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马克思考试题目整理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分析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原初历史”概念? 答:马克思主义的原初历史是探讨人类历史如何可能的理论,或者说是人类历史具备哪些前提。根据《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马克思“原初历史”包括四个前提,具体如下。 (1)马克思主义原初历史中的第一个前提就是物质生活生产。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就是人类如何得以生存,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应满足吃穿住行这些基本的生活需要,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这样的历史活动是一切历史的基本条件,人们为了生活就必须每日每时得去完成它。

(2)第二个历史前提就是工具的再生产。已经得到满足的第一个需要本身、满足需要的活动所需要的工具成为新的需要,而这种新的需要的产生是第一个历史活动,这种工具的生产又称为物质生产资料的生产,这种工具的生产需要对自然界进行开发。

(3)第三个历史前提就是人口的再生产,即人类自身的繁殖,体现为一种生物学意义上的代际之间的繁衍。

(4)第四个历史前提就是社会关系的再生产。夫妻之间的关系、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关系,即家庭最初是唯一的社会关系。社会关系的含义是指许多个人的共同活动,至于这种活动在什么条件下,有什么方式和为什么目的进行则无关紧要。一定的生产方式或一定的工业阶段是忠实于一定的共同活动方式联系着的,这种共同活动方式本身就是生产力。由此看来,人们所达到的生产力的总和决定着社会状况,也在创造着历史。

2.如何理解利益关系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核心? 答:(1)利益关系首先体现在物质利益关系上,物质利益是其他利益的基础和前提,物质利益关系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核心,利益关系变迁是社会发展状况的标志,利益分析方法是观察和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根本方法。马克思说:“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恩格斯也曾指出:“每一既定社会的经济关系首先表现为利益”。无论是政治制度还是意识形态,其形成和发展都根源于物质利益,因为一切争取解放的政治斗争和阶级斗争“归根到底都是围绕着经济解放进行的”。马克思恩格斯正是通过研究物质利益问题创立了唯物史观。

(2)利益关系和利益矛盾伴随人类社会的始终。在社会主义社会,根本利益对立基础上的利益矛盾已经不复存在,但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各种局部利益矛盾、暂时利益矛盾仍然存在,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差别、利益冲突并没有消失,利益关系仍然深刻地影响着人们对待事物的立场、观点和态度。

(3)现阶段,我国出现的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是利益矛盾在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表现,其核心是利益问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诉求,妥善协调各种利益关系和利益矛盾,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切实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论述

3.如何理解矛盾的对立统一规律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 答:(1)矛盾的对立统一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规律,事物并不只存在正反两方面的矛盾,对立面兼具斗争性和同一性的特点,同一性表现为对立面之间具有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贯通的性质,而斗争性是指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否定的性质。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存

在和发展的前提,矛盾双方相互渗透,贯通为矛盾的解决准备条件;斗争性导致矛盾双方力量对比和相互关系的不断变化,致使旧事物被新事物所取代。总体而言,矛盾的对立统一规律推动了事物向前发展。

(2)在当今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价值观多元的问题可以使用矛盾的对立统一规律加以阐释。现时我国社会存在着前现代价值观、资本主义价值观和社会主义价值观等多元价值观,不同性质的价值观反映着不同的价值观态度。对待前现代价值观,应该具备扬弃的观念,历史地保留符合时代进步的理念,剥离不符合时代要求的观念,承认其所具备的时代合理性。对待资本主义价值观,要能够将之推到逻辑极端,从而可以看到资本主义价值观一方面既高度宣扬自由、平等、人权等抽象的普世价值,但当与生活事实发生联系的时候,就可以发现它本身又制造着不平等、侵犯人权等行为,这就是典型的价值观的悖论。因此应辩证地看待价值观与现实的关系。

(3)基于以上对立统一规律的分析,应始终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立场,具体应做到以下三个方面。①认识到传统价值观是建立在封建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它所倡导的“仁爱”“礼仪”“诚信”等观念在当下社会交往上仍旧发挥着稳定器的作用。但另一方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前现代保守的思想,例如男尊女卑的观念、对残疾人的忽视等都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当下政治经济体制的改革,也与现代文明的进程相背离。②资本主义价值观中的“民主”、“平等、“法治”、“自由”、“博爱”等思想都具有普世的价值,尽管资本主义社会在落实这些价值观念的时候存在着这样或者是那样的问题,但是价值观本身还是具有很明显的先进性的。③坚持“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制、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方面成人多方面价值观的存在,另一方面必须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和基础性作用,从而力图达成价值观的共识。

4.如何理解逻辑反映历史但又高于历史? 答:(1)历史是指客观现实的发展过程以及人类认识客观现实的发展过程,逻辑是历史发展过程在思维中概括的反映。逻辑反映历史但又高于历史是辩证逻辑方法中逻辑与历史统一的思想。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2)逻辑反映历史体现在:①理论的逻辑进程与客观现实的历史发展进程相一致,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而思想进城的进一步发展不过是历史过程在抽象的、理论上前后一贯的形式反映;②思维科学的理论与认识史、思想史相一致;③个体的思维规律与整个人类思维发展规律相一致;④儿童智力发展规律与整个人类思维发展规律相一致。 (3)逻辑高于历史体现在思维的逻辑是对历史的总结和概括,撇开了历史发展的各种细节和偶然因素,甚至通过迂回曲折的道路表现其规律,它是“经过修正的”的历史。

(4)逻辑反映历史又高于历史要求做到以下方面:①逻辑的分析要以历史发展为基础,历史的描述要以逻辑联系为依据;②任何一门学科不能只用历史方法或逻辑方法,而应将两者相统合。

5.社会发展过程的客观规律性与主体选择性的关系?

(1)社会发展过程的客观规律与主体选择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社会发展规律本质上是人的实践活动的必然性和规律。同时,实践本事就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能动的物质活动,其本身就是基于对主体、客体以及主客体之间关系的认识而从事的有选择的活动,社会规律自然也就具有了主体选择性。由于实践活动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统一的特点,社会发展过程也就有了客观规律性与主体选择性的统一,客观规律为主体选择提供了前提、可能和空间,主体选择性现着实践者的活动目的、活动方向。因此,社会发展不能随心所欲,既要受制于客观条件和自然规律,又要受制于主体的认识水平、能力和素

质等自身条件。

(2)然而,客观规律性和主体选择性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①客观规律性更强调社会发展的条件性和制约性。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里说到,“历史的每一阶段都遇到一定的物质结果,一定的生产力综合,人对自然以及个人之间历史地形成的关系,都遇到前一代传给后一代的大量的生产力、资金和环境所预先规定的新一代本身的生活条件。”客观规律的制约性指的是现实中的人的活动和社会的发展都要受到客观规律的制约,忽视客观规律,把主体作用本体化,就容易陷入唯心主义、人本主义。②主体选择性更强调主体的能动性和选择性。能动性指的是历史主体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不只拘泥于客观条件,而是有着自己的主观创造性,在实践过程中,主体不仅可以利用自然规律和客观条件服务自己,还可以进行发明制造,创造出自然界所没有的东西。选择性是指根据不同具体阶段存在的不同的客观趋势和可能性,主体确定自己对待他们的态度,对之做出选择,是对社会生活未来发展的多种可能的方向、目标、方式的选择,社会生活未来发展的多种可能性是主题选择的客观前提,主体的利益和需要是选择的内在根据。

(3)总之,客观规律性和主体选择性辩证地统一于社会实践活动之中,社会实践活动是客观规律性和主体选择性的现实基础。主体选择性在社会发展中起着关键性作用,具有巨大的力量,同时,只有符合客观规律的主体选择才能真正地促进社会发展。为此,要坚持历史决定论,反对割裂的两种社会发展观,坚持客观规律性和主体选择性辩证统一的社会发展观就是历史决定论。把历史归结为人的创造过程,就会陷入主观意志决定论;把历史归结为自然力量的创造者,就会陷入客观精神决定论,两者都是片面的。

(仅供参考)

马克思考试题目整理

分析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原初历史”概念?答:马克思主义的原初历史是探讨人类历史如何可能的理论,或者说是人类历史具备哪些前提。根据《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马克思“原初历史”包括四个前提,具体如下。(1)马克思主义原初历史中的第一个前提就是物质生活生产。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就是人类如何得以生存,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应满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6u3ao3orjj76vac3ljxx41z4g1sgcd01874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