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中西方职业技术教育比较研究
作者:张娜 孙瑞青
来源:《新教育时代·教师版》2017年第10期
摘 要:本文全面分析了我国职业技术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从教学理念、教学主体、教学体制三个方面,探讨了中西方职业技术教育之间存在的主要差异,分析并对我国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进建议,对于提高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效果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职业 技术 教育 研究 引言
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受教育者在一定水平的教育基础上所进行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技巧的教育。它的特点是强调职业道德培养,着重进行适应社会发展和生产发展的实践动手能力的技术培训,是一种实用性很强的职业技术、技能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是劳动力生产和再生产的关键环节,是教育体系与经济社会发展对接的重要枢纽,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现代化的强大动力[1]。
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职业教育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已初步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初等、中等和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又有与普通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相沟通的职业教育体系。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职业技术教育发展中还存在着很多困难和问题,特别是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在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还存在较大差距。开展中西方职业技术教育比较的研究,对于改进我过职业技术教育发展模式,提高职业技术教育的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发展面临的问题 1.认识有偏差,招生难度较大
长期以来,受中国传统“精英教育”的影响,人们对职业教育的认识存在偏差,认为职业教育是低水平、低层次的教育,是上不了普通高中和普通高校的学生迫不得已的选择。企业“以学历定能力,以学历定薪酬”,整个社会对于职业教育的认可度低,绝大多数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上高中,读大学。同时,随着高等教育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社会上出现了“普高热”现象,普通高中的招生人数不断增加,而职业学校却出现招生困难的态势[2]。虽然职业院校参加全国统招,但是由于社会对职业院校的认可度较低,导致职业院校的生源较差,有的院校为了能够招够学生一再降低分数线,甚至有个别院校为了争抢学生自愿出现“买”学生的现象。 2.经费投入少,办学条件落后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目前,我国职业学校的经费短缺现象严重,国家财政预算内事业费只能基本保住人员经费,甚至有些学校连保工资都困难,更难以发展职业教育。由于办学经费紧张,造成许多学校连培养学生职业技能所需的最基础的设施和设备都没有。不但教师没有机会出去进修,而且连学生必要的实习也无法实现。在教育工作上,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不能做到统筹兼顾、共同发展。由于部分职业学校教师的专业素质偏低,很难把先进的科技成果引入教学中,造成了职业学校开设的课程不能适应学生升学考试和就业的需要,这不但影响了职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和职业学校自身办学的吸引力,而且也挫伤了广大学生和家长的就读信心。
3.教需差异大,就业形势严峻
目前,虽然职业院校都在不断调整自己的办学方向和专业设置,以便适应市场对职业技术人才的需求,但大部分学校办学模式相对单一,专业结构不合理,缺少本校的办学特色和活力。部分职业院校在培养目标上存在短期行为,一味追求热门专业,缺乏对市场需求进行统筹调研,专业结构设置不合理。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之间、课程设置和岗位群的知识能力要求之间出现脱节,导致毕业生的岗位适应性差,直接影响院校办学的质量和声誉。有的学校专业课程和教材内容不能较好地反映最新的科研成果,教师的教学方法手段相对落后,特别是青年教师的专业技能和实践操作能力不强。再者,职业学校内部缺乏沟通,专业设置重复,资源不能共享,培养出来的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差,无法适应企业对于专业技能人才的需求。 二、中西方职业技术教育差异分析 1.教学理念差异
我国一直以来崇尚高等教育,企业招聘也将学历摆在第一位,因此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呈现出“重学历,轻技能”的现象。尤其是“待到金榜题名时,天下谁人不识君”的传统观念,将学历作为成功的利器,认为只有高等教育才是“正统教育”,而职业教育则是“末流教育”。这种理念不仅在学生及家长中盛行,在企业招聘上也体现明显,工资薪酬的不平等兑现,没有学历有技能的人只能当工人,拥有高学历的人则担当高层管理的岗位。因此大部分人不愿意学习职业技能,他们的首选永远是办公室的“白领”职业。在这种大环境下,职业院校经常出现招生困难资金匮乏的现象,其发展与高等院校渐行渐远。
在西方大多数国家信奉基督教,而在基督教中有这样一句话--“在上帝看来,每一种正当职业都具有完全等同的价值”。这种职业价值观,使得西方国家的青少年不会一味追求高学历,而是会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3]。在西方国家,当学生面临升学考试时,老师会根据学生的日常表现给出适合学生发展的建议,根据学生的能力进行普通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划分。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企业,企业根据市场需求制定人才发展方向,而在薪酬待遇方面“蓝领”人才的工资与“白领”人才的工资相差无几,有的工种甚至比“白领”工资还要高一些。而且,在西方国家学生毕业进入社会工作后,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发展不定期回学校回炉学习,因此西方国家在职业教育的发展道路上呈现出蒸蒸日上的势态。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2.教学主体差异
西方国家,以德国的双元制教育体系为例,在德国企业主动与学校寻求合作,政府提供必要的保障,企业在整个体系中起着主导作用。企业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招生,实习,安排就业。职业院校根据企业的需求进行技能培训,学校的培训分为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两个环节,这课堂教学中这两个环节同时进行。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所接触的技能知识,与其工作内容休息相关,不存在职业院校所设专业与市场脱节或者不符合企业需求的现象。政府鼓励企业与学校的合作,在税收等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企业在享受到政府福利的同时也培养出自己所需的专业人才。职业院校因为有企业的支持可以扩大自己的教学规模,引进先进的教学设备,为学生创造更好地学习环境。为了使学生能够快速适应未来的工作岗位,企业定期给学生提供带薪实习的工作机会,学生通过与企业的多次磨合实践后,对企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较强,很少出现人才的大量流失。而在我国,目前职业院校主要是“工学结合”的模式,职业院校其主导作用,专业的设定并不是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经常会出现学校培养的人才与企业需求不对口。由于教学资源有限,实习场地匮乏,职业院校培养的学生出现进入工厂需要重新回炉学习的现象,企业不愿意给学校投资进行人才培养。同时在文凭的认可上,大部分企业还是认可高等院校的文凭,对于职业院校尤其是技工院校文凭的认可度较低,在薪酬待遇上也大大折扣。这种教育教学主体的差异,即企业这一子系统在职业教育系统中的缺失或没能充分发挥作用,是导致我国职业院校招生难和就业难的深层原因[1]。 3.教学体制差异
西方国家的职业教育体制相对比较完善,从职业教育立法,人才培养到就业全部有相应的法制体系。比如德国重视用法律对职业教育进行管理,从职业教育目的、培训指导人员品德、技术、知识、年龄、培训企业主的义务、受教育者的权利和义务、教学场所、教学设备、生师比、教学计划与培训章程的审批和考试、职业教育的实施与监督等方面进行详细具体规定。职业教育立法、普法、督法和违法处罚并举,这为职业教育开发人力资源提供了可靠的法律支撑体系[4]。
相比之下,在我国职业教育的法律体系比较薄弱,虽然有《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但该条款的教育体系核心还是以学校为主,并未充分体现出企业是主导者这个核心理念,政府对职业教育的干预力度不强。对于如何进行职业教育人才的培养,如何做好校企合作等方面内容甚少,整个体制可操作性较小。学校在人才培养上还是以传统工业为主,无法根据市场需求及时更新专业内容,人才培养处于被动的局面,企业不愿意将资金投入到学校,学生入职后对企业的归属感较差,高技能人才的流动性较强。 三、几点启示 1.转变职业教育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