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2024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4课《唐诗二首卖炭翁》教学设计语文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卖炭翁

白居易

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把握诗歌内容,领会诗歌所表达的中心。 2、通过朗读领会人物形象,感受作者情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

领会人物形象,把握诗歌所表达的中心。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说一说白居易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位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对于这位赫赫有名的诗人,大家应该早有了解,那我们一起来聊一聊你们知道的白居易吧。

师生互动 预设:

(1)白居易,字乐天,下邽人,唐著名诗人,自号香山居士,唐元和年间任左拾遗,因得罪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后改任杭州刺史,苏州刺史,官至刑部尚书。白居易留给后人的诗近三千首,著作有《白氏长庆集》。

(2)白居易的一些诗歌

小结: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那生生不息的生命的力量;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鲜艳夺目的江南春景;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那是友情的融融暖意和人性的阵阵芳香。这个眼中满是美景心中有情有义的白居易,遇到了卖炭翁这样的老人,他又会发出怎样的感慨呢?

二 读一读卖炭翁

1、请大家打开书本,自由朗读《卖炭翁》

注意,仔仔细细地读上两遍,第一遍,注意诗歌中的生字和多音字,争取读得字正腔圆,第二遍,争取读的明白,能注意句子内部的停顿

按照自己的速度读,读到不理解的地方,可以做个记号,可以借助书下的注解

第 1 页

一句话,希望同学能读的字正腔圆,读的明明白白。 2、学生个别朗读

(是不是字正腔圆,是不是有板有眼)

补充 :同学们,我们读古代诗词,不单单要把它读正确,读得有节奏,而且要读出它特有的韵味来。那么我们再读的时候注意,一句话之音的停顿要短一些,而二句话之间的停顿要长一点,并且注意把问句读出来。再练习读一读。

预设:“裳”字在这首诗里的字音读做cháng 、驱将、辗冰辙 3、诗中有不明白的地方吗?(扣住读的明明白白) 预设:卖炭得钱何所营;宫使驱将惜不得 4、学生齐读课文。 三 品一品诗中情

圈画诗中描写卖炭翁的词句,简单说说这位老人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预设:辛苦、贫穷、苍老、憔悴

能不能用一个字概括一下这位老人的遭遇? 预设:“苦”:

诗中之苦体现在哪些方面? 预设:

烧炭苦,运炭苦;炭被抢苦 文本细节解读

1、写卖炭翁的炭来之不易,烧炭之苦。

(1)“伐薪、烧炭”,概括了复杂的工序和漫长的劳动过程。 补充烧炭:

选木头,粗的劈成小段;挖很深的窑洞,洞上有通风口,下面有烧火口;把木头放入洞中,封口,烧火;每天晚上去看燃烧情况,控制火候,以免烧过了变灰;要烧好几天。3-7天

(2)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肖像描写 外貌描写)活画出卖炭翁的肖像,写出劳动的艰辛,也得到了形象的表现。年老体弱、劳动艰辛,动作慢、力气小、劳动艰辛、劳动力弱。这样写形象逼真地刻画了老人悲苦的形象,表现老人烧炭的艰辛,说明炭的来之不易。

第 2 页

(3)“南山中”点出劳动场所,这“南山”就是王维所写的“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的终南山,豺狼出没,荒无人烟。在这样的环境里披星戴月,凌霜冒雪,一斧一斧地“伐薪”,一窑一窑地“烧炭”,好容易烧出“千余斤”,每一斤都渗透着心血,也凝聚着希望。

2、老人运炭之艰辛

(1)“夜来城外一尺雪”,这场大雪总算盼到了!也就不再“心忧炭贱”了!“天子脚下”的达官贵人、富商巨贾们为了取暖,不会在微不足道的炭价上斤斤计较。当卖炭翁“晓驾炭车辗冰辙”的时候,占据着他的全部心灵的,不是埋怨冰雪的道路多么难走,而是盘算着那“一车炭”能卖多少钱,换来多少衣和食。要是在小说家笔下,是可以用很多笔墨写卖炭翁一路上的心理活动的,而诗人却一句也没有写,这因为他在前面已经给读者开拓了驰骋想象的广阔天地。

“一尺雪”——天气很冷、雪很大,路必难行。

“碾冰辙”——说明炭很重,冰冻路很滑,很难走,车速必然很慢。 “晓驾炭车”、“日已高”——路途遥远 这个运炭过程——艰辛 心情——希望 喜悦

(2)“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困”、“饥”、“歇”三个字进一步形象地、准确地写出了运炭的艰辛。由于路途遥远,行路艰难,所以到“牛困人饥日已高”的时候,才到了“市南门外”,老人疲劳、饥饿交迫,只得坐下在泥中歇息。烧炭难,运炭也难,这一车炭来得容易吗?

3、炭被抢

(1)“翩翩两骑来是谁?”先用设问句引出了两个人,这两个是什么样的人呢?

“黄衣使者白衫儿”。“黄衣”“白衫”说明来者的身份怎样?——有钱 有钱还抢,说明什么?——霸道、野蛮。“卖也得卖,不卖也得卖。” “翩翩”一词写出了轻快敏捷而又趾高气扬、凶神恶煞的神态。 找出描写他们行动的动词,从这些动作中说明了什么?

动词有把、称、回、叱、敕、牵、系。从这些描述中,形象逼真地写出了他们仗势凌人、以强凌弱、蛮横无理的强盗行径。

第 3 页

(2)“宫使驱将惜不得”,“惜不得”写出了卖炭翁无可奈何、甚至绝望的心态。

只能忍气吞声,也说明他是处在受压迫受剥削的无力反抗的地位。(对比:地位悬殊)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说明这桩买卖是强迫的。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表明一车炭的价值很高,而货与款是极不等价的。

作者通过一步步的铺垫渲染,通过细腻的肖像、动作、心理的描写以及对比手法的运用,反映了百姓的悲惨遭遇,揭露了宫使掠夺的本质。诗中无一字谴责,但我们在字里行间能深切的体会到同情、痛恨,能触摸到诗人善良的心。

卖炭翁总共有多少碳?——“一车炭,千余斤”

是啊,卖炭翁一斧一斧地“伐薪”,一窑一窑地“烧炭”,好不容易烧出“千余斤”,每一斤都渗透着心血,也凝聚着希望,然而他最后得到的是什么?——“半匹红纱一丈绫”

这“半匹红纱一丈绫”对于卖炭翁来说,有用吗? 好亏啊,才一点点,少得可怜。

“ 半匹”“一丈”与“千余斤”的炭形成强烈的反差。再说这些无用的纱、绫对卖炭翁来说,既不能充饥,又不能保暖,卖炭翁辛辛苦苦烧的一车炭就这么没有了,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祸从天降,他遇上了黄衣使者。在皇宫的使者面前,在皇帝的文书和敕令面前,随着那“叱牛”声,自伐薪、烧炭、愿天寒、驾炭车、碾冰辙,直到泥中歇的漫长过程中所盘算的一切、所希望的一切,全都化为泡影!

小结:卖炭翁好不容易烧出一车炭、盼到一场雪,一路上满怀希望地盘算着卖炭得钱换衣食,结果却遇上了“手把文书口称敕”的“宫使”。在皇宫的使者面前,在皇帝的文书和敕令面前,跟着那“叱牛”声,卖炭翁在从“伐薪”、“烧炭”、“愿天寒”、“驾炭车”、“辗冰辙”,直到“泥中歇”的漫长过程中所盘算的一切、所希望的一切,全都化为泡影。

4、侧面写出老人之苦的:

第 4 页

(1)诗人的高明之处在于没有自己出面向读者介绍卖炭翁的家庭经济状况,而是设为问答:“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侧面写出生活的贫穷,生活的艰苦。

这一问一答,不仅化板为活,使文势跌宕,摇曳生姿,而且扩展了反映民间疾苦的深度与广度,使读者清楚地看到:这位劳动者已被剥削得贫无立锥,别无衣食来源;“身上衣裳口中食”,全指望他千辛万苦烧成的千余斤木炭能卖个好价钱。这就为后面写宫使掠夺木炭的罪行做好了有力的铺垫。

(2)“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心理 外貌)

这是脍炙人口的名句。“身上衣正单”,自然希望天暖。然而这位卖炭翁是把解决衣食问题的全部希望寄托在“卖炭得钱”上的,所以他“心忧炭贱愿天寒”,在冻得发抖的时候,一心盼望天气更冷。诗人如此深刻地理解卖炭翁的艰难处境和复杂的内心活动,只用十多个字就如此真切地表现了出来,又用“可怜”两字倾注了无限同情,催人泪下。

这两句诗,从章法上看,是从前半篇向后半篇过渡的桥梁。“心忧炭贱愿天寒”,实际上是期待朔风凛冽,大雪纷飞。

纠结、矛盾、反常、艰难、酸苦、无奈。

这种矛盾反常的心理活动,深刻地揭示了卖炭老人的悲惨处境。 读的时候要声音缓一些,慢一些,才能读出矛盾的感情 小结:

这一切都是谁造成的?——宫市,可怕的宫市制度! 补充 苦宫市 也 书下注解

中唐时宫市害民的现象,名为“宫市”,实际上是一种公开的掠夺,是一种极其残酷的剥削方式。宫市是中唐以后,皇帝直接掠夺人民财物的一种最无赖的、最残酷的方式。旧制,宫廷里需要的日用品,由官府承办,向民间采购。德宗贞元末年,改为由太监直接办理,经常派几百人遍布各热闹街坊,叫作“白望”。他们不携带任何文书和凭证,看到所需的东西,口称“宫市”,随意付给很少的代价

烧炭苦 运炭苦 炭被抢更苦,而这些痛苦的源头 便在于苦宫市也。这不是偶然现象

第 5 页

2024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4课《唐诗二首卖炭翁》教学设计语文

卖炭翁白居易教学目标1、通过反复诵读,把握诗歌内容,领会诗歌所表达的中心。2、通过朗读领会人物形象,感受作者情感。教学重点与难点:领会人物形象,把握诗歌所表达的中心。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说一说白居易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位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对于这位赫赫有名的诗人,大家应该早有了解,那我们一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6tj0904iks79ew80o94h77xpo584e200r0h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