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矛盾和冲突:政府要实现某一目标,就无法同时实现另一目标,甚至要以牺牲另一目标为代价。
①如果政府把经济增长和增加就业作为宏观经济政策主要目标,就需要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以刺激总需求,但这会导致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并因此导致价格总水平上升。
②如果政府把稳定物价作为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为抑制通货膨胀,就必须抽紧银根,实行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以抑制需求,导致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并引致失业率上升。 3.选择宏观经济调控目标的考虑因素:首先考虑本国经济运行周期的阶段特征和社会所面临的紧迫任务。其次考虑国际经济形势对本国经济可能产生的影响。
当经济运行处于过热状态并导致严重的通货膨胀时,政府应当把“稳定物价目标”作为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实行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当经济处于衰退阶段,应把“增长目标或增加就业”作为主要调控目标,实行扩张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当国际上出现金融危机并有可能对本国经济形成严重冲击时,政府把“平衡国际收支”作为首选目标。 4.选择宏观经济调控目标的原则:综合、适度、配合 第二节、宏观经济调控的手段
一、宏观经济调控的基本手段的含义和内容
在西方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基本手段就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在我国,除了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外,还有国家计划或规划。
在宏观调控体系中,国家计划的作用主要是提出明确的宏观调控目标和总体要求,为制定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提供依据。 1、财政政策:包括财政收入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 (1)财政收入政策的基本内容是税收政策。
在需要扩大需求时,一般采用减税政策;当需要压缩需求时,一般采取增税政策。
(2)财政支出政策的主要内容是:在抑制需求时,采取紧缩财政支出政策;在需要扩大需求时采取扩大财政支出政策。 2、货币政策
西方国家货币政策的主要工具:公开市场业务、贴现率、法定准备金率。
我国目前货币政策主要工具:法定准备金率、公开市场业务、贴现率,利率、汇率、窗口指导 二、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调 第九章 国际贸易和国际资本流动 第一节、国际贸易
一、国际贸易的含义和分类
1、国际贸易: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同其他国家(或地区)之间进行商品和劳务的交换活动。 2、国际贸易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
(1)根据货物移动方向,可分为出口贸易、进口贸易、过境贸易。 出口贸易---本国生产和加工的商品运往国外市场销售; 进口贸易---外国商品输入本国国内市场销售。
过境贸易---甲国经过丙国向乙国运送商品,对丙国来说,就是过境贸易。 (2)按照商品形式,可分为货物贸易(有形贸易)和服务贸易(无形贸易)。 有形贸易是指商品的进出口;无形贸易是指国际间的劳务交换。 二、国际贸易理论的演变---4种理论 理论 提出者 观点 亚各国在生产技术上的绝对差异导致在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成本的绝对差异,这是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的绝对优当·斯基础。各国应该集中生产并出口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而进口不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其结果是可以势理论 密 节约社会资源,提高产出水平。 该理论认为,决定国际贸易的因素是两个国家产品的相对生产成本,而不是生产这些产品的绝对生产大成本。只要两国之间存在生产成本上的差异,即使其中一方处于完全的劣势地位,国际贸易仍会发生,比较优卫·李而且贸易会使双方获得收益。 势理论 嘉图 比较优势理论的基本原理,即如果每个国家都出口本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则两国都可以从国际贸易中受益。(两利取其重,两害取其轻) 要素禀赋,在这里是指一国所拥有的两种生产要素的相对比例。这一理论认为,各国的资源条件不同,要素禀赫克歇也就是生产要素的供给情况的不同,是国际贸易产生的基础。 赋理论 尔俄林 根据赫克歇尔和俄林的理论,各国应该集中生产并出口那些能够充分利用本国充裕要素的产品,进口那些需要密集使用本国稀缺要素的产品。国际贸易的基础是生产资源配置或要素储备比例上的差别。 该理论认为:大规模的生产可以降低单位产品的生产成本,是现代国际贸易的基础。 美国经克鲁格曼认为,工业产品是类似的,但不是同质的,大多数工业产品的市场是不完全竞争的,生产企规模经济学家业的规模需要达到一定程度才能实现规模效益。各国利用规模经济来生产有限类别的产品,如果每个济贸易克鲁格国家只生产几类产品,那么每种产品的生产规模就会比生产所有产品时的规模更大,才能实现国际分理论 曼 工的规模效益,在只生产有限种类产品的同时,通过国际贸易实现产品的流动,保证各国不牺牲消费的多样性。 三、影响国际贸易的因素 1.影响出口贸易因素
(1)自然资源的丰裕程度
(2)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的高低
(3)汇率水平(贬值出口增加,升值进口增加) (4)国际市场需求水平和需求结构 2.影响进口贸易因素:
(1)一国的经济总量和总产出水平;
(2)汇率水平(贬值出口增加,升值进口增加) (3)国际市场商品的供给情况和价格水平的高低。 四、政府对进出口贸易的干预
目的主要是为了保护国内产业免受国外竞争者的损害,维持本国的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 政府对国际贸易的干预包括进口贸易的干预和出口贸易的干预。 1、政府对进口贸易的干预
关税限制:征收高额进口关税来限制外国商品进口的一种外贸政策。
非关税限制:进口配额制、自愿出口限制、歧视性公共采购、技术标准和卫生检疫标准等。其中:
(1)自愿出口限制是指商品出口国在进口国的要求或压力下,自愿限制某些商品在一定时期内的出口数量或出口金额。 (2)歧视性公共采购是指一国政府根据本国有关法律制度,给予国内的供应商有限获得政府公共采购订单的措施,这种政策是对外国供应商的一种歧视。 2、对出口贸易的干预
政府干预出口贸易以刺激出口增加的主要措施是出口补贴:包括直接补贴和间接补贴。间接补贴包括出口退税、出口信贷等 第二节、国际资本流动
一、国际资本流动含义和类型
1.含义:国际资本流动指资本在国家之间或地区之间的转移。资本流动的内在动力:资本流动给流出国与流入国都能带来收益。 2.分类:
(1)从时期的长短来分,可以分为长期资本流动和短期资本流动两种类型。
长期资本流动是指期限一年以上的资本流动,包括国际直接投资、间接投资和中长期贷款;
短期资本流动则是指期限不超过一年的金融资产在国家或地区之间的转移,包括国际证券投资和国际贷款等 (2)从资本流动方式来分,可以分为外国直接投资、国际证券投资和国际贷款等。 二、国际资本流动的动因
1、在不同国家或地区间的收益率的差异促使资本跨国流动,从收益率较低的地方向收益率较高的地方流动。 2、由于汇率变动产生的国际资本流动以及国际收支造成的国际资本流动。
(1)人们总是抛售汇率走软的货币而增购汇率趋势走强的货币,以避免汇率风险。 (2)国际收支的大量顺差和逆差造成资本流动,以清偿不同国家间的债权、债务。 3、由于各种风险因素造成的资本国际流动,如汇率风险、市场风险。 4、其他因素造成国际资本流动,如投机、规避贸易保护、国际分工。 三、国际资本流动的影响 1.对资本输入国来说:
资本流入的积极作用主要表现在:
①资本流入可以缓解本国资本的不足,促进本国经济增长和就业,同时也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 ②资本流入意味着本国外汇收入的增加,从而有利于平衡国际收支。 ③资本流入还能够促进本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资本流入消极影响:
①短期的资本流入容易造成本国货币金融秩序的混乱,并有可能引发金融危机。 ②资本流入过多会加重外债负担,并有可能陷入债务危机。 ③对长期投资如果利用不当,还可能成为资本输出国的附庸。 2.对资本输出国来说 资本流出的积极作用是:
①资本的流出,可以为相对过剩的资本找到更为有利的投资场所,获得高额利润。
②资本流出会带动本国出口贸易的发展,扩大本国商品在外国的市场份额和占领世界市场。 资本流出的消极作用:
长期过度的资本流出会导致资本输出国经济增长的停滞,并减少本国的就业机会。 3.干预的手段主要有: 1)实行外汇管制;
2)颁布专门的政策法规与条例; 3)对偿债能力进行控制;
4)制定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利用政策手段对资本的国际流动加以控制。 第十章 公共财政职能 第一节、公共财政的含义 1、财政的含义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的经济活动是由政府、企业和个人家庭三大经济主体构成。 (1)以企业为主体的理财活动-------企业财务或者公司理财 (2)以个人家庭为主体的理财活动---家计或家政 (3)以政府为主体进行理财活动-----财政
财政是一种以国家(政府)为主体,通过政府的收支活动,集中一部分社会资源用于履行政府职能和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理财活动或经济活动。 2、公共财政的含义
公共财政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财政形态,具有“公共”特性。
生产建设性财政是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财政形态,具有“生产建设性”的特点。 (二)公共财政的基本特征
1.公共财政是弥补市场失灵的财政
公共财政活动领域主要是市场失灵领域,如公共物品和服务需要由政府提供。 2.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作为公共财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是资源配置的主体。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是资源配置的主体,政府职能的公共化,决定了公共财政要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为出发点。
3.公共财政必须为市场提供一视同仁的服务。 财政支出方面,意味着公共财政提供的服务是适用于所有的市场活动主体的,或者是服务于所有市场活动主体的根本利益的。 税收方面,意味着条件相同的经济主体应当享有同等的税收政策。 4.公共财政具有非市场营利性的性质。 公共财政只能以社会利益为活动目的。 5.公共财政是法治化的财政 政府活动应受到法律的约束。 公共财政的法治化要求:
(1)公共财政要以法律为基础,依法理财; (2)政府的全部收支要编入预算;
(3)政府预算收支运行和管理要做到规范、公开、透明;
(4)政府预算要经过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审查批准,政府要严格按经同级人大批准的预算执行,并接受公众和人大的监督。 第二节、公共财政的职能
公共财政职能主要有:资源配置职能、收入分配职能、经济稳定、发展职能。 一、资源配置职能
1、资源配置职能含义:
主要是将一部分社会资源集中起来形成财政收入,然后通过财政支出分配活动,由政府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引导社会资金的流向,弥补市场的缺陷,最终实现全社会资源配置效率的最优状态。 2、资源配置职能的范围
财政资源配置职能的范围大小应由政府的职能范围来确定,主要是市场配置无效而又为社会公共需要的公共物品和服务。主要包括:
(1)满足政府执行职能的需要,包括政府机关的正常运转和执行社会公共服务的领域,如国家安全支出、一般公共服务支出。
(2)市场不能有效提供而社会又需要的准公共物品和服务的开支,如公共卫生、科技、公共工程。 (3)对社会资源配置的引导支出,如矫正外部效应,维护市场竞争。 3.公共财政配置社会资源的机制和手段
(1)根据政府职能的动态变化确定社会公共需要的基本范围,确定公共财政收支占国内生产总值的合理比例,从总量上实现高效的社会资源配置原则; (2)优化财政支出结构;
财政支出结构是财政能够掌握和控制的社会资源的内部配置比例。要正确安排财政支出中的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消费性支出和投资性支出的比例,合理安排财政投资支出规模和结构。 (3)为公共工程提供必要的资金保障;
(4)通过政府直接投资、财政贴息、税收优惠等方式,引导和调节社会投资方向,提高社会整体投资效率;
(5)通过实行部门预算制度、建立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和绩效评价制度等体制、机制改革提高财政自身管理和运营效率。 二、收入分配职能
1、公共财政收入分配职能的含义: 是指财政调整收入分配的职能,对收入和财富分配的结果进行纠正属于财政收入分配职能的范畴,收入分配职能的目标是实现公平分配。
2、财政实现收入分配职能的机制和手段
(1)根据市场和政府的职责分工,明确市场和财政对社会收入分配的范围和界限; (2)加强税收调节;
(3)发挥财政转移支付作用;如增加对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地区的转移性支出,增加社会保障,收入保障,教育和健康等个人转移性支出等。
(4)发挥公共支出的作用。通过公共支出提供社会福利(如公共卫生防疫、福利设施与服务、住房)等进行的收入分配,在受益对象上具有广泛性和普遍性 三、经济稳定和发展职能 1、含义:
公共财政经济稳定和发展职能是指通过财政活动对生产、消费、投资和储蓄等发生影响,达到稳定和发展经济的目的。 财政经济稳定职能主要包括:实现充分就业、稳定物价水平、国际收支平衡 财政经济稳定职能重点是:维持社会资源在高水平利用状况下的稳定 2、财政实现经济稳定和发展职能的机制和手段
(1)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推动社会总供求的基本平衡,保证物价和经济增长稳定,实现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
(2)通过税收、财政补贴、财政贴息、公债等,调节社会投资需求水平,影响就业水平,使经济保持一定的增长;通过财政直接投资,调节社会经济结构,调节社会有效供给能力。
(3)通过税收等调节个人消费水平和结构;
(4)财政加大对节约资源、能源和环境保护的投入,加大对科技、文化、卫生、教育事业的投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等等,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健康发展。 第十一章 财政支出概述 第一节、财政支出原则与分类 一、财政支出的含义与原则 1、财政支出
是指政府为履行职能、取得所需商品和劳务而进行的财政资金支付,是政府行为活动的成本。
财政支出体现着财政的目的和财政职能的基本内涵;财政支出规模和范围反映着政府介入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的规模和深度。财政支出的过程就是执行政府政策的过程。
2、财政支出的原则:公平分配原则、效益原则、稳定与发展原则 (1)公平分配原则
财政支出坚持公平分配原则,就是通过再分配纠正市场机制导致的财富分配不公平状况,实现社会分配公平,缩小贫富差距。 (2)效益原则
财政支出效益原则,是以市场机制发挥基础性作用为基点,遵循市场效率准则来安排财政支出,优化资源配置,以最小的社会成本取得最大的社会效益。
宏观含义:要实现社会均衡,通过财政支出使社会资源在政府和微观经济主体之间的配置达到均衡,达到这一均衡的标准是政府通过财政支出给社会带来的利益大于由政府课税或用其他方式取得收入所付出的代价。
微观含义:进行成本效益分析,以判定某项支出所消耗资源与其带来的效益之间的比例关系,在此基础上决定某个项目财政是否配置资源及配置多少资源。 (3)稳定与发展原则
该原则是指通过正确安排财政支出的方向和规模,支持宏观经济的稳定和发展。 财政支出规模和结果是影响社会总需求规模和结果的重要因素,在社会总供给大于社会总需求时增加财政支出,在社会总供给小于社会总需求时,减少财政支出。 二、财政支出的分类---分为四类
(一)按政府职能分类-----各国最常用的一种分类方法,反应政府职能活动。 1、根据政府职能对财政支出进行分类:财政社会管理支出、财政经济管理支出 财政社会管理支出---国防支出、社会文教支出、行政支出和其他支出 财政经济管理支出---主要是经济建设支出。 2、新的政府收支分类体系: 17类---170多个款----800多项
“类”级科目综合反映政府的职能活动。
“款”级科目反映为完成某项政府职能所进行的某一方面的工作 “项”级科目反映为完成某一方面的工作所发生的具体支出事项 3、按政府功能对财政支出进行分类具有重要意义:
①能够清晰地反映政府各项职能活动支出的总量、结构和方面,有利于按照公共财政要求和宏观调控需要,及时有效地进行总量控制和结构调整;
②为全面地、多角度的政府支出进行分析创造了有利条件; ③不受国家政府组织机构差别的影响,便于进行国际比较。
(二)按支出使用部门分类,财政支出分为:外交部、国防部、建设部、文化部、教育部、卫生部等部门支出。 (三)按支出经济分类—明细反映政府的钱怎么花出去
(1)支出经济分类,就是按照政府支出的经济性质和具体用途所做的一种分类。
(2)根据新的政府收支分类体系,我国财政支出经济分类,包括工资福利支出、商品和服务支出、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对企事业单位的补贴、赠与、债务利息支出、基本建设支出、其他资本性支出、贷款转贷及产权参股、其他支出等共12类。 (3)财政支出经济分类具有重要意义:
①使政府收支分类体系更加完整,使政府每一项支出的具体用途得到全面、具体、清晰地反映; ②支出经济分类既是细化部门预算的重要条件,同时也是预算单位执行预算和进行会计核算的基础,对进一步规范和强化预算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四)按财政支出能否直接得到等价补偿分类:购买性支出、转移性支出
1、购买性支出:政府付出财政资金的同时,得到相应的商品和劳务,并运用它们来实现政府的职能,购买性支出直接表现为政府购买商品和服务的活动。遵循等价交换原则,体现了政府的市场性再分配活动,反映了政府在配置资源方面的作用。购买性支出包括:
(1)各级政府进行日常行政事务活动所需要的商品和劳务的支出(政府消费性支出,也是狭义的购买性支出。) (2)各级政府用于公共投资支出(政府投资性支出)
2、转移性支出:政府付出财政资金却不能得到直接的补偿,不存在等价交换问题,换言之,转移性支出直接表现为资金无偿、单方面的转移,体现了政府的非市场性再分配活动,显示了政府在公平收入分配方面的作用。转移性支出包括政府补助支出、捐赠支出、债务利息支出。
3、财政支出分为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具有重要意义: ①这种分类对于分析政府职能的方向具有重要意义。
购买性支出所占比重大,表明政府具有较强的资源配置职能; 转移性支出所占比重大,表明政府具有较强的收入分配职能。 ②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的使用效益是有差别的。
购买性支出必须遵循等价交换原则,因而对交易双方会形成较强的效益约束; 转移性支出对政府和受益方的效益约束较弱。 第二节 财政支出规模及增长趋势 一、衡量财政支出规模的指标
财政支出规模是一个财政年度内政府通过预算安排的财政支出总额。财政支出规模是衡量一定时期内政府支配社会资源的多少,满足公共需要能力高低的重要指标,反应着政府对社会经济发展影响力的强弱。 衡量财政支出规模大小采用两大指标,即绝对规模指标和相对规模指标。
1、财政支出绝对规模是政府在预算年度的财政支出总和。财政支出的绝对规模从趋势上看,总量是不断增长的。 2、财政支出的相对规模是指财政支出的规模用和其他经济变量的关系来反映。我国常用两种测量方法来反映: (1)当年财政支出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反映政府干预经济的程度。
(2)当年中央财政支出占全国财政支出的比重,反映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控制程度。 另外也可以用人均财政支出反映人均享受的公共服务水平。 正常情况下:
财政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是不断上升的,中央财政支出占全国财政支出的比重是相对稳定的,它决定于国家制度的安排。人均财政支出指标一般也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 二、西方关于财政支出规模不断增长的理论观点 理论 提出者 观点 公共支出之所以会不断增长,是因为伴随着工业化进程,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对政府活政府活动扩张动的需求。 瓦格纳 法则 为维护社会和经济正常秩序;纠正外部效应等市场失灵;文化、教育、福利等公共支出项目的增长都需要政府增加公共支出。 (1)内在原因:公众可容忍税收水平的提高,是公共支出增长的内在原因。公众可容忍的税梯度渐进增长皮考克 收负担是财政支出的最高限度。 理论 魏斯曼 (2)外在原因:社会动荡,导致公众所能接受的税收水平提高,结果是政府支出的预算约束也随之提高,使得整个财政支出在逐渐上升的过程中出现较大幅度的增长。 财政支出数量的变化,是随着不同时期财政支出作用的变化而变化的。 经济发展阶段马斯格初期阶段:基础设施等政府投资比重较大。 增长理论 雷夫 中期阶段:政府投资比重有所下降。 成熟阶段:环境、交通、教育、通讯等政府投资比重加大。 非均衡增长理政府部门的投资效率偏低导致政府支出规模不断扩大。进步部门和非进步部门,之间的差异鲍莫尔 论 来自技术和劳动发挥的作用不同。 第三节、我国财政支出结构 (一)财政支出总量快速增长,支出结构有所调整。财政支出的重点也逐步由经济建设向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转化。 (二)财政支出结构存在的问题。“越位”与“缺位”问题仍比较突出。 1、财政支出“越位”:政府管了不该管的事
(1)财政支出“越位”主要表现在:财政对一般竞争性领域的投资依然存在,对一些经营性事业单位仍然包揽过多、不合理的补贴过多等。
(2)财政支出“越位”影响: 财政支出“越位”既挤占了稀缺的财政资源,分散了政府财力,使财政支出不能充分保证应优先保证的重点项目,又不利于政府职能转变、市场机制作用充分发挥和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提高。 2、财政支出“缺位”:政府该管的没管好 (1)财政支出“缺位”主要表现在: 一是社会保障支出水平偏低;
二是基础性科研和义务教育保障力度不够; 三是对农村公共服务的保障水平严重短缺;
四是财政对城市公共设施和各项社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偏少 (2)财政支出“缺位”带来的消极影响:
一是政府没有承担起弥补市场失灵的责任,降低了某些公共物品和服务的数量和质量; 二是影响了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三是扰乱了国民收入分配秩序,产生了许多乱收费、乱摊派问题。 (三)按照公共财政要求优化支出结构
满足公共需要、提供公共服务是公共财政的重要特征。在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财政支出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把更多财政资金投向公共服务领域,不断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条件,满足人们的公共产品的需求。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正确界定财政支出供给范围; 1、严格控制一般性开支 2、大力支持教育事业发展 3、大力支持医疗卫生事业发展 4、大力支持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
5、大力支持生态环境建设。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内在要求。 第四节、财政支出绩效考评 (一)财政支出绩效考评的含义
1、财政支出绩效的含义:指财政支出目标完成所取得的效果、影响及其效率。
建立财政支出绩效的核心是把现代市场经济的一些理念融入财政预算支出管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