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文库 - 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标题】 新课程理念下中学化学教师的角色转换 【作者】李陶
【关键词】 新课程 角色转换 化学教师 【指导老师】封享华 【专业】化学教育
【正文】 引言
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整体规划,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于2001年秋季在全国38个地区开始。2002年秋季,新课程开始在省级实验区进行实验,全国大多数地(市)级都有一个县(区)作为各省的省级实验区。全国省级实验区覆盖了530余个县(区、市)级单位,参加实验学生达870万人,约占同年级学生总数的18%-20%。由此,新课程进入由点向面过渡的关键阶段。2003年秋季,在全国范围内实验规模进一步扩大,起始年级使用新课程的学生数达到同年级学生的35%左右,2005年中小学各年级原则上都将实施新课程,2006年实现在全国范围内的普及。
整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涉及课程结构、教材开发、教学理念与策略、课程管理与教学评价等各个方面,是一项由政府推行的重大的课程改革“工程”,旨在提高国民素质和促进我国经济、文化、科技的全面进步,因此需要全社会的支持和合作,特别是需要广大教师、教育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在观念和行为上的转变和实践操作中的积极投入。作为中学教师为了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必须转变自身角色,那么在新课程中教师将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才能培养出适合新时期需要的人才?这就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在传统教学中,人们多以美好的词句来赞颂教师,将教师比作“辛勤的园丁”、“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燃烧着的蜡烛”等等,在人们眼里教师主要担任“知识的传授者”、“人类心灵的塑造师”、“行为举止的楷模和榜样”、“管理者”等角色。但是随着新课程的出台,教师的角色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目前国内已有学者结合新形势从创新教育、现代教育技术、合作教学、教育转型、教育改革等等不同的角度论述了教师角色的问题;叶澜教授等人还就世纪之交中国基础教育改革中关于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问题撰写了专著;美国的麦金太尔及奥黑尔也针对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发表了《教师角色》一书,该书从全新的视角来探讨了教师的多重角色,极大地扩充了教师角色的内涵。
可见国内外对教师角色问题的研究已取得了许多可喜的成果,但到目前为止,对教师角色的研究多集中于教师角色的共性,涉及在新课程标准下化学教师的角色转变的研究还不多,本论文试图在文献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针对现阶段基础教育改革,从化学学科教育的角度出发,以化学教师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新旧课程的比较,得出在新课程理念下,中学化学教师的角色应有哪些转变。希望能对新课程的实施起到积极的作用。
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有:文献法,比较法,归纳总结法等。 1
百度文库 - 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第一章 论文选题依据
一、新课程及其对中学化学教师的新要求 (一)新课程概述 1.新课程产生的背景 知识经济的出现、社会的信息化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对人才的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科技的发展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空间,同时也给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迫切要求在教育领域进行相应的改革以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当今世界许多国家都把教育视为立国之本,赋予教育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和责任—要求教育在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诸如环境、能源、贫困、人口等难题,在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以及对公民个人潜能的开发、个性的培养、人格的健全等方面要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基础教育是学校教育的核心,教育改革必须从基础教育改革抓起。世纪之交,美、英、法、德、日、澳大利亚等国家都对基础教育的课程标准、课程设置、课程实施、课程管理、教科书、教育评价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以应对科技、经济变迁带来的挑战。尽管各国的具体措施不同,但体现的一些基本理念却有异曲同工之妙,如“注重基础学力的提高、注重信息素养的养成、注重创造性与开放性思维的培养、强调价值观教育和道德教育、尊重学生经验、发展学生个性”[1]等等。与此同时,我国也在深刻反思基础教育现状同时代发展的要求和肩负的历史重任之间的差距,并做出了课程改革的决定。1999年6月,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做出了“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明了方向。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进一步明确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工作任务。2001年6月教育部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02年全面启动普通高中新课程的研制工作,2003年开始新课程的试验推广到高中,2005年中小学各年级原则上都将实施新课程。至此,适应21世纪需要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初步形成。 化学新课程是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之下,在化学学科的发展要求和学生发展需求的基础上形成的。(1)学科发展的要求:随着科学的发展,化学已经日益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正成为未来社会的中心学科。科学的发展也对化学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化学教育必须适应受教育者群体学习兴趣和目的的多样性的需要,特别是基础教育阶段的化学教育,已不应仅仅关心提高化学课程的理论水平、学科知识体系等学术性问题,而应特别关注每一位公民每天都会接触到的诸多与化学有关的社会生活问题,了解化学知识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2]。(2)学生发展的需求:学校要为学生的发展和适应现代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学生需要的是有趣的化学”[2],而不仅仅是学术性的化学知识和技能。
2.化学新课程的内容
本次课程改革涉及到四方面的内容[2]:(1)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主旨的化学课程改革,就是要引导教师和学生改变传统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科学过程与方法,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使学生2
百度文库 - 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获得化学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理解化学、进行科学探究、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形成科学价值观的过程。(2)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在化学新课程中将科学探究作为改革的突破口,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的学习经验与兴趣,强调学生主动参与、科学探究、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改变传统的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3)重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联系:选择什么样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才最有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是本次课程改革最重要的内容。新课程标准中所倡导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适应现代化社会生活打好基础所必备的,它重视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出发,重视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关注学生每时每刻所接触的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重视学习兴趣的激发,使学生通过相关课程内容的学习,能对社会问题做出思考,并进行决策。(4)强调评价的诊断、激励与发展功能,转变传统的评价方式:化学课程的评价要重视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而且要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要建立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方式多样化、注重过程化的评价机制,全面反映学生的选课情况和学业发展过程。 通过对国家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3](以下简称“初中标准”)和《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4](以下简称“高中标准”)的研究,对于其中理念的创新点感觉颇多,它以学生为中心,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主旨,立足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以强化学生的科学探究意识为突破口,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体现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
(二)新课程对中学化学教师的新要求
1.新课程要求化学教师树立全新的教育观念
新课程充分考虑到现实的需要,形成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四基”,强调道德教育、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整合,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原有单一的、被动的、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原有的教育观念已经远远不能满足需要,因此树立全新的教育观念是非常必要的。
2.新课程要求化学教师要加强知识储备和提高自身能力 新教材的一个显著变化是难度降低了,但知识面拓宽了,知识的呈现方式和框架结构也改变了。新课程的知识包括三个部分:教科书及教学参考书提供的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师生互动产生的知识。教师自身知识储备能否适应这一变化,能否满足学生的需求,是新一轮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的一道难题。在新课程实施中教师不再是简单地传授统一“国标”教材的执行者,而是可以自主选择合适的教材,并有效地整合多种课程资源,按照新课程理念的要求实施教学的决策者。化学教师自身能力的提高是顺应新课程对教师要求提高趋势的,只有努力提高自身的能力,才能保障新课程的顺利实施。
3.新课程要求化学教师学会开发课程资源 随着新课程的推行,学校越来越广泛的同社区发生各种各样的内在联系。“教师的教育工作不再仅仅局限于学校、课堂了,是整个地区教育、科学、文化事业建设的共建者”。 [5]一方面,教科书已不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学校和教师应该成为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力量,要将区域内可利用的教育资源加以充分地开发。另一方面,教师也要试着将学校的教育资源向社会开放,做到“资源的共享”,使得学校教育区域化,区域生活教育化。 3
百度文库 - 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在传统课程中,教师没有太多的发挥余地,这使得教师不会发现资源、利用资源,缺乏收集检索信息,运用技术的能力。因此在新课程中,化学教师应该加强这方面的能力,广泛地开发和利用多种化学课程资源,如加强实验室建设,开发信息化的课程资源,以及充分利用区域资源等。 (三)论文选题的目的、意义以及创新 1.选题的目的、意义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特别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面铺开,化学教师面临全新的挑战。为了适应新课程,使化学教师的角色行为和思维方式早日由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要求中学化学教师必须熟悉新课程,理解新课程。而在实际教学中很多化学教师由于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对新课程还没完全适应,因此对中学化学教师在新课程理念下角色转换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通过对化学新课程的研究有利于化学新课程的实施。由于新课程刚刚出台,很多中学化学教师对新课程还不是很了解,因此本论文可以为中学化学教师了解新课程提供参考。其次,通过对化学新课程的研究有利于师范学院化学系学生熟悉新课程,为自己即将走上工作岗位打坚实的基础。 2.创新点
本论文在文献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针对现阶段基础教育改革,从化学学科教育的角度出发,以化学教师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新旧课程的比较,得出在新课程理念下,中学化学教师的角色应由课程的被动实施者转换为课程的主动构建者、由学生的管理者转换为学生发展的引导者、由知识技能的传授者转换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居高临下的主宰者转换为学生心理健康的咨询者和学习的合作者、由传统的“教书匠”转换为新课程下学科的反思者和研究者。
第二章 在新课程理念下,中学化学教师的角色转换 通过对新课程以及对中学化学教师的新要求的认识,我们知道新课程强调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态度,在学习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要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程编排中改变了以知识为第一位、内容繁、难、偏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传统,打破了按化学科学体系组织化学教学内容的传统体制,改为结合学生己有经验、社会生活实际、人与自然的关系和学科的发展,选取和构建最基础的、学生发展最需要的化学知识,加强了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实现了课程内容的现代化、生活化与适应性。同时围绕着学生进行设计,教学的课程环境也发生很大变化,如下表所示。在此条件下,中学化学教师的角色将转变为课程的建构者、学生发展的引导者和促进者、课程改革的研究者。
传统课程环境与新课程环境的区别[6] 表现方式 传统课程环境 新课程环境 教师与学生的位置 教师中心 学生中心
学生发展的关注范围 单方向发展 多方向发展 学生的学习方式 独立学习 合作学习 学生的学习状态 接受学习 探究式学习
学生的学习反应 被动学习 主动、有计划行动
学习活动的内容 基于事实知识的学习 批判思维和基于选择、决策的学习 教学的背景 孤立的人工背景 仿真的、现实生活中的背景 4
百度文库 - 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教学媒体 单一媒体 多种媒体、多种场合 信息传递 单向传递 (双向)多向交换
一、由课程的被动实施者转换为课程的主动建构者
在传统的教学中,化学教师是课程的实施者、忠实的执行者。课程实施得好坏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对课程的理解,要求教师准确无误地领会课程设计者的思想,并忠实地无条件地履行既定的课程方案,教学过程就是忠实而有效地传递课程的过程,只需教师会“教教材”。而新的课程改革在课程管理上实行三级课程,即中央、地方和学校三级分权的课程。这种课程权利的下放给教师提供了更大的选择空间和余地。教材只是一种学习资源,是引导学生认知发展、获得知识的学习案例或范例。因此,化学教师在遵照新课标基础上,对课程的规划、实施和评价不仅享有自主权,而且还要承担相当的任务,要充分挖掘教学资源,成为课程的建构者。在教学上要从“教教材”向创造性“用教材”转变,要根据学生和学校的实际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一定的增删,对学校的教育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使教学过程成为课程创新与开发的过程。如根据新课标“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的要求,在学习高一年级第四章第三节《硫和氮的氧化物》时,教师可编写硫和氮的氧化物对当地环境所造成污染的校本课程提供给学生,也可从报刊、网络等搜集硫和氮的氧化物对环境所造成的危害图片资料通过多媒体手段展示给学生,让学生从身边环境变化去感受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来共同保护环境。
二、由学生的管理者转化为学生发展的引导者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作为学生的管理者,其主要职能是评价学生行为的正确与否,帮助学生树立自律意识,指导学生参与自身的管理。但是这种教师角色是建立在班级授课基础上的,必须保证教学进度,而无法照顾到学生的个别差异,因此管理是严格的,教师也容易对管理权力使用不当,出现“以权制人”的管理倾向,从而造成师生关系的不平等,而在新课程下,要求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即要建构以学生为主体的新的教育观,教师在这个其中充当引导者的角色。 “引导者”的含义指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的特点选择学习的方向和方法,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生活感受和经验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围绕问题的核心进行深度探索、思想碰撞。[7]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的过程,而是学习者积极主动的自主建构的过程。因此教师的责任不是灌输知识,而是要想方设法激发、引导学生高效率、高质量的完成知识意义的生成和人格精神的建构。因此,首先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发现。学生在自主观察、实验或谈论时,教师要设身处地的感受学生的所作作为、所思所想,及时点拨深化,让学生一步步走向学习目标。比如在进行“钠与水反应”的实验时化学教师不仅要及时地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分析说明这一系列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还要引导学生结合碱金属元素的性质递变规律,推断出本族其它元素分别与水反应可能会出现的结果,并鼓励学生运用电脑模拟实验进行检验。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不要限制学生思考的方向,强调理解而不是死记结论,教学过程应当是“从提出有答案的问题开始到提出无答案的问题结束”。新课程中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帮助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
三、由知识技能的传授者转换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