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
语文答案解析
一、语言文字运用 1.【答案】D
【解析】名闻遐迩:远近都有名声,形容名声大。名噪一时:指名声在一个时期广为传播。语境说的是观光胜地,重在强调远近闻名,应选用“名闻遐迩”。闻风而至:听到消息,立刻就来到。纷至沓来:纷纷到来;连续不断地到来。语境是说游客很多,应选用“纷至沓来”。杂居: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民族在一个地区居住。栖居:栖息;居住。语境是说居住在都市,应选用“栖居”故选D。 【考查能力】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2.【答案】A
【解析】横线前的叙述主体是芭蕉,①中的“它”承前指芭蕉,因此①应放在最前面,据此可以排除C、D两项。①主要讲芭蕉叶大吸热的特点,与③中的“蕉阴之下”联系紧密;②中的“诗意”与④中的“小景”联系紧密,在走廊或书房边种上芭蕉,再在旁边配上竹、石,这样更符合逻辑,所以④应在②后;⑤和⑥表现两幅具体的画面,最后以⑤作结,夏秋景象与后文的“至于月映蕉影……”相衔接。故选A。 【考查能力】语言表达连贯 3.【答案】C
【解析】织布、插秧、车水、打稻是农耕时代四种常见的农家行为。①出自南宋范成大的《秋日田园杂兴》,诗句中的“连枷”是一种农具,由一个长柄和一组平排的竹条或木条构成,用来拍打谷物,使籽粒掉下来,据此可排除A、B两项。②出自南宋范成大的《插秧》,根据上句中的“种密移疏”与下句中的“縠纹生”可推知该句表现的是插秧的景象,上句中的“密”与“疏”体现了插秧疏密有致的特点,“行间”也体现了秧苗横竖成一线的特点,“縠纹”指水面泛起的波纹。“车水”指用水车排灌,与诗句不符,故排除D项。③出自北宋苏轼的《无锡道中赋水车》,“分畴”指田间的分区,“走云阵”指水流入稻田的情形,“刺水绿针”指水灌满了稻田,稻芽只剩下绿尖。据此可推知此诗句展示的是“车水”。④出自南宋陆游的《书喜》,“桑麻”指桑树和麻叶,这里指布的质地,“机杼”指织布机。据此可推知该诗句展示的是“织布”。故选C
【考查能力】古代文化知识,对传统文化的熟悉程度 4.【答案】B
【解析】A项是关于三个维度的整体阐述,说法正确;B项,“在精神体验上发展较快,而在知觉体验上发展较慢”说法错误,根据图表可知,现有的VR体验中,代表知觉体验的线最长,而代表精神体验的线最短,这说明在知觉体验上发展较快,在精神体验上发展较慢;C项中的“未来方向”对应的是期许的VR体验,
1 / 8
根据图表可知,虚线组成的是等边三角形,表明其未来方向是均衡发展,说法正确;D项针对的是现有的VR体验与期许的VR体验之间的差异,根据图表可知,现有的VR体验中行为体验和精神体验与期许的差异很大,说法正确。故选B
【考查能力】图文转换,图表内容与选项表述 二、文言文阅读 5.【答案】B
【解析】“酬”在此处应解释为“赏赐”。 【考查能力】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6.【答案】D
【解析】“相约三月份到江南一带游玩”错误,原文“而不能办三月粮”中的“三月”是“三个月”的意思。 【考查能力】概括分析文章内容
7.【答案】(1)见到他的人越发啧啧称赞道:“这个年轻人(好比)是汗血宝马,能日行千里,不是那种只能在大路上小步行走的马。”
(2)但他自己不说穷,别人也不都知道他穷。汤公不正是信从自己内心的人吗?我即使为他执鞭驾车,也是乐意和向往的。
【解析】(1)关键词“啧啧”“蹀躞”各1分,判断句1分,句子大意2分; (2)关键词“虽”“忻慕”各1分,反问句1分,句子大意2分。 【考查能力】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
8.【答案】读书不为功名,乐此不疲;于书无所不读,尤精《文选》;诗文无所不能,直追汉唐;戏曲创演结合,超迈元人。
【解析】解答本题,需回到原文,筛选有关汤显祖“读书为文”方面的相关内容,进行归纳概括。如由“掷书万卷,作囊鱼其中”“吾读吾书,不问博士与不博士也”可知他“读书不为功名,乐此不疲”;由“于诗若文无所不比拟,而尤精西京六朝青莲少陵氏”可概括出“诗文无所不能,直追汉唐”。 【考查能力】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三、古诗词鉴赏
9.【答案】“终年”与“寸诚”对比,表现了决心之坚;细石与大海对比,表现了抱负之大;任务重与性命轻对比,表现了命运之悲。
【解析】本题要求结合前六句中的对比手法分析精卫的形象。首先要找出前六句中的对比点,如“终年”与“寸诚”的对比,精卫的微小诚心和填海的时间之久形成对比,表现精卫复仇的坚决;“山石细”和“海波平”的对比,精卫力量的渺小和大海的波涛汹涌形成对比,表现精卫抱负的远大;“渺渺”和“区区”的
2 / 8
对比,填海工程的浩大和精卫生命的渺小形成对比,表现精卫命运的悲惨。据此分条概括出精卫的形象特征即可。
【考查能力】鉴赏诗歌的形象和艺术技巧
10.【答案】独抒己见,不随大流;但求尽力,不计结果;贵在实干,无意显名。
【解析】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题干要求分析作者的人生态度,可以结合作者对精卫的评价看出作者的人生态度。七、八两句重在强调作者与他人的看法不同,他欣赏精卫永不言弃、不畏艰难的精神,由此可以看出作者坚持己见、不随波逐流的人生态度;九、十两句作者直抒胸臆,表达自己凡事只求尽力,不计较最终的结果的人生态度;最后两句用反问句来表达作者坚持做实事,不计较功名的人生态度。据此分条概括即可。
【考查能力】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 四、名句名篇默写 11.【答案】(1)字余日灵均 (2)君子生非异也 (3)潦倒新停浊酒杯 (4)鸣声上下 (5)挟飞仙以遨游 (6)吟鞭东指即天涯 (7)齐之以礼 (8)不朽之盛事
【解析】易错字:(2)生; (3)潦; (5)挟,遨; (6)鞭。
【考查能力】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五、现代文阅读(一) 12.【答案】D
【解析】“流露出对自己得不到休息的些许不满”理解有误。小说中的表妹是一位勤劳能干,头脑灵活,能适应新时代经济环境的典型农村新女性形象,“不要打算懒懒散散混日子”体现了她积极进取的心态,而非对自己得不到休息的不满。
【考查能力】分析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
3 / 8
13.【答案】从所拿工资等,看出她是捧着铁饭碗的城市劳动者;从背着手、做派头等,看出她有优越感和虚荣心;从扑过去抢着洗衣服等,看出她渴望通过劳动改变生活。
【解析】解答本题,需要结合小说中人物的语言、行为、动作等描写分析表姐的形象特点。从小说中人物的对话,表姐所拿工资等来看,表姐在城市工作,捧的是“铁饭碗”,由此可知表姐是捧着铁饭碗的城市劳动者;从“心里有些矛盾,就学点见过世面的派头,给人家看”“提起工资……却偏偏埋怨道”等,可以看出表姐有优越感和虚荣心;从小说倒数第二段来看,表姐“两步扑过来,蹲下来抓过一堆……揉搓起来了”,可以看出表姐渴望通过劳动改变生活。 【考查能力】欣赏作品形象
14.【答案】赞扬了劳动之美;肯定了勤劳致富的观念;赞美了农村所蕴含的勃勃生机;讴歌了正在变革中的伟大时代。
【解析】题干问的是“小说刻面了两个人物,作者以‘表妹’为题”,这就暗示“表妹”是本文的中心人物,“表妹”身上所蕴含的特质正是作者所赞美讴歌的美好品德。此外,考生还应结合文末小说的写作时间来大致推敲作品所蕴含的时代精神。结合小说中体现表妹勤劳能干的情节,以及表妹所处的时代背景,即可得出答案。
【考查能力】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意蕴,读懂题干要求 六、现代文阅读(二) 15.【答案】B
【解析】曲解文意。由原文第四段“六朝及唐人写经,风格虽不甚高,但是点画不失法度,它自成为一种经生体”可知,经生体并非唐代爱好写字的人自创规则产生的。 【考查能力】理解文章内容 16.【答案】C
【解析】无中生有。原文并没有提及苏东坡“率先破法”。 【考查能力】理解文章内容
17.【答案】是否尽合笔法;能否诸体皆工;是否适宜学习。
【解析】原文第三段论述了“书家”与“善书者”的区别,由“有时与笔法偶然暗合,有时则不然,尤其是不能各种皆工”“讲到书家,那就得精通八法……处处皆须合法”可概括出“是否尽合笔法”以及“是否诸体皆工”;由“善书者的书……但不能学,只能参观”可概括出“是否适宜学习”。 【考查能力】归纳内容要点 七、现代文阅读(三) 18.【答案】C
【解析】“上引桥的车辆必须绕道”说法绝对。原文第二段说的是“上引桥的车辆有的是要绕道而行的”。
4 / 8
【考查能力】理解文中重要概念 19.【答案】B
【解析】“正桥桥面高出两岸的高度等于河流平时的水位加上桥的净空”曲解文意。原文第二段说的是“根据河流在洪水时期的水位,加上净空,就定出桥面高出两岸的高度”。 【考查能力】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20.【答案】优点:一开一合,水陆两便;无需引桥,经济实用。缺点:开时不能走车,合时不能通船;开合过程中水陆交通都停顿。
【解析】由原文第一段“一开一合,水陆两便,是一种很经济的桥梁结构”以及第四段“不用引桥”可概括出开合桥的优点,即“一开一合,水陆两便;无需引桥,经济实用”;由原文第四段“但开时不能走车,合时不能通船,水陆交通不可同时进行”“桥在开合的过程中……水陆都不能消行”可概括出开合桥的缺点,即“开时不能走车,合时不能通船;开合过程中水陆交通都停顿”。 【考查能力】归纳内容要点 八、作文 21.【答案】
有“融”乃大
——写给我挚爱的同学们
亲爱的同学们:
你们好!
当你们读到这封书信的时候,2019年的高考已经尘埃落定了。
莎士比亚说:“凡是过去,皆为序章。”高考只是为我们的基础教有画上一个句号,高等教育的大门正在等着我们去开启。至于我们将敲开哪家高校的大门,高考的分数是最大的筹码。而高考所有题目中分值最大的一道题——语文的作文——肯定是大家最关心的,也许还是最没底的。
最大的困意莫过于审题立意吧?
说水就说水,说盐就说盐,哪怕你说盐水。说“水加水还是水,盐加盐还是盐”,这在哲学上站得住脚吗?因为“水”和“水”未必一样,“盐”和“盐”也未必一样,加到一起还是那个“水”和“盐”吗?本来好好地说“物”,又说到“事”,还说到“人”。真是好烧脑啊!仔细想来,作文材料的核心其实很简单——有“融”乃大。
你可以从国家、民族的层面来观照。你知道“胡服骑射”的故事吧!战国时期的赵武灵王把赵国打造成“战国七雄”之一,很大程度上就得益于他的能“融”。唐朝长安城是当时世界上最有名的都城,大唐强盛的国力使得周围部族纷纷来朝,来自更遥远地方的人如阿倍仲麻吕也云集于此,这就是大唐开放、融合的结果。元朝是中国疆土最大的一个朝代,这固然和马上征战的剽悍传统有关,但与大国的开放心态更是
5 /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