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点总结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一)信息不对称与市场失灵

1、信息不对称是指市场上买卖双方掌握的信息量不一样的一种情况。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存在,就会产生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等问题。

(1)逆向选择,是买卖双方在不对称信息的情况下,出现质量差的商品往往将质量好的商品驱除市场的现象。

(2)道德风险,是指交易双方协议达成后,协议的一方利用信息的不对称,通过改变自己的行为,来损害对方的利益,如交完汽车保险后不认真开车,交完财产保险后不注意防盗。 2、市场失灵

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存在,市场机制就不能很好的发挥作用,生产者或消费者都会出现一些盲目的行为,有的市场不能得到正常的发展。 (二)政府干预

为了解决因信息不对称所造成的市场失灵,政府对许多商品的说明、质量标准和广告都做出了具体的法律规定,政府还通过多种方式为消费者提供信息服务。

第六章 国民收入核算和简单的宏观经济模型 第一节 国民收入核算 一、 国内生产总值GDP

1、是按市场价格计算的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 2、国内生产总值有三种形态,即价值形态、收入形态和产品形态。 价值形态 是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全部货物和服务价值超过同期投入的全部非固定资产货物和服务价值的差额,即所有常住单位的增加值之和。 收入形态 产品形态 是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创造并分配给常住单位和非常住单位的初次收入之和。 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最终使用的货物和服务价值减去货物和服务进口价值。 二、国内生产总值的计算方法: 生产法―――通过核算各个产业在一定时期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来核算GDP。 支出法―――通过核算整个社会在一定时期的内购买最终产品支付总和来核算GDP 收入法―――核算整个社会在一定时期内获得的收入来求得GDP。 其中,支出法和收入法是核算GDP的两种主要方法。

(一)支出法即通过核算在一定时期内全部经济单位 (居民、企业、政府、进出口部门),对最终产品的支出总量相加,得出总支出来计量GDP的方法。

支出法GDP的构成:消费支出、固定投资支出、政府购买和净出口四个部分。公式可以表示为: GDP=C+I+G+(X-M)

其中:C―――――消费; I―――――投资; G―――――政府购买;(X-M)―――净出口 ; (二)收入法

国内生产总值收入主要是指提供生产要素所取得的收入,也包括一部分非生产要素(间接税、折旧、公司未分配利润等)的收入。从企业角度来看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生产成本,是生产要素的收入,所以用收入法核算的GDP有时又称为要素成本法。 按收入法GDP为:国内生产总值=工资+利息+租金+利润+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折旧+统计误差 第二节 宏观经济均衡的基本模型

(一)两部门经济中的储蓄--投资恒等式 1、含义:

在两部门经济中,假设一个社会只有消费者和企业两个部门,没有政府部门和进出口部门。国内生产总值就等于国民收入(国民收入=国内生产总值-资本设备折旧-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政府补助金,当不考虑资本设备折旧,没有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和政府补助金时,国内生产总值=国民收入) 2、投资储蓄恒等式:I=S,

这种恒等关系就是两部门经济的总供给(C+S)和总需求(C+I)的恒等关系。 其中,I---投资 S---储蓄

(二)三部门经济中的储蓄—投资恒等式

1、含义:在两部门经济的基础上加上政府部门的活动,就构成了三部门(消费者、企业和政府)经济。政府支出主要包括政府购买和转移支付。用G表示政府购买,用T表示政府税收。

2、投资储蓄恒等式:I=S+(T-G), 即:投资=私人储蓄+政府部门的储蓄。 其中, I---投资

S---家庭储蓄和企业储蓄之和,可以通称为私人储蓄。 T---政府税收 G---政府购买

T-G---政府部门的储蓄 S+(T-G)----整个社会的储蓄

(三)四部门经济中的储蓄—投资恒等式

1、含义:四部门经济就是在三部门经济中引入一个国外部门。即包括消费者(居民)和企业、政府部门和国外部门。 2、投资储蓄恒等式:I=S+(T-G)+(M-X) 其中:(M-X)-----外国在本国的储蓄 第三节、消费和储蓄 一、消费理论

(一)凯尔斯的消费理论:是建立在三个假设上的,具体见下表:

假设 具体内容 (1)边际消费倾向(MPC)是指消费的增量和收入的增量之比率,也就是增加的1单位收入用于增加消费的部分的比率,边际消费倾向公式: 随着人们收入的增长,人们的消费随之增长;但消费支出在收入中所占比重却不断减少。这是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提出的“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 (2)0

式中,

α-----必不可少的自发消费部分 β-----边际消费倾向 βY----由收入引致的消费

因此,消费等于自发消费和引致消费之和。 (二)莫迪利安尼的生命周期理论 该理论认为:各个家庭的消费要取决于他们在生命周期内所获得的收入与财产,也就是说消费取决于家庭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人的一生分为三个阶段:年青时期、中年时期和老年时期。 理性的消费者总希望自己的一生能够比较安定的生活,使一生的收入与消费相等。家庭的收入包括劳动收入和财产收入,那么,一个家庭的消费函数就是: C=a?WR?c?YL WR----财产收入 YL----劳动收入

a--------财富的边际消费倾向

c---------劳动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

在人口构成没有发生实际重大变化的情况下,从长期来看边际消费倾向是稳定的,消费支出与可支配收入和实际国民生产总值之间存在一种稳定的关系。

如果人口构成比例发生变化,边际消费倾向也会发生变化,如果社会上年轻人和老年人的比例增大,则消费倾向会提高,如果中年人口的比例增大,则消费倾向会降低。 (三)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理论

该理论认为,消费者的消费支出不是根据他的当前收入决定的,而是根据他的持久收入决定的。该理论将人们的收入分为暂时性的收入和持久性的收入,并认为消费是持久性收入的稳定的函数。

持久收入是指消费者可以预期到的长期收入,即预期在较长时期中可以维持的稳定的收入流量。 Ct= c?YPt

Ct ----现期消费支出 c --边际消费倾向 YPt ----现期持久收入

这一理论认为,在长期中,持久性收入是稳定的,所以消费函数是稳定的。 二、储蓄函数

收入=消费+储蓄,即:Y=C+S; 储蓄=收入-消费,即,S=Y-C

凯恩斯认为,随着收入的不断增加,消费增加的会越来越少,而储蓄增加的则会越来越多。储蓄与收入之间的依存关系被称为储蓄函数。储蓄函数的公式:

0

------边际储蓄倾向(MPS)

(三)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的关系

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互为补数,二者之和总是等于收入。 平均消费倾向+平均储蓄倾向=1, 即APC+APS=1。

边际消费倾向+边际储蓄倾向=1,即MPC+MPS=1。 三、投资函数

1、投资投资是购置物质资本(例如厂房、设备和存货,以及住房建筑物)的活动,即形成资产的活动投资。一般不包括金融投资在内。

2、决定投资的因素:实际利率、预期收益率和投资风险等。预期通货膨胀率和折旧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投资。 3、实际利率与投资的关系

投资的成本是利息。决定利息的直接因素就是实际利率,因此投资的成本取决于实际利率。如果投资的预期收益率既定,则实际利率越高,投资成本越高,投资就会减少。反之实际利率越低,利息越少,投资成本越低,投资增加,因此投资是利率的减函数。如果假设投资和利率之间呈线性关系,则投资函数可写成:I?I(r)?e?dr e------自主投资,是由于人口、技术、资源等外生变量的变动所引起的投资,与利率无关, 即使利率为零也会存在。

?dr----引致投资,随利率的变化呈反方向变化。 四、投资乘数

1、乘数:也叫倍数,即一个因素或变量的变化对整个社会经济活动的影响程度。 2、投资乘数:

对于投资而言,乘数原理就是增加一笔投资ΔI,在国民经济重新达到均衡状态的时候,由此引起的国民收入增加量并不仅限于这笔初始投资量,而是初始投资量的若干倍。这个倍数就是投资乘数。 3、投资乘数表达式

11 k=?Y?I?1???Sβ为边际消费倾向 ; S为边际储蓄倾向。

表明:投资乘数k为边际储蓄倾向S的倒数。 第七章 宏观经济运行分析 第一节、经济增长

(一)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1.经济增长:

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的总产出与前期相比所实现的增长。总产出通常用国内生产总值(GDP)来衡量。对一国经济增长速度的度量,通常用经济增长率来表示。

经济增长率=本年度经济总量的增量/上年所实现的经济总量 注意:(1)计算GDP时可以用现价计算,也可以用不变价格计算。用现行价格计算的GDP,可以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规模。用不变价格计算的GDP可以用来计算经济增长速度。

(2)经济增长率是一个国家总体经济实力增长速度的标志,但GDP是一个衡量总产出的概念,并不包含伴随经济增长带来的生态与环境变化的影响,因此经济增长率并不能全面反应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 2.经济发展:

经济发展既包括经济增长,还包括伴随经济增长过程而出现的技术进步、结构优化、制度变迁、福利改善以及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进一步和谐等方面的内容。

3.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基础和核心,没有一定的经济增长,就不会有经济发展。 (二)决定经济增长的基本因素:劳动的投入数量、劳动生产率、资本投入数量、资本效率 1.劳动的投入数量

在其他条件既定的条件下,一个社会投入生产的劳动数量越多,生产的产品就可能越多,经济增长速度就越高。 劳动投入数量取决于人口规模和人口结构以及劳动者投入的劳动时间的多少。 2.资本的投入数量

在其他因素不变条件下,资本数量投入越多,经济增长速度就越高。资本的投入数量也受多种因素制约,其中最重要的是资本的利用率或生产能力利用率。 3.劳动生产率-----劳动生产效率

劳动生产率一般用在一定时间内每个劳动者所生产的GDP,或单位劳动时间所生产的GDP来计算。在同样的劳动投入的情况下,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就可以带来经济的增长。 4.资本的效率

是指单位资本投入数量所能产生的GDP,一般用GDP与资本总额的比率来表示,也可以用生产单位GDP需要投入的资本数量表示。

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条件下,资本的效率提高就会带来经济增长,反之,资本效率下降就会导致经济增长速度下降。 (三)经济增长因素分解 1.两因素分解法

经济增长率按照劳动、劳动生产率两项因素进行分解: 经济增长率=工作小时数的增加率+每小时产出的增加率 即, GQ = GH + GP

式中:GQ----经济增长率 GH----工作小时数增加率 GP----每小时产出的增加率 2.三因素分解法

(1)经济增长按照劳动投入、资本投入、全要素生产率等三个因素进行分解:

经济增长率=技术进步率+(劳动产出弹性×劳动增加率)+(资本产出弹性×资本增长率) 即:GY = GA +αGL+βGk

GA--------技术进步率或全要素生产率 α---t时期的劳动产出弹性 β---t时期的资本产出弹性 (2)“索罗余值”-----通过经济增长率的公式,求出技术进步率 全要素生产率(简称TFP),即将劳动、资本等要素投入数量等因素对经济增长率的贡献扣除之后,技术进步因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

技术进步率=经济增长率-(劳动产出弹性×劳动增加率)-(资本产出弹性×资本增长率) GA = GY -αGL-βGk (四)经济周期

(1)经济周期又称商业循环,是指总体经济活动沿着经济增长的总体趋势而出现的有规律的扩张和收缩。 (2)经济周期的类型

①按照周期波动的时间长短,经济的周期性波动主要有三种类型,即长周期、中周期和短周期。 ②按照经济总量绝对下降或相对下降的不同情况,经济周期又可分为古典型周期(如果经济运行处在低谷时的经济增长为负增长)和增长型周期(如果处在低谷时的经济增长率为正值)。 2.经济周期的阶段划分和阶段特征 经济周期划分为两个阶段:

(1)扩张阶段:分为复苏阶段和繁荣阶段,复苏是扩张阶段的初期,繁荣是扩张阶段的后期。扩张阶段的一般特征是经济增长速度持续提高,投资持续增长,产量不断扩大、市场需求旺盛、就业机会增多、企业利润、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也常常伴随通货膨胀。

(2)紧缩或衰退阶段:如果衰退特别严重,则可称为萧条,在此阶段,经济增长速度持续下滑,投资活动萎缩,生产发展缓慢,甚至出现停滞或下降,产品滞销,就业机会减少,失业率提高,企业利润水平下降,亏损、破产企业的数量增多,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呈不同程度下降趋势。 第二节、价格总水平

一、价格总水平的含义和度量

1、价格总水平也叫一般价格水平,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全社会各类商品和服务价格变动状态的平均或综合,一般用价格指数来度量。

2、世界各国度量价格总水平的方法:编制各种价格指数和计算国内生产总值缩减指数。

3、价格指数就是用来反映报告期与基期相比商品价格水平的变化趋势和变化程度的相对数。反映价格总水平变动的叫做价格总指数,一般称为价格指数。很多国家或地区都是用消费者价格指数(CPI)作为度量价格总水平的主要指标。 二、决定价格总水平变动的因素:货币供给量、货币流通速度、总产出、总需求、总供给 (一)货币供给量、货币流通速度和总产出

1、价格总水平与货币供给量、货币流通速度和总产出的关系式: MV=PT(费雪方程式),或:P=MV/T

M-------代表一定时期内货币的供给数量, V-------代表货币流通速度, P-------代表价格总水平,

T-------代表各类商品的交易数量,

价格的变动主要取决于货币供给量的变动。

2、运用微分方法推导,可以得出价格总水平公式: ??m?v?y

?----代表价格总水平变动率或通货膨胀率

m-----代表货币供给量的变动率 v-----代表货币流通速度变动率 y-----代表GDP的变动率

3、价格总水平的变动与货币供给量、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成正比,而与总产出的变化成反比。 (二)总需求和总供给:

1、一般来说,价格总水平和总需求成反方向变动。

2、从长期来看,总供给变动与价格总水平无关,不论价格总水平如何变化,总产出不变。从短期来看,价格总水平和总供给成同方向变动。

3、价格总水平是由总需求和总供给共同决定的。 三、价格总水平变动的经济效应 1、价格总水平变动对工资的影响

由于价格总水平的波动,工资可以分为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

名义工资是以当时的货币形式表现的工资。实际工资是扣除了价格变动影响因素的工资。

实际工资的变动与名义工资的变动成正比,与价格总水平变动成反比。在价格总水平上涨过程中,实际工资就会下降。在价格总商品下降过程中,则实际工资就会上升。 (2)价格总水平变动对利息率的影响

由于价格总水平的变动,利率也可以分为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 实际利率=名义利率-价格总水平变动率

在名义利率不变时,实际利率与价格总水平变动成反比,在价格总水平不变时,名义利率与实际利率相等。当名义利率低于价格总水平上涨率时,实际利率为负。 (3)价格总水平变动对汇率的影响

汇率实际上由两国价格总水平变动之比决定。

如果本国的价格总水平上涨率高于外国的价格水平上涨率,本国货币就会贬值,以本币表示的汇率就一定会上升。

价格总水平的变动会在一定条件下影响到汇率的变动,从而影响一个国家的进出口产品价格发生相应变化,并进而影响到净出口和总供求关系。

(4)价格总水平变动的间接效应

价格总水平变动间接效应,主要包括:对企业生产经营决策的影响,对收入分配结构的影响,以及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第三节、就业和失业

1、就业含义:是一定年龄段内的人们所从事的为获取报酬或经营收入所进行的活动。从三个方面进行界定,即: (1)就业者条件,指一定的年龄;

(2)收入条件,指获得一定的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 (3)时间条件,即每周工作时间的长度。

2、失业含义:是指有劳动能力并愿意就业但在目前没有从事有报酬或收入的工作的现象。

按照国际劳工组织的统计标准,凡是在规定年龄内在一定期间内(如一周或一天)属于下列情况的均属于失业人口: (1)没有工作;

(2)当前可以工作,就是当前如果有就业机会,就可以工作; (3)正在寻找工作。

(二)我国的就业和失业的含义和统计口径

1.就业人口,是指在16周岁以上,从事一定社会劳动并取得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人员。 2.城镇就业人口,是指在城镇地区从事非农业活动的就业人口。

3.城镇登记失业人员,指有非农业户口,在一定的劳动年龄段内(16岁至退休年龄),有劳动能力,无业而要求就业,并在当地就业服务机构进行求职登记的人员。 (三)就业与失业水平的统计

1、在发达国家,失业率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劳动力资源利用状况的最重要的指标。 失业率=失业总人数/民用劳动力总人数× l00% 就业率=就业人口/民用成年人口总数×100%

2、目前,我国统计部门计算和公布的就业和失业水平方面的指标主要是城镇登记失业率。

城镇登记失业率=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城镇单位中的不在岗职工+城镇私营业主+个体业主+城镇私营企业和个体就业人员+城镇登记失业人员)

我国只计算城镇地区的失业率,而没有计算全国城乡统一的失业率;在计算城镇失业率时,主要是以是否具有城镇户口为标准,因此并不是真正的城镇地区的失业率。 (四)失业的类型:自愿失业、需求不足型失业

1.自愿失业是指劳动者不愿意接受现行的工资水平而宁愿不工作的一种状态,也可以说是当工资水平下降时劳动者自愿退出劳动力队伍的情况。自愿失业包括:

(1)摩擦性失业:是因为劳动者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偏好和技能的工作需要一定的时间而引起的失业,也就是由于劳动者从一个工作转换到另一个工作的过程中出现的失业。

(2)结构性失业:是由于产业结构调整所造成的失业。如新的产业兴起、旧产业衰落,使得原有产业劳动者由于不具备新产业需要的技术而失业。

2.需求不足型失业也叫非自愿失业,或者叫周期性失业,是指劳动者在现行工资水平下找不到工作的状况,或是指总需求相对不足减少劳动力派生需求所导致的失业。这种失业是与经济周期相联系的。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运行处于繁荣与高涨时期,失业率比较低;在经济运行处于衰退和萧条阶段,失业率比较高。是宏观经济研究关注的重点。 (五)失业的经济影响

失业时劳动力资源的一种闲置或浪费,因此失业影响经济增长的速度,使经济增长速度低于正常的水平或者说潜在的增长率。

1、奥肯定律:表明了在经济增长和失业之间存在一定的负相关关系,政府应当把促进经济增长作为降低失业率的主要途径。 2、菲利普斯曲线:是一条描述通货膨胀与失业或经济增长之间相互关系的曲线。

菲利普斯曲线最初是反映失业率与货币工资率之间变化关系的,失业率越低,工资增长率高。 后来菲利普斯曲线表示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之间的替代关系。当失业率降低时,通货膨胀率就会趋于上升,当失业率上升时,通货膨胀率就会趋于下降。政府进行决策时可以用高通货膨胀率来换取低失业率,或者用高失业率换取低通货膨胀率。 3、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认为,由于预期的存在和变动,通货膨胀和失业替代关系只是在短期内才是可能的,而在长期内则是不存在的。

(六)我国就业和失业问题的特点

二元经济结构是指现代工业部门和传统农业部门并存的经济结构。

在二元经济结构中会出现一种特殊的失业现象:如果劳动力在两个部门间的流动是自由的,那么,由于农村劳动力供给几乎无限,在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城市中会出现大量失业人口;如果农民留在传统部门不能流动,那么在农村实际上存在大量隐性失业或者就业不足现象。

第八章 宏观经济调控目标和手段

第一节 政府的经济职能和宏观经济调控目标 一、政府的经济职能和宏观经济调控的目标

(一)政府的经济职能: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

政府还要作为国有资产的代表,通过专门的国有资产管理机构,行使国有资产管理的职能。 (二)宏观经济调控的目标

1.宏观调控的基本目标: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价格总水平、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2.宏观经济调控目标之间的关系:

(1)互补关系:政府对某一目标的追求或者某一目标的实现,同时也能促进其他目标的实现。

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点总结

(一)信息不对称与市场失灵1、信息不对称是指市场上买卖双方掌握的信息量不一样的一种情况。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存在,就会产生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等问题。(1)逆向选择,是买卖双方在不对称信息的情况下,出现质量差的商品往往将质量好的商品驱除市场的现象。(2)道德风险,是指交易双方协议达成后,协议的一方利用信息的不对称,通过改变自己的行为,来损害对方的利益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6tjni5hp9a3xy6q955p40ne2d1fp3301494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