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打印并不是一门新的技术,它在工业生产领域已经默默奉献了近30年,不过那时候3D打印被称为快速成型( Rapid Prototype)技术,国内的科研机构最早也在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期引进了这门技术,并展开了研发。经过30多年的发展,3D打印技术不断完善,目前已形成了3D生物打印、有机材料打印、金属打印等多种打印模式。
中国3D打印核心材料仍以工程塑料为主
根据IDC的对3D打印材料调查数据,2018年金属耗材占比为39.4%,低于塑料的40.4%,主要由于金属打印的产业化正处于快速扩张阶段,设备端的增长领先于材料消耗的增长。非金属3D打印通常使用塑料、树脂材料等,金属3D打印通常使用各类合金粉末和线材。
中国3D打印材料行业需求端分析:应用领域广泛
目前,我国3D打印材料行业是位于整个3D打印行业的上游,中游则是3D打印,下游是3D打印机的应用领域。随着下游应用领域的不断拓宽,对于不同3D打印设备的需求也越来越多,对于不同材料的需求也会增多。
目前,在3D打印设备生产与研发领域国内已有一批骨干型公司,这些专门从事设备产与研发的公司主要分为两大类型。一类是拥有官方与学术背景早期从大学实验室和科研机构分立出来的,这些公司通常拥有政府支持且规模庞大,有雄厚的资金和人才储备,主要从事工业级3D打印设备的研发。另一类以创客群体为主导,这些公司主要由个人爱好者创办,规模较小,主要从事消费级桌面3D打印机的研发,这些小团队研发的产品主要基于国外的开源项目。
除了基础的设备生产与研发企业,国内还出现了多家专门从事3D打印服务的企他们的服务范围非常广,涵盖了工业级应用与业余消费级应用,由于当前整体产业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这些公司的营业规模相当有限,更多的还是满足专业级的工业需求早期无论是政府官方还是3D打印行业的产业联盟,他们把重点都放在基础技术的研发,而现在有了新的动向。
相比传统制造模式,非金属3D打印的优势主要在于无模化和可定制,但受限于材料性能,其主要用于样品和模具的生产,量和价都很难起来;而金属3D打印除了具备无模化可定制优势外,在打印效率和打印质量上相比传统金属加工工艺均有较为明显的提升,甚至能够完成传统工艺无法制造的高复杂度高精密度零部件的打印,具有更大的发展潜力。
2016-2019年,我国3D打印材料产业规模不断上升。2019年,中国3D打印材料产业规模达40.94亿元,比2018年增长26.2%,在3D打印产业中占比26%。预计到2020年,我国3D打印材料产业规模将达到49亿元。
大家对3D打印的行业应用愈加重视,许多团队也开始在3D打印行业淘金,如个性商品定制、玩具定制、3D照相馆等一批应用型的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3D打印行业若要健康发展,必须拥有一个完善的生态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