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YA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规划设计概论》课程论文
探析城市生态居住区的规划设计
学 院 名 称: ***************** 专 业 班 级: ********************** 学 生 姓 名: ***** 学 号: ***********
2014年12月
探析城市生态居住区的规划设计
摘 要: 对城市生态住宅区的生态规划设计的基本原理进行分析,并从生态住宅区环境规划、生态住宅区道路系统规划、信息与智能系统规划几方面探讨了城市生态住宅区的规划设计的基本内容。
关键词:规划设计 生态住宅区 环境规划 引言
生态住宅区是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为指导,尊重自然、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客观规律,遵循生态经济学的基本原理.立足于环境保护和节约资源两大主题,依靠现代科学技术,应用生态、环保、建筑、区域发展战略、信息、生物、资源利用等专业知识及系统工程方法,在一定的时间、空间的尺度内建立起社会、经济、自然可持续发展,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和良性循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人类聚居区。本文对城市生态住宅区的生态 规划设计的基本原理进行阐述,并对其基本内容进行了探讨。 1 城市生态规划设计的基础理论
城市生态住宅区规划要从自然生态和社会心理两方面着手,创造一个能充分融合技术和白然的人类活动空间,具备优美环境,能诱发人的创造力和生产力,提供高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居住环境。生态规划设计是以人—自然整体和谐的思想为基础,应用规划学、生态学、经济学、社会这等多学科知识以及多种技术手段,去设计和调控生态住宅区中的各种生态关系及其结构功能,体现的是一种“平衡”或“协调”型的规划思想,它把人与自然石 作一个整体,综合空间、时间等要素,协调环境保护、社会进步、经济发展之间关系,促进人类生存空间向更有序、稳定的方向发展,实现人、自然和谐共生。波兰科学院院士彼得·萨伦巴教授曾提出整体规划方法论,整体规划就是把规划中最基本的四大要素,即空间、功能、时间、地域和部门以及有关的一切因素结合成一个整体来考虑。但生态整体规划并不等同于它,较之有更广的时空范围和内涵,生态整体规划设计方法是着眼于生态价值观基础之上的规划方法,它是以人—自然和谐共生为取向的,目标是创造和谐发展的人居环境,达到人工环境的协调与平衡,使之成为人类文化和创造力的自然之家。生态整体规划设计是运用人类的智慧与创造力积极、主动地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实现更高层次的人—自然的双底。“和谐发展、协同进化”,这是生态整体规划设计的基本思想。 2 生态住宅区环境规划
生态住宅区环境规划要突出结合自然进行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结合自然设计是指结合建设基地的太阳辐射、热、光、阴影、降雨、水文、风、植物地形等自然条件,在人类居住
过程中与自然合作,充分利用自然提供的潜力(当然也包括限制条件),促进、适应自然过秽,使建筑融人自然,与周围自然环境协调发展.保证建筑及其环境与更高层次环境的平衡与协调。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努力创造生态小区。生态环境的保护与绿化是分不开的。从规划上看,生态小区的总体布局、单体空问组合、房屋构造、自然能源的利用、节能措施、绿化系统以及生活服务配套的设计,都必须以改善及提高人的生态环境、生命质量为出发点和目标。另外,在具体设计上,注重绿化布局的层次、风格与建筑物要相互辉映:注重不同植物各方面的相互补充融合,例如,除普通草本植物外,注重观赏花木、阔叶乔木、食用果树、药用植物和芳香植物等的种植;同时注重发挥绿化在整个小区生态中其他更深层次的作用,如隔热、防风、防尘、防噪音、消除毒害物质、杀灭细菌病毒等,甚至从视觉感官和心理上消除精神疲劳等作用。而在房屋的建造上.则要考虑自然生态和社会生态的需要,注重节省能源,注重居住者对自然空间和人际交往的需求。生态住宅要把健康落在实处。 2.1结合地形规划
土地是建筑的载体,地形地貌影响着住宅区建筑的布局和形态。结合土地设计主要有三方面,地形地貌、地表土层、表层土以下的岩土。地形地貌从形态上直观地影响住宅区的布局与建筑形式,如有依坡就势、层层叠落的布局形式,有爬坡建筑、吊脚楼等建筑形式。建筑或硬质景观设计遵从地形地貌,在生态敏感区尤其重要,对地形地貌的尊重可以说是对土地“文脉”的一种延续。
建筑环境中地表土的保护和还原也显得很重要。土地作为绿色植物的“营养基”,除场地和软质铺地外,建筑间角落、岸项、阳台、窗台甚至墙面等部位都可作为争取还原表土的建筑环境,硬化是对绿色植物的排斥,但建筑及其环境还是蕴含着广阔的绿化前景,其简单形式为建筑屋面、墙面绿化、立体种植等,可起到保温、遮阳、截水、净化空气等效果。屋顶花园是大力发展方向,通过绿化、配置必要的游憩设施(坐椅、茶座等),使屋项成为仪次于地面的一种新型的积极户外活动空间,如果建筑间通过连接廊相连,将进一步激活屋面的活力,一改灰色、消极屋面空间为绿色、有活力的空间。 2.2设计结合气候
通过适当的建筑体形和空间组合、建筑朝向(定位)、建筑材料、表面色彩等选择来满足人体舒适感,避免不同气候条件可能造成对人体的不适。控制阳光辐射、空气流动是结合气候设计的重要内容,对于炎热地区,遮阳、通风、隔热是提高建筑空间舒适的重要手段.形成了深檐、骑楼、敞廊、通透、架空等设计;对于寒冷地区,则以保温、纳阳为上,形成了双层墙(窗)、日光廊道、围护结构蓄热、封闭等设计;而对于温带地区,则需建筑空间具
有可转换的灵活性,即空间有开与闭、内与外的双重性。阳光、风还可转化为有用的能,则显示了其另一种价值。水可作循环资源。设计可因地制宜利用水,在建筑环境中引人亲水设施,增添人们可接触的水,可起到调节空气温度、降温的作用,创造理想的微气候:设计中可利用建筑岸顶、水池暂时蓄存雨水.然后缓释到地下或再利用,提高建筑室外环境的渗透能力,或采用透水性铺装等,顺应水循环过程,达到防洪、减少洪涝与侵蚀的作用。 3 生态住宅区道路系统规划
生态住宅区与外部的交通联系依靠住宅区道路系统实现,同时生态住宅区内部建筑单体也是通过道路交通系统而构成一个相互协调、有机联系的招体。因此,住宅区内部道路交通系统是生态住宅区发挥正常功效的基础。
(1)内外通畅、人车分流。在生态住宅区的道路交通组织中,应限制小汽车进人,小汽车和货车从住宅区边缘进入,并在边缘处停车或存车,同时又保证消防、救护、废物收集等车辆的可达性,同时住宅区出入口附近应设置公交车站,居民到公共交通站点不超过10~l5分钟步行距离,使住宅区能通过公共交通与外部形成便捷的交通联系。在住宅区内部建立完善的步行或自行车系统(包括无障碍系统),避免交通干道穿越住宅区,消除车辆与行人的冲突,住宅区中心应布置适当的公共活动场所,如在建筑平台或屋顶开辟屋顶花园、商店、咖啡馆等,并用连廊将这些公共活动场所连接起来,不仅可减少人们出行量,而且增加了使用可达性,还创造了一种新景观。
(2)满足内部管网布置的要求。生态住宅区内部道路也是区内给水、排水、供电、通讯等各类管线的主要通道,因此,道路设计不能仅考虑交通、容量、设计速度、通行能力、路面、结构、水平垂直定线等,要综合考虑上述要求。
(3)结合生态廊道规划。道路设计还应与绿道蓝道也即生态支持系统建设结合起来,尤其是车道和自行车道.使之有更多的自然特性,展示自然环境之美,吸引人们回归步行道中,丢下汽车,重新发现骑自行车或步行的悠闲与愉快.促进从车回归到人的新标准的建立。道路还应同给排水、电力电讯等输送线路结合起来,形成“联合走廊”。“联合走廊”是特殊的开敞空问,不仅提高土地利用率,而且极大提高住宅区风景的价值。 4 信息与智能系统规划
随着社会的发展,对居住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信息与智能系统是生态住宅区的神经系统,是一切经济社会活动的枢纽和管理的重要手段,它能否通常、灵敏、反馈快速在生态住宅区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信息通信系统对生态住宅区的正常运行显得尤为重要;还有建立安全、可靠、防止各种自然和人为灾害的防灾、减灾设施也是不可少的。如现在普遍推广
的智能化小区,其智能化系统大致分为三个方面,即系统网络集成系统,为居民提供一个网络信息平台,实现对内外的信息交流目的;安全防范系统,用于安全防卫;信息管理系统,用于物业管理。 结论
生态住宅区的规划设计是个综合的、多角度的、多目标的设计过程。它需要生态学家、规划师、建筑师、政府有关部门与开发商以及广大居民的协同努力来实现,需要我们在很多方面上的不断努力。正如吴良镛先生说的那样“人居环境的建设是包括各学科为实现人类聚居的目标和共同需要而共同进行的全面的、整体的、综合的建设,是使人与环境的各个方面取得平衡的建设。这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其难度是不言而喻的;但如果能作到任何点滴的进展就是前进,需要大家向这共同的目标努力,我们必将有所突破,达到新的起点,同时还必须指出,终点是没有的。” 参考文献
[1]成阳.后小康绿色住宅模式研讨[J].中国房地产,2004(12). [2]秦坤.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住宅[J]上海住宅,2004(10). [3]余源鹏精品住区规划设计300例.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