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代码 B
学校体育对学生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研究
论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
薛运涛
兴平市南市初级中学
【摘要:】采用文献资料法,观察法,分析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有针对性的直接渗透到体育教学中,并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达到增强学生心理健康的目的。
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1)体育教学可以调节学生的情绪; 2)体育教学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3)体育教学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
青少年学生的不良心理表现: 心胸狭窄,抑郁寡欢; 自卑怯懦,退避畏缩; 对立破坏,自暴自弃; 精神萎靡,对异性敏感。.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和社会因素。
针对上述的不良心理表现,有针对性的直接渗透到体育教学中,并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达到增强学生心理健康的目的:
加强心理健康理论知识的传授;了解学生现状,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根据体育课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体育教师要掌握现代心理学知识 【关键词:】中小学体育,体育教学,心理健康教育
.
第 1 页 共 4 页
分类代码 B
学校体育对学生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研究
论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
一.研究目的
1)体育教学可以调节学生的情绪;
体育教学可以调控学生的心理情绪,特别是在现代竞争激烈的社会,学生的学习压力很大,从而会产生一定程度的紧张,焦虑,不安,较好的教学内容和宽松的学习环境可以给学生带来愉快,并能有效的降低学生的不安心态,从而调控学生的情绪。
2)体育教学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自信心是个体主观上关于自己的看法和感觉的总和。学生可以在体育课上做游戏,参加竞技活动,还可以扮演各种角色,从而增强学生自信心,同时学生的自尊心也能得到提高。
3)体育教学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
在体育教学中,长跑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游戏和竞赛活动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球类能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总之,体育教学不仅可以改善情绪,提高学生自信心,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如:勇敢,果断,顽强等意志品质,通过体育教学对培养学生奋发进取,热爱祖国精神都有重要作用。 二.研究方法
当前我国青少年学生由于社会压力,学习负担,以及社会其它各方面的影响,中学生的心理不同程度的存在着心理不健康,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产生原因也十分复杂。 我们可将学生的不良心理特征归纳以下几点: 2.1心胸狭窄,抑郁寡欢
这类学生心胸不够开阔,心情不太开良,少言寡语,不爱谈笑,常为一些小事而耿耿于怀,甚至对别人善意帮助也以为是居心叵测,心中形成“意结”难以解脱,终日忧心忡忡。不能入眼,则属于心理不健康。 2.2自卑怯懦,退避畏缩
自卑感是自我评价偏低,同时又感到无能为力,失去自信心的心理状态。总是觉得自己处处不如人,所以表现为不愿意甚至害怕与人交往,说话吞吞吐吐,做事畏畏缩缩;喜欢独来独往,这类学生在家里娇生惯养,以至于操作能力和处理问题能力很低,对成人的依赖很强,缺乏独立性且意志薄弱。 2.3对立破坏,自暴自弃
这类学生纪律性较差,他们性情暴戾,冷酷无情,破坏纪律,损坏公物捉弄老师,欺侮同学,甚至表现为“虐待狂”,野蛮毒打、戏弄别人,以别人的痛苦寻求自己的快乐。 2.4精神萎靡,对异性敏感
这类学生在课堂上经常走神,发呆,注意力分散,记忆力减退,精神萎靡不振,学习急剧下降。这种心理反常主要是缺乏正确的性教育,受黄色书刊,音像制品的不良影响,社会上坏人的引诱教唆以及青少年自己缺乏道德观念等.学校应帮助他们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和恋爱观,还可以针对青少年的特点开展体育、文艺、科学教育等兴趣活动,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
第 2 页 共 4 页
三.结果与分析 3.1家庭因素
现在的中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他们除了父母的关心和照顾以外,还受到祖父母的溺爱,这些都是易使孩子们产生依赖,任性,骄傲,自私,娇气的不良心理. 3.2学校因素
现在的学校,教育受应试教育的主导,老师关注学生们的文化课成绩较多,而对其身心健康有所忽视.现在教育未能做到"以学生为主体"而是以"教学大纲为主体"学生的学习充满"功利主义".从师生关系上看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较大,学生接受教师的指导,接受教师的评比,教师起主导作用,控制着整个教学过程.学生的学习是被动,被迫的,学生的个性差异没有得到重视. 3.3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对学生也有误导,媒体宣传中武打、恐怖、暴力镜头的增多,对分辨能力关,意志薄弱,情绪不稳定的学生均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3.4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针对上述的不良心理表现,有针对性的直接渗透到体育教学中,并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达到增强学生心理健康的目的。可采取以下措施。 1).加强心理健康理论知识的传授
体育教师要充分利用体育理论课,在室内讲授体育与卫生保健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讲授心理健康知识,让学生掌握科学、心理、保健和心理疾病预防常识。 2).了解学生现状,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
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有家庭、学校和社会。体育教师应对学生家庭情况,学生的个性心理特点、兴趣、爱好、习惯,心理健康状况应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并进行分析,切实做到心中有数。由于受家庭教育或学校教育的不良影响的学生多一些关心,爱护和帮助,针对性的引导和缓解他们的不良心理情绪,还要关心那些身体差的学生们。不能使他们失去信心和心灰意冷的情绪。体育老师要耐心辅导,不断发现他们的优点,以表扬、鼓励为了主,保护学生在体育活动中树立自信心上进心,增强他们承受挫折的能力,促进他们心理健康发展。 3).根据体育课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
体育教学具有鲜明的特点,它必须通过身体活动与思维活动来促进身体器官,机能的发展。教师要利用体育课教学的特点,让学生在体育课中克服恐惧、紧张心理,增强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培养学生协作通过比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团队协作精神,养成“胜不骄,败不馁”的优秀品质。 4).体育教师要掌握现代心理学知识
体育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必需掌握现心理学知识,因此,体育教师要认真钻研相关的科学知识,并在实践中不断的探索教育方法,从而提高教育水平。体育教师还要具有高尚的人格品质,健全的心理素质。因此,体育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发挥自身潜在能力,从而给学生树立榜样作用。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严格要求,从而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3.5利用体育教学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措施
第一,利用竞争机制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在体育教学的过程当中,竞争以及竞赛可以说是培养学生兴趣的重要性。根据体育教材以及学生的特点,来营造一些可以充分显示学生专长以及集体凝聚力的环境,合理引入竞争机制来组织体育教学,有利于让学生体验成功感以及失败感,提高他们的体育学习兴趣,在此过程当中还可以激发学生的斗志,调动他们克服困难的决心,比如在快跑的教学过程当中,加速跑容易让学生感到
第 3 页 共 4 页
乏味甚至懈怠,无法发挥加速练习应有的效果。如果在确保学生熟悉技术动作的前提下,为学生安排接力比赛,那么学生往往就会全力加速,一方面增加练习积极性,另一方面又活跃课堂的气氛,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不过需要注意的是,体育教学过程当中过多使用竞赛以及竞争方式,有可能加重学生负担,不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从而失去应有额激励效果,所以采用竞争以及竞赛方式需要慎重,立足要调动学生热情并强化他们的体育活动兴趣。
第二.利用激励机制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通过赞赏以及勉励等语气开展体育教学,让学生潜能能够得到尽可能的开发,一味地灌输教学容易剥夺学生创造性以及主动性,影响他们的热情。比如篮球投篮练习的时候,如果教师命令必须给我投中,学生必然会出现抵触情绪,带着顾虑练习容易使得动作变形,练习的效果也不够理想,要是体育教师鼓励学生大胆练习,在练习过程当中改进投篮动作,并不断鼓励学生的进步,这样一来就能够鼓励学生主动去练习,练习过程当中也不会有太重的心理负担,,从而取得理想的练习效果。再这样的体育活动当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勇敢面对困难,不断克服困难从而培养他们勇于进取的品质。
第三.利用探究意识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正确的学习态度以及学习理念都属于心理健康的范畴。学习动机作为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动力,需要体育教学节后课程教学的目标,任务以及场地器材等进行灵活地布置,从而激发他们的探索心理。练习过程当中通过加倍留意而减少错误动作。这就有利用满足学生探索心理,并且在教师提问学生的时候,其他学生也会在心理上出现相应的反应和想法,也就是自己应当怎样回答,这样的心理活动有利于提高他们的学习主动性。 五.结论与建议
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的一项重要内容。体育教学对这一方面有直接影响。体育教学一方面能锻炼学生的体魄,另一方面能够让学生会释放压力、人际交往及自我实现等心理健康内容。因此,要重视体育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要充分利用体育课的特点,把握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心理及身心发展的特点,注重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参考文献】
1.王天生《体育心理学1995.12
2.曹阳明《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素质和谐发展》1996.4 3.姚家新《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3.3 4.徐家杰、杨望友《教育学》1994.6
第 4 页 共 4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