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包括他自己在内,谁也弄不清 他为什么会怕方格。正是由于这种非线性的特点,我们对其 不适应行为的产生就无法预测。学生在心理不健康状态下所 发生的反社会行为或异常行为既没有直接的原因,也没有明 确的行为动机。因此,谈不上是其价值观、道德水准或人格 特点的必然产物。这类行为我们称之为“变态行为”。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学生在不同的心理状态下不 适应行为的发生有不同的特点,作为班主任,我们要看到广 大学生的两个主流,一是大部分的学生心理健康是主流
;
是有些学生由于学业、生活、环境的压力产生暂时的心理不 适,他们要求给予指导,以帮助他们正确应对遇到的问题。 对于班主任,在面对学生发展中所出现的心理偏差,应树立 正确的观念,采取有效的方法予以解决
;而针对极个别的出
现严重心理障碍的学生,则要能够及时甄别,并积极寻求专 门机构予以解决。
四、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一) 结合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特点,为学生创设良好的 心理发展环境。
一个学生要能与周围人保持一种融洽、正常的交往,才 能在心理上产生安全感、归属感和自信心。因此,身为一名 教育工作者,我们要积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心理发展环境, 应该把工作重
点放在平时维持其心理平和、积极、顺畅等上 面,营造好孩子们良好的心理健康成长环境,为孩子们建设 和谐平等的集体,尽量让每一个孩子能够在充满关爱、
温暖、
上进的学习环境之中,避免对于孩子们成长不利因素的出 现。
(二) 全面渗透,多渠道、全方位推进心理健康教育。 为了更好地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要求将心理健康 教育全面渗透到学校各项工作中去,形成多渠道实施,如班 主任工作团队工作等等,同时也应该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渗 透到各科教学中去,每一个任课教师可以根据本学科教学内 容与学习活动特点渗透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这样就能 够形成众多的非专门渠道,促进学校心理健康工作的开展。
注重与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相结合。真正的心理健 康教育和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绝不是每周一、两节课或者搞 几次轰轰烈烈的活动就能实现的。事实上,大量的研究与实 践经验都表明,心理健康教育和其它教育一样需要与学校日 常的教育教学活动相结合,需要 \润物细无声\的意识和观念 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仅靠有限的时间、空间是难以实现的, 同样需要在点滴的生活实践经验中积累而成。因此,学校日 常的教育教学活动应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只有将心 理健康教育的思想、内容渗透到具体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去, 将两者融合在一起,才能把心理健康教育真正做到实处。利 用学科知识加强情感教育,使学生有
良好的情感生活。
(三)教师本身也要注重自己的心理健康
教师心理不健康就不能正确理解学生的行为,更无法巧 妙地处理学生问题,轻则影响师生关系,重则可能伤害学生 心灵。因此,为了更好地教育学生,教师自己首先必须是心 理健康的人。
教师的心理健康从根本上说还得由教师自己维护。一个 优秀的教师应该能够处理好两个方面的关系
--既关注学生
的心理健康,同时也重视自己的心理健康。优秀的教师在需 要的时候能承受巨大的压力,但他绝不应让自己一直处于压 力之中以至于身心俱损,影响工作和生活的正常进行。身为 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不断学习和掌握新的 知识,尽快适应新的教学观念,掌握新的教学方法,达到新 的教学要求,才能寻求新的发展,也才能真正拥有心理上的 安全感。教师不断地接受新知识,开拓自己的视野,也能使 自己站在更高的角度看问题,以更平和的心态对待生活和工 作中不尽人意之处,更少地体验到焦虑和挫折,对维护心理 健康有重要意义。
总之,教学的目的就是教书育人。为了让学生形成健康 的心理,教师就要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不断提升自己的人 格魅力。良好的性格、高雅的气质、卓越的才能以及高尚的 道德品质将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熏陶与教化作用,真正作 到为人师表。只有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的心理健康教育网 络,齐抓共管,学生的
心理素质和心理水平一定能朝着健康 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