精神内核,确立价值观才能获得学习与生活的价值感,形成真正合乎道德的自觉行为

(3)培养理想

教育要培养全面、完善的人,关注儿童理想的形成与发展,有可能实现的理想。 (4)他律与自律相结合

儿童的道德发展逐渐由以他律为主转向以自律为主,他律与自律结合培养品德 因为自控力差,道德培养以他律作为保障,强化在实践中接受和践行规范程度。

道德内化不是被动接受过程,而是通过主体内在要求和潜能与外部影响相互作用,以实现道德本质充分发展的过程;是使社会道德要求与价值融于主体意识,转化为品德的过程 启示:以他律为主,注意培养德育培养自律精神、技能、和习惯。 三、小学智育活动

(1)注重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学习

充分吸取现代认知心理学关于知识分类(陈述性、程序性和策略性知识)的学说,树立现代知识观。促进学生掌握全面的基础知识和形成技能。

程序性知识:关于完成某任务的具体行为程序或操作步骤的知识,动态的知识,怎么操作外部事件的知识。

技能:程序性知识经过练习达到自动化程度的知识,体现动态操作过程中的知识。

策略性知识:怎么有效进行和调控自身认知活动的知识。包括认知策略(注意、精加工、复述、组织和编码)和元认知策略(计划、监控、调节认知活动)。

(2)注重经验的转化 儿童生活的世界才是发展的源泉,因而重视儿童的学习经验,从成人经验向儿童经验转化

需要课程研制层面解决,更需要教师基于学校与课堂教学,结合学习领域及其课目内容,进行具体的设计与开发,建构适宜这种经验生活转化的活动环境、课堂环境与媒体环境等。 (3)注重知识与经验的意义建构

知识不是由教师灌输给学生,而是通过教师的引导由学生进行主动建构的,学生不是空着脑袋学习的,而是在以往和学习生活中已经形成较为丰富的知识经验。

知识获得:学生不是被动对知识加工、记忆和储存而是借助于长时记忆已有知识经验和信息加工策略主动地选择和加工知识,在老师协助下,形成独特个性化信息加工过程,从而建构知识与经验意义。

作为学习的心理过程:包含对新知识建构和对已有知识经验意义建构两方面建构 作为学习的结果:建构起围绕关键概念等的网络状的开放式知识结构。

结构性知识:高度结构化、去个性化、去情景化、精确而清晰的封闭知识结构

非结构性知识:非结构性、情景化、个性化、高度灵活而富有创造性的开放性知识结构。 (4)注重智力的训练与开发

加德纳认为智力的内涵是多元的、因而而异,不同整齐划分。 我国学者认为是以思维力为核心的一般认知能力。 ? 智力具有较大的可塑性。

? 教学中启发积极思维,引导学会分析、综合、比较、抽象和概括等思维方法。 ? 根据小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进行智力训练与开发。 特点:引导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过渡到以抽象逻辑为主

启发:教授抽象概念要利用具体形象的辅助手段,不断地为学生创造最近发展区,增加思维新质要素的积累,引导向抽象思维过渡。 四、小学教育活动的综合性

需要确立小学教育活动的“综合渗透观”

教育活动由生命整体的教师与学生参与,它的开展需要多方面而不是单方面的投入。

教育活动本身是综合性的,产生的影响是丰富,有显性、直接和即时的影响,还以渗透的方式给人隐性、间接和长期的影响。要克服,校内分工和对教学任务的分解所带来的对教育活动功能单一化的认识和规定,充分开发教育活动的多方面功能。

论述当前加强和改善德育工作的意义,并阐述德育与其他各育之间的关系

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互联系,互为手段和目的,共同组成统一教育过程。 (1)德育与智育

1、德育主导智育,德育是起决定性作用的主导成分,引导着智育的价值取向,制约着人的社会价值的高低,主导着智育的潜力和方向。智育保证方向和动力

2、德育促进智育,德育所培养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学生成才的思想基础,为智育提供动力源泉和精神支柱,德育为智育提供了良好的非智力因素支持。

3、德育寓于智育之中。智育为德育提供认识基础,是德育实践的重要渠道、途径和手段,是德育的载体。

4、智育融合德育,德育与智育尽管各有特定的含义和内容,各有各的任务与功能,但它们是不可分割的、相互促进、互为目的和手段。 (2)德育与体育

体育活动内容的多样为德育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体育为德育提供机体保证,为全面素质发展提供生理前提。

(3)德育与美育:没有具有道德教化的功能,可以陶冶思想情感,培养高尚情操和文明素质。

智育为各育目标的实现知识智力基础,德育决定人的发展方向,影响各育的性质和效果,为人的发展提供动力,劳动技术教育脑力体力结合,使学生手脑并用,理论和实践结合的有效途径。 五育关系:不可分割,相互渗透,人的素质作为一个整体而存在,全面发展的教育也是各育相互渗透的整体,思想上可以把各育分离,而不是各部分相互孤立发挥作用。 (4)加强和改善德育工作的意义: 1、德育教育是时代发展的要求

2、德育能弘扬和培育学生的民族精神

3、德育能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促进其个性发展。 4、德育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主要渠道之一 小学教育活动的构成

历时阶段和共时要素相交叉角度考察 课程与教学设计

(一) 课程资源的开发: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一切因素,课程实施的支持系统。 类型:校内与校外;文字与非文字;条件与非条件;教授化与学习化 非文字课程资源:以图片、实物、音频和视频、活动等为载体。

素材性课程资源:作用于课程并能够成为课程或素材的来源,如知识技能、活动方式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等

学习化课程资源:课程采用合作活动学习,学习不局限于客观知识的接受和记忆,而更多表现为在学习境遇中通过对话与协商主动建构知识和获得生命意义的过程。学习化课程资源的根本价值诉求是服务于学,营造意义建构的生态式学习环境,进而为学的进程提供显性和隐性的资源支持。自然、社会、教师以及承载系统知识的教材只要有助于建构知识、发展智力和养成德行、丰富情感的都可以是课程资源。 原则:针对性(课程目标)、个性化(地域优势、学校特色、突出个性)、共享性和开放性(类型和途径) 途径:

? 开展当代社会需求调查,把握有效参与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养。

? 审查学生日常生活中和以及为实现自己目标的过程中获益的课程资源,包括经验、方法、内

容等课程素材,以及开发和利用相应素材的条件

? 研究特定受教儿童已具备或待具备的知识、技能和素质。

? 鉴别和利用校内外课程资源,包括学校、社会自然与人文环境等 ? 建立课程资源管理数据库,拓宽分享渠道 课程资源开发策略

勤于积累:不断积累才能灵活取用。

敏于发现:课程资源到处都有,缺少的是发现的意识和能力

善于捕捉:捕捉教学活动中随机生长出来的稍纵即逝的课程资源,因势利导,演绎精彩。 捕捉前的鉴别-捕捉后的引导,用教育智慧顺势而导。 (二) 课程与教学方案设计 1、课程实施方案设计

国家、地方、校本课程、课程方案以及课程标准是应然的课程形态,需要付诸实现才能成为实然的课程形态,是预期结果和实现结果的关系。

内容包含:实施时间、地点、参与人员、途径、原则、步骤、效果评价、主题选择等。 2、教学实施方案设计

课程与教学:20世纪教育研究时以课程与教学分离为特征的,二元对立使完整的教育过程人为分割开来,不利于完整教育活动的设计与开展。教学总是特定内容的教学,内在包含着内容;而课程作为内容是教学的内容,脱离了教学的课程是空置的内容。概念外延上,课程实

施内在包含着教学,教学是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 设计要求:

分析学生:在知识技能方面的现有状态;学习目标状态;情感态度;自我监控能力 分析教学目标:分认知技能、情感动作和人际交往等方面确定

分析教材内容:分析课标、研读教材、明确重难点、有针对选择参考材料等 分析教学过程:课时、安排内容、选择策略、方法和媒介、教学组织形式

类型:学年、学期、单元、课时(由粗都细,由整体到局部、笼统到具体的程序设计)

课堂教学

(一) 教学的中心地位

教学与教育直接目的一致-促进全面发展,决定它教育活动的中心地位 从我国教学作用看,基础知识、技能、基本能力和促进个性健康发展。 (二)合作活动学习

教学价值取向逐渐定位于以学生的学习为本。

传统教育观:重视教师如何向学生传授知识,忽视教学生怎样有效地获取知识的方法。

学习为本的教学观:教法实质是学法,教学过程是主动学习的过程,教学设计是学习过程、方法和结果的设计。因而要研究身心发展规律,课堂情境中的学习规律并遵循规律进行学习设计,有效地将教与学结合,使学生投入学习过程,获得知识经验和意义建构。 为此提出合作学习、活动学习的教学方式。 合作学习

定义:合作学习是指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而进行的互助性学习。

有5个不可缺少的要素:积极相互依赖;面对面的互动;个人责任;社会技能;小组自评。 它既是学生的一种学习方式,也是教师的一种教学方式,是教学与学习有机融合 特点: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创新了教学形式与机制;形成多边立体的互动机制。 怎样组织小学生合作学习

(1)建构合理的合作学习小组。综合分析学生的个性、成绩、能力、思维特点等多个方面,进行合理的分组。分组之后,要注意收集小组成员的“磨合”信息,并酌情做出调整。 (2)为合作小组建立一套有序的合作常规

(3)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习惯:每个成员独立思考、积极参与、踊跃发言,认真倾听;始终关注任务,而不远离主题—无论陈述和辩论;明确个人分工和职责;遵守规则。

(4)教师培训和指导学生形成合作技能:倾听,清晰表达;求助;反思;自控;帮助;支持;建议;协调等;

(5)关注扶持弱势学生:布置任务时照顾到弱势学生;在组内形成主动扶持差生的氛围;及时提供指导和帮助

(6)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

(7)提供合理的合作学习时间,跟据难易程度和现场的进展情况为学生提供合理时间。 (8)选择适当的合作学习时机,需要一定的情境。

(9)合理地设计合作任务:适宜采用合作的方式完成的学习内容。 (10)合理调控合作过程,加强学习指导。 (11)给学生提供交流的机会。 合作活动学习

通过合作式的学习活动或活动化的合作学习,使师生成为学习共同体,让学生主动投入学习过程,在互动合作的学习活动中获得知识、形成经验并建构知识与经验的意义和价值。活动学习是在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学习交往与合作是在活动中实现的。学生的学习基于活动的合作中进行,实现多层次和多方面互动。

课外活动 课堂教学之外利用课余时间开展的各种教育活动,以期使小学生得到主动的、生动活泼的发展。 广义,校内课外活动、校外课外活动以及校外社会活动;

特点:活动性质的自愿性和选择性;活动内容伸缩性和广泛性;活动形式灵活性和多样性;活动方法独立和自主性以及考核方式娱乐性和轻松性 学生的管理和领导

健全班级组织、指导确立奋斗目标、制定规章、形成舆论与和谐人际关系 教师的管理和领导

(一)教师检查与考核内容

政治思想、业务水平、工作态度、工作成绩 (二) 国内外教师培养和提高基本途径

教师参与课程改革;教师学习;教师参与研究;

校本培训:由学校发起并组织实施,旨在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使得专业发展的一种方式 教师专业发展学校:以中小学为研究基地,大学与中小学合作建设,旨在通过合作研究实现教师专业发展,同时促进学生发展的学校。 教师对学生管理与领导

奋斗目标-制定规章制度-舆论-人际关系

黄甫全小学教育学原理浓缩背诵笔记

小学教育活动的构成小学教育活动含义指小学围绕促进学习和身心发展所开发的一切专门活动的总称,核心是学习活动,可分为儿童自主活动以及教师引导活动等。学校组织和教师引导下,与外界互动中,学生主动地学习知识和建构生命意义的文化活动。特点:遵循身心发展规律:顺应自然生长和发展阶段,致力于特定年龄学习应该和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6uc117e75w7b3ef97wu606i7k4ff8500ze6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