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教学资料
专题九生物与环境
专题突破练(B卷)
1.如图是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和“S”型曲线以及在a点之后的三条变化曲线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对于呈“J”型增长的种群而言,其λ值(λ表示当年的种群数量是前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的大小与
种群密度________(填“有关”或“无关”)。
(2)a点之后,Ⅰ、Ⅱ和Ⅲ三条曲线对应环境的优越程度的大小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做出该判断
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中AB段,不考虑迁入、迁出,种群的出生率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死亡率。
(4)捕捞经济性鱼类时,剩余量应在K/2左右,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无关(2)Ⅰ>Ⅱ>ⅢK值越大,说明环境越优越(3)小于(4)K/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种群数量恢
复最快
解析 图中坐标系内含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和“S”型曲线,其中“J”型曲线是种群在理想条件下的增长规律,其当年的种群数量是前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值(λ)恒定不变,但种群的增长速率却在不断增大,所以种群数量呈几何级数增加,种群密度也随之增大。“S”型曲线是种群在环境条件有限的情况下数量变化规律,当环境条件不被破坏的情况下,种群数量达到环境所能维持的最大值即K值时,种群数量保持相对稳定。若环境条件改变得比原来更优越时,则K值会增大,如图中曲线Ⅰ;当环境条件变得更差时,则
K值变小,如图中曲线Ⅱ;当环境条件受到破坏而不能恢复时,种群数量不断下降,K值也会不断下降直至
被灭绝,如图中曲线Ⅲ。
(1)对“J”型曲线增长的种群而言,其λ值不变,但种群密度在不断增大,所以二者没有直接关系。(2)结合前面的分析可知,图中曲线Ⅰ是环境条件变得更好所致,曲线Ⅱ是环境条件变得更差所致,曲线Ⅲ是环境受到破坏使种群无法适应而逐渐遭到淘汰所致,由此推断三条曲线所对应的环境条件的优越程度是
依次减小,其判断的关键依据是K值的变化。
(3)种群数量由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若不考虑迁入率和迁出率,当种群处于图中AB段
时,其种群数量不断减小,说明种群的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4)捕捞经济性鱼类时,为了持续获得高产,则希望经济性鱼类的增长速率始终维持在最大,即剩余量应在
中小学教育教学资料
K/2左右,此时捕捞后的鱼类恢复速度最快。
2.某科研小组在塞罕坝地区做了如下调查研究,请回答下列问题:
(1)科研人员对塞罕坝地区的几种植物类型中鸟类资源的调查统计结果如下表:
鸟类丰富度(种) 55 23 21 平均种群密度(只/hm) 16.36 14.39 3.94 2比较项目 森林 灌丛沼泽 草丛沼泽
调查上述鸟类的种群密度,采用的方法为____________,随着时间的推移,塞罕坝地区从沙地荒原最终发展成森林的过程属于__________演替。表格数据显示森林中鸟类的平均种群密度最大,这说明森林为鸟类的生存提供了更多的__________________。
(2)近年来,塞罕坝地区某些农户开始发展生态果园模式(如下图):
①从能量流动角度分析,设计该生态系统的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若该生态系统中,家禽的能量4/5来自杂草,1/5来自害虫,那么家禽增重1 kg,至少需要消耗________
kg生产者。
②从物质循环角度分析,碳元素在该生物群落内部以____________形式传递。
③从信息传递角度分析,果树开花期,果农利用一种小型蜜蜂传粉,蜜蜂传粉时相互通过跳摆尾舞或振动
翅膀发出嗡嗡声来进行交流,从信息类型看,上述信息分别属于________信息、________信息。
答案(1)标志重捕法 次生 食物和栖息空间
(2)①合理地调节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9②(含碳)有机物③行为
物理
解析(1)鸟类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若要调查其种群密度,应采用标志重捕法;随着时间的推移,塞罕坝地区从沙地荒原最终发展成森林的过程属于次生演替;森林为鸟类的生存提供了更多的食物和栖息空间。(2)①设计生态果园的意义是合理地调节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根据题干信息,家禽通过两条食物链增加体重,“至少需要多少生产者”说明按照传递效率最大计算,所以在食物链杂草→鸡鸭中,家禽从杂草中获得的增重所需生产者的重量为1×4/5÷20%=4 (kg);在食物链杂草→害虫→鸡鸭中,家禽从害虫获取的增重所需生产者的重量为1×1/5÷20%÷20%=5(kg),则家禽增重1 kg,至少需要消耗生产者的重量为4+5=9(kg);②碳元素在生物群落内部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
传递;③蜜蜂传粉时相互通过跳摆尾舞进行交流,属于行为信息;振动翅膀发出嗡嗡声属于物理信息。
中小学教育教学资料
3.下图是某湖泊营养化程度以及部分藻类生长状况(鱼鳞藻、脆杆藻为鱼的饵料,微囊藻会产生有毒物质
污染水体)的曲线图。
(1)民间有“养鱼先养水”的说法,由上图分析可知,当水体营养化程度处于________时,更有利于能量流
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2)适宜条件下培养微囊藻(一种蓝藻),数量可呈指数增长,若在培养液中加入粉绿狐尾藻(一种高等水生植物),微囊藻的生长会受到明显抑制,其主要原因是这两种生物在利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两点)等资源时存在显著竞争的关系。现代生物工程可以利用蓝藻来制作生物柴油,由此推测蓝藻体内含量较多
的是哪一类有机物?______________。
(3)现要对这一富营养化水体进行生态修复,根据以上内容,采取的措施可以包括________________等。答案(1)中营养化(2)光照、二氧化碳 脂质(3)减少N、P的排放(培养粉绿狐尾藻等与微囊藻竞争的水生植
物)(提取湖泊中的微囊藻制作生物柴油)
解析(1)当水体营养化程度处于中营养化时,微囊藻数量较少,而鱼鳞藻和脆杆藻数量较多,有利于鱼的生
长和繁殖,有利于能量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2)微囊藻是蓝藻,粉绿狐尾藻是水生植物,两者都可进行光合作用,所以两者在光照、无机营养、二氧化碳等资源上存在竞争关系;柴油是液态的脂肪,储存大量能量,现代生物工程可以利用蓝藻来制作生物柴
油,说明蓝藻体内含有较多的脂质类有机物。
(3)水体富营养化指的是水体中N、P等含量过多而引起的水质污染的现象,对富营养化水体进行生态修复,首先是减少N、P的排放,其次是培养粉绿狐尾藻等与微囊藻竞争的水生植物或提取湖泊中的微囊藻制作生
物柴油等相应措施。
4.如图是某草原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模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丙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鼠以甲为食,则鹰处于第________营养级,若鹰的捕食对象为鹰提供的能量均等,则鹰同化1 kJ的
2
能量最多需要生产者同化________ kJ的能量。
(3)用标志重捕法调查鼠种群密度时,在2 hm范围内,第一次捕获50只鼠,做上标记后再放回原来的环
境,经过一段时间后,重新捕获30只,其中带标记的有10只,则该鼠的种群密度为________只/hm。(4)图中鼠、蛇和鹰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在________(填“个体”“种群”或“群落”)水平上进行研究获得
2
中小学教育教学资料
的。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由于蛇和鹰的存在,一般不会发生鼠害。同时,鼠的数量也会影响蛇和鹰的数量。
由此可见,生物种间数量保持相对稳定的调节属于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的排遗物分解成无机物
(2)三、四550(3)75(4)群落 反馈调节
解析(1)根据甲与乙之间存在双向箭头,且围绕甲的箭头“一进多出”,可判断甲为生产者,乙为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根据围绕丙的箭头“多进一出”,可判断丙为分解者,其作用是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的排遗物
分解成无机物。
(2)若鼠以甲为食,则图中存在两条食物链,鹰处于第三、四营养级,若鹰的捕食对象为鹰提供的能量均等,
则鹰同化1 kJ的能量最多需要生产者同化的能量为0.5÷10%÷10%+0.5÷10%÷10%÷10%=550(kJ)。
(3)根据题中信息,该鼠的种群密度约为50×30÷10÷2=75(只/hm)。
2
(4)图中鼠、蛇和鹰之间具有捕食或竞争关系,这是在群落水平上研究的种间关系。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
力依赖于负反馈调节机制。
5.下图表示某草原上植食动物所摄入能量的去路(字母表示相应能量)。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生态系统各生物之间存在着捕食和被捕食关系,传递着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这种单方向的________关
系叫做食物链。
(2)图中的生态系统成分有________________。B表示________________,A属于第________营养级的能量。(3)若B中能量为2.0×10 kJ,C中能量为1.8×10 kJ,肉食动物同化的能量为5.4×10 kJ,则该生态
系统从植食动物到肉食动物的能量传递效率为________。
9
9
7
(4)若草原引入一种外地植物,在原产地时,该种植物某种基因型频率为Aa占38%,aa占11%。引入8年
后,Aa占18%,aa占21%,该物种在引入该种群后A的基因频率___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答案(1)营养(2)分解者和消费者 植食动物的同化量 一(3)2.7%(4)不变
解析(1)生态系统各生物之间存在着捕食和被捕食关系,传递着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这种单方向的营养关
系叫做食物链。
(2)图中的生态系统成分有分解者和消费者;B表示植食动物的同化量,A表示植食动物粪便中的能量,属
9
9
于第一营养级的能量。
7
(3)若B中能量为2.0×10 kJ,C中能量为1.8×10 kJ,肉食动物同化的能量为5.4×10 kJ,则该生态
系统从植食动物到肉食动物的能量传递效率为肉食动物同化的能量÷植食动物同化的能量×100%=
(5.4×10)÷(2.0×10)×100%=2.7%。
7
9
(4)若草原引入一种外地植物,在原产地时,该种植物某种基因型频率为Aa占38%,aa占11%,则AA的基因型频率为1-38%-11%=51%,根据遗传平衡定律可推知,在原产地时该种群中A的基因频率为51%+1/2×38%=70%;引入该草原8年后,Aa占18%,aa占21%,则AA的基因型频率=1-18%-21%=61%,引
入该该种群后A的基因频率为61%+1/2×18%=70%。因此,该物种在引入该种群后A的基因频率不变。
中小学教育教学资料
6.自然生态系统是人类生存的环境基础。目前自然生态系统受到不同程度的干扰,一些湿地、草原和森林等自然生态系统逐渐退化。为有效遏制生态系统的退化,某地进行了森林生态系统的恢复工作。请回答下
列问题:
(1)上述生态系统的恢复过程属于生物群落的________演替,此过程特别强调生态系统的________能力与
生物的适应性,辅以人为手段尽快使生态系统从受损退化状态恢复到正常状态。
(2)经过多年的植树造林使森林覆盖率大幅提高。树林中的落叶没人打扫厚度却没有明显增加,这与土壤中微生物的作用有关。现从甲地和乙地分别采集土壤并制成土壤浸出液,实验室提供纤维素粉和斐林试剂,请以纤维素的分解为例,设计实验比较甲地和乙地土壤微生物分解能力的强弱。请写出大致实验思路并预
测实验结果及结论。
实验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果及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次生 自我调节(2)实验思路:取两支试管,分别加入等量甲地、乙地土壤浸出液,同时在两试管中加入(等量)纤维素粉培养一段时间后用斐林试剂检测,比较两者颜色深浅 结果及结论:若甲试管砖红色比乙试管深,则甲地土壤微生物分解能力较强;若甲试管砖红色比乙试管浅,则乙地土壤微生物分解能
力较强;若甲试管砖红色与乙试管相同,则两地土壤微生物分解能力无差异
解析(1)在保留原来的土壤条件,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此过程的生态恢复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有关。
(2)土壤中的微生物分解落叶中的纤维素生成还原糖,分解能力强弱与还原糖生成量呈正相关,可用斐林试剂鉴定还原糖。若比较甲地和乙地土壤微生物分解能力的强弱,取两支试管,分别加入等量甲地、乙地土壤浸出液(含有土壤微生物),两试管加入等量纤维素粉培养一段时间后,分别用斐林试剂检测,并比较两者颜色深浅。若甲试管砖红色比乙试管深,则甲地土壤微生物分解能力较强;若甲试管砖红色比乙试管浅,
则乙地土壤微生物分解能力较强;若甲试管砖红色与乙试管相同,则两地土壤微生物分解能力无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