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理,除语言外的许多符号也有这样的特点。
如白色在西方文化中代表纯洁幸福,在东方文化中则代表哀丧。 如“蛇”在我国文化中既表示恶毒,也在某些场合代表金钱。
(能指和所指联系的随意性,保证了它们各自的独立,即:“能指”无法被缩减为概念(即索绪尔所说的“所指”),而“所指”也不依附于一种特定的“能指”(即一个特定的语言单元)。一个孤立的“能指”可以具有多种含义,这就是多义性;反之,一个概念也可以在不同的能指中得到表达,这就是同义词。 语言二元论-影响
语言二元论对现代语言学和现代文艺批评有着深远影响。
1.除了标志着现代语言学的成熟,更产生了现代西方文论中以语言、结构、文本为圆心的形式批评。
2.俄国形式主义、布拉格学派、英美新批评、结构主义与叙事学、符号学、解构主义乃至读者--反应批评等等一系列在现代文论发展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的学说,无不建立在语言二元论的基础之上。 3.语言二元论更促使现代学者对传统经典学说进行重读后的新发现,最著名的是康德的“知识二元论”:康德关于概念认知与审美认知关系的看法,被20世纪的批评家解读为“审美认知不能被缩减为概念认知”,因而推导出“美的无概念性”,进而得到著名的唯美主义基本观点——美在形式。[互动百科http://www.hudong.com/wiki/èˉ-è¨??o????è?o])
3.萨皮尔—沃尔夫假说(Sapir-Whorf hypothesis)——语言决定论(linguistic determinnism)和语言的相对性(linguistic relativity)。
萨皮尔—沃尔夫假说(Sapir—Wholrf Hypothesis)的思想源头可追溯到博厄斯(FranzBoas,1858-1942)。萨皮尔(E.Sapir)是博厄斯的学生,沃尔夫(Whorf)又是萨皮尔的学生。博厄斯学派的文化相对论和历史特殊论成为语言相对论的思想基础方面的影响。
博厄斯(Franz Boas,1858-1942):美國人類學之父,主修物理, 以科學方法應用於人類文化及社會研究聞名. Boas 研究印第安語言時, 發現其與閃族語或印歐語系的語言差異極大, 進而推論語言因區域而不同,語言也能夠反應文化及生活方式.
萨皮尔(Edward Sapir,1884-1939)以研究北美印地安语言而闻名的美国语言学家、人类学家,他是人类文化语言学(ethno linguistics)的创立者,也是美国描写语言学派的代表人物,早年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受美国著名人类学家博厄斯(FranzBoas)影响开始从事语言学与人类学的研究。1931年,任耶鲁大学教授,创建该校人类学系。他认为,人类主要通过语言感知世界,不同的语言提供不同的世界图景与理解世界的方式。
B·L·沃尔夫(Benjamin Lee Whorf,1897-1941)美国语言学家,Sapir的學生1918年畢業於MIT,主修化工, 之後進入保險公司擔任火災安檢工程師, 同時研究人類學和語言學作為嗜好,當時發現多次火災發生皆因為語言使用的認知差異而釀成不幸,1931年進入YALE 而認識 Sapir, 接續Sapir的研究, 主要針對印第安人猶特阿茲特卡語系部落 (Uto-Aztecan) 的霍皮語 (Hopi) 作為研究, Whorf 認為霍皮語沒有單字,文法, 表達”時間”(過去, 現在, 未來)的語言2.
16
進而提出語言相對論 (Linguistic Relativity). 即語言不僅影響思維, 也同時影響認知.
前人基础上,沃尔夫提出了Sapir-Whorf hypothesis。
这—假说的实质。是对语言反映现实还是创造(现念)现实这一问题的—种解
释。归结起来有两点:
一是语言因其自我成形,自我创造的能力而能决定人们对世界的认识,是形成入们世界意象的积极因素,这叫语言决定论;
二是不同的语言不能表示同一个社会的现实,世界意象随着人们赖以思维的语言体系的不同而变比。这叫语言相对论。
例子:沃尔夫举过的例子包括:在堆放并写有空汽油筒标志的仓库,人们往往因疏于防范而引起火灾;换气扇如果被标为吹风机,其被反向安装的可能性增加。
现实例子:一个成人懂普通话对一个三岁的小孩讲英语,他懂英语对我讲普通话。我们从阳台上看楼下的建筑工地。工地上有棵树在影响机械作业。我说“They are going to cut that tree down”:小孩问:“他们用什么剪子呀 。”我由此知道他在按英语的cut 的词义思考才会这样提问,因为普通话“砍”字不会让人建立起关于“剪子”的联想。
根据该假说,人类不仅仅生活在客观世界中,也不像通常认为的那样,只生活在社会行为的世界中,而是受制于某种特定的语言环境。人类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已经成为所处社会表达工具的那种特定语言的支配。认为一个人不使用语言就能基本适应现实生活,或者说语言不过是解决传播方面具体问题的辅助手段,不过是一种幻想。每种语言都由文化规定了形式和类别,人们不仅根据这些形式和类别进行交往,而且用以分析现实,注意或忽略某些关系和现象,梳理自己的推理并建构自己的意识。人类是沿着使用他们的本族语言所奠定的方向来剖析大自然的,因此语言不仅作为学习的途径,而且起着对学到的东西进行取舍的过滤作用。语言一方面充当我们观察世界的透镜,另一方面又将我们从感觉经验中抽象出来的意义加以分类存档。现实世界在很大程度上,是无意识地建立在群体的语言习惯上的。我们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首先来自群体的语言习惯所倾向的解释。[《关键概念》154-155页]Sapir-Whorf hypothesis揭示的是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处理信息的文化需要在一个漫长的时期里决定着一种语言采取什么样的形式。在一种文化中成长起来的人,说着那种文化的语言,自然也会用文化中的共同观念来处理信息。[许静《传播学概论》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34-36页]
17
启示:不同文化里来的人感知刺激物并进行交流的方式是不同的,这种不同至少有部分来源于他们语言的不同。因此 ,你不该事先假设你所使用的词汇与那些异文化者使用的词汇都在表达相同意思;也不该假设当你们看到同样的刺激物时会以同样的方式看待。
指称理论和语言相对论的区别:按照指称理论,我们给事物贴上标签,通过交流和互动来创造现实。语言相对论认为现实不是被构建出来的,而是通过语言表现出来的。两者都探讨的是社会、文化和现实之间的关系,但却采取了完全相反的方向。
4.象征互动论(symbolic interactionism),也叫符号互动论。美国芝加哥学派的代表性理论。源始于芝加哥学派的Q·H·米德(Mead)、Park以及Thomas,其中以Mead的贡献最大,1950年代则由其学生H·布鲁默(Blumer)综合发扬光大,目前象征互动论之分支包括标签理论、欧文·戈夫曼(E.Goffman,
1922-1982)的剧场理论以及俗民方法论等。
内涵:符号互动论认为,人的行动是有社会意义的,人们之间的互动是以各种各样的符号为中介进行的,人们通过解释代表行动者行动的符号所包含的意义而做出反应,从而实现他们之间的互动。
焦点关注于行动者与这个世界的互动并主张行动者与这个世界均为动态的过程,而非静态结构,最重要的,乃是赋予行动者诠释社会世界的能力。
符号互动论的观点
一、符号互动论的基本研究单位是互动中的个人,而非个人内在的人格,亦非社会结构。其重点在于互动的性质和过程,社会只是由一群互动中的个人所组成。因为个人不断的互动、修改和调整,所以社会也不断地变迁。
二、动物对外界的刺激通常是体质本能的直接反应,人类则先加以了解和分析,而后再设法反应。人们的互动过程,个人总是先将对方的行动加以吸收和解释,然后再反应,所以解释、分析和反应是人类的互动过程。
三、观点和互动是人类行为的二个重要变数,个人对外界刺激所持的观点不止一种,个人的观点在某一情境中,可能是某一形态,但在另一情境中,可能会变为另一种形态。
四、观点是用来当做个人反应的指导原则,是动态的,因为个人在互动过程中,不仅要注意本身的观点,也需要注意他人的观点,并不断地在修正、补充和重新解释其本人之观点以适应当时情境的需要。
五、符号互动论者指出观点和态度是不一样的。态度通常是指个人对外在客体的看法,是私人的;观点则是受社会团体影响的看法,是个人认同的特征。人们对每一客观的看法和反应通常不是我们对该客体的态度如何,而是受团体的影响。
18
六、个人是经由参考团体而学到社会所公认的观点。因此,参考团体的观点就常常成为个人的观点。起初个人的态度可能和团体的观点有差距,但当我们知道团体的观点后,就会将自己的态度加以修正,以符合团体的观点。
七、社会是个人在其中互动、沟通、发展共识及分享观点,个人并非被认为是社会的产物,而是主动涉及,并参与发展的行动者。 符号互动论的主要概念
符号互动论的主要概念,可分为符号、自我、心灵和角色扮演:
一、符号(symbol):符号是互动论的中心概念,它包括语言、文字及符号。符号互动论者认为符号无所不在,到处都有。语言文字是符号,因为它们代表某些东西和意义。它们是行动者用来代表物体、感觉、观念、思想、价值和情绪。语言文字所代表之客体是社会所赋予的,是用来沟通的。个人的动作实际上也是一种符号,因为当我们做某一个动作时,我们总是为了要把自己的意思表达出去以与别人沟通。如拥抱、接吻、握手等动作都不仅是身体的接触,而且具有符号意义。人们日常生活的每一部份都会用到符号,如人们的思想、观察、倾听、行动等都须经由符号来表达。符号互动论者相信对符号的使用,是我们从很小就已经发展出来,它是整个社会化过程中最重要的步骤。
加农(Charon, 1989)指出符号有三个基本特质,即:符号的发展是社会性的,是经由互动过程以符号表达意念、价值和思想;符号的意义与运用并非完全一致的,它是由使用者随意而定,当互动方式改变时,符号定义在运用上也可能会改变,手势和语言都含有某种特定的意义,当人们把几个手势和语言连接在一起时,它们就能用来表达意思,沟通和互动。
二、自我(self):自我是社会的产品。人们对自己的看法实际上就是他人对自己的看法。某人觉得自己聪明或叫什么名字,这些都是别人这样称呼他,因此他就把这些符号跟自己联在一起。自我概念之产生就是依据他人和社会的定义而产生的,因此自我也就不断地修改、发展和变迁。个人经由自我而思考,而选择;也可经由自我而对情境加以解释,更可用来与自己或社会中的他人沟通互动。个人以自我来判断别人,同时也以自我来判断自己。自我的拥有使人们能够应付世界的需求,它是一种指引人们行为的工具,若没有自我,就无法有社会互动。
加农举出自我的主要功能是:自我可以用来做为人们符号互动的对象;自我可以用来分析互动时的情境,以做为反应时的参考;自我可以供人们使用;自我可以用来判断自己,也可用来判断别人;自我给予人们某种认同,使人们知道自己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
三、心灵(mind):心灵是个人与自我的符号互动,是个人行为的内在活动方式,它对个人的社会互动具有某种不可或缺的影响力。心灵帮助个人了解别人,让别人了解自己,也帮助个人决定互动的方针,因为在互动过程中,我们不仅把别人当做互动的对象,也把自己当做互动的对象。
19
梅哲(Bernard N. Meltzer,1972)曾指出:心灵使我们能控制和组织我们对外界的反应。有了心灵的支使,我们才能对外界的反应有所选择,也才能解决困难和处理问题。因此,人类的心灵有其特性,即:运用符号来界定环境中客体的能力;能做内在斟酌,并对这些客体采取各种行动路线的能力;避免不适当的行为及选择一种合适的行动路线。
四、扮演他人的角色(taking the role of the other):扮演他人角色是人们在每一社会情境中都会做的活动。人们透过辨认和解释他人的姿势、符号,来进行沟通和互动。他们能够相互识别对方,预期对方的反应,以便彼此适应。人们在互动过程中,会对他人的观念加以猜测分析,并以此做为行为的准则。也就是说把自己看做他人,依照我们的想像力扮演那人的角色。这种情形在日常生活中所表现的,就像是替他人着想,如:假如我是那人的话,我会怎么办。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了解他人的立场是什么,为什么他会那样做。有了这种想像的了解,才能依此修正自己的行为,并在互动中协调适应。
以上所讨论的符号、自我、心灵和扮演他人角色等四个基本概念是相互关联的,缺少其中任何一个,都可能使人们的社会互动产生困难,人们在互动过程中,是要靠着这四个概念的交流来运转。
芝加哥学派(Chicago School )美国城市社会学一大学派。1893年芝加哥大学设立社会学系并开展城市社会问题研究后逐步形成。 传播的芝加哥学派,认为传播是人类关系的本质,远远超出单纯的信息传递和交流,传播创造和维持社会,探讨大众媒体在一个健全的民主制中的作用。
代表人物:G·西梅尔(德国),C·H·库利,J·杜威,W·冯特,G·H·米德,R·E·帕克http://baike.http://www.diyifanwen.net//view/133071.htm]
二、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
1.传播者即信源:指的是传播行为的引发者,即以发出讯息的方式主动作用于他人的人、群体或组织。
2.受传者即信宿:即讯息的接收者和反应者,传播者的作用对象,也包括人、群体或组织。
3.讯息:由一组相互关联的有意义符号组成,能够表达某种完整意义的信息。讯息是传播者和受传者之间社会互动的介质,通过讯息,两者间发生意义的交换,达到互动目的。
讯息(message)和信息(information)的不同在于,前者强调意义的完整性,如“速”是一个信息但不是一条讯息。
4.媒介:又称传播渠道、信道、手段或工具。媒介是讯息的搬运者,也是将传播过程中的各种因素相互连接起来的纽带。 5.反馈(feedback):指受传者对接收到的讯息的反应或回应,是受传者对传播者的反作用。 二.哈罗德·拉斯韦尔的传播模式((Lasswell 1948)
1948年,在《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和功能》的论文中,拉斯韦尔首次提出传播过程模式,随后又做了修订,将构成传播过程的五种基本要素进行顺序化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