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教育心理学》教案(皮连生)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第二节 解决问题过程中的知识类型分析

一、问题解决在学习中的地位

在加涅对学习的分类中,高级规则学习可以通过接受学习习得,也可以通过发现学习习得。高级规则的发现学习就是问题解决。

在奥苏伯尔对有意义言语学习的分类中,学习由低到高依次为:符号表征学习—概念学习—命题学习—概念和命题的应用—解决问题。可见问题解决不同于概念和原理的简单应用或在熟悉情境中的应用。

问题解决是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智慧技能)、策略性知识的综合运用。 二、不同类型知识在问题解决中的作用

(一)奥苏伯尔问题解决模型及其中不同类型知识的作用

包括呈现问题情境命题、明确问题目标与已知条件、填补空隙、检验几个阶段。需要三类原有知识:

1.背景命题:学生认知结构中与当前问题的解答有关的事实、概念和原理。 2.推理规则:作出合理结论的逻辑规则

3.策略:便于填补问题空袭、指导推理、操作背景命题的一系列规则。 (二)数学问题解决过程及其中不同类型知识的作用 包括问题表征、设计解题计划、执行解题计划、监控四个步骤。

问题表征,即审题,对问题的表层和深层的理解,需要陈述性知识;设计解题计划与监控需要策略性知识,包括元认知知识;解题计划的执行:利用数学规则完成一系列运算,需要程序性知识(智慧技能)。

(三)写作过程及其中不同类型知识的作用

写作过程包括构思、表达、复看和修改几个阶段。

构思写作计划(审题、选择信息、组织信息)需要策略性知识;复看和修改需要元认知知识;表达需要遣词造句的程序性知识(智慧技能)。

三、专家与新手解决问题能力的差异(格拉泽和齐,R.Glaser & T.H.Chi) (一)知觉模式的差异

专家能知觉较大的有意义的刺激模式。有更多的可利用的图式。 (二)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的差异

专家能运用组快策略增加短时记忆的容量;专门领域知识的熟悉性和策略的适当性使其具有较优越的长时记忆能力。

(三)执行技能速度的差异

技能达到自动化程度,使用机遇推理导致解决问题速度加快。 (四)表征问题时间的差异

专家用于表征问题的时间比例大于新手。 (五)表征深度的差异

专家能根据问题的内在结构表征问题,抓住问题实质。 (六)自我监控的差异

专家倾向于更频繁地检查自己对问题的解答过程。

总之,专家比新手具有更高水平的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包括元认知策略)

第三节 问题解决的教学与研究性学习

一、一般性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 (一)德波诺的CoRT教程

(二)弗斯坦的思维工具强化课程 二、结合学科内容的问题解决教学

三、梅耶(Mayer,R.E)关于问题解决教学的观点

四、研究性学习

第九章 动作技能及其形成(4课时讲授,2课时实验,实验号06,教材第7章练习)

【知识点提示】技能的定义与分类;动作技能的成分与分类;动作技能学习的理论;动作技能形成的阶段;熟练动作的特征;动作技能保持的特点;影响动作技能学习的条件。

【重点、难点提示】动作技能的成分与分类;动作技能形成的阶段与熟练动作的特征;影响动作技能学习的条件;动作技能学习中的反馈。难点是反馈中的结果的知识与表现的知识。

第一节 动作技能的概述

一、技能的概念

技能是通过练习而形成起来的合乎一定法则的活动方式。

按广义的知识观,技能实际是个人习得的一套程序性知识并按这套程序办事的能力。

克伦巴赫(J.Cronbach):最好把技能定义为习得的、能相当准确地执行且对其组成的动作很少或不需要意识注意的一种操作。

二、技能的分类

(一)动作技能与智力技能

1.动作技能(运动技能):外部的、物质活动的动作方式 ,表现为骨骼肌的活动。

伍尔福克把运动技能定义为“完成动作所需要的一系列身体运动的知识和进行那些运动的能力”。

按广义知识观,动作技能是一种程序性知识,是按照一套规则或程序顺利完成身体协调任务的能力。

2.智力技能(智慧技能、心智技能)

智力技能指通过练习而形成起来的合乎一定法则的智力活动方式。

精细的肌肉控制是动作技能的重要特征。 (二)初级技能与高级技能

1.初级技能:通过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模仿而形成起来的、尚未巩固的活动方式。 2.高级技能(熟练、技巧):巩固的、自动化了的活动方式。 (三)专门技能与一般技能 三、动作技能的成份与分类 (一)动作技能的成份

加涅认为动作技能有两个成份:一是描述如何进行运动的规则;二是因练习与反馈而逐渐变得精细和连贯的实际肌肉运动。

费茨(P.M.Fitts)认为动作技能包含四种成份:(1)认知成份(2)知觉因素(3)肌肉协调能力(4)各种个性和气质特征。

(二)动作技能的分类 1.徒手的与操纵工具器械的 2.连续的与不连续的 3.外循环的与内循环的

第二节 动作技能的形成

一、关于动作技能学习的理论 (一)习惯论

是行为主义对动作技能形成的解释。认为机体的某些活动因受到强化而产生了积极的后果,逐渐巩固下来。获得了一定的习惯强度。以后只要呈现适当的刺激,活动就会重新出现。

(二)认知论

是认知派心理学家对动作技能形成的解释。它强调计划、内部程序在动作技能形成中的作用。

1.闭环理论(J.A.Adams) 2.开环理论(R.A.Schmidt) 3.生态观

二、动作技能是通过练习形成的 (一)练习

练习是以一定方式加以组织的、目的在于改进动作的多次执行同一种活动的过程。训练指人为设计的有结构的练习。

(二)练习进程

动作技能形成的阶段 1.定向(认知阶段)

本阶段的任务是,通过教师的讲解和示范,使学生对动作方式有了解,在头脑中形成初步的定向映象。重点是要解决认知成份与知觉要素问题。

2.模仿(联系形成阶段)

本阶段的任务是建立刺激与反应的联系、知觉与动作的联系、视觉形象与动觉表象的联系,对初步的定向映象作检验、校正和巩固,克服习惯经验的干扰。重点是从认知方面转到运动方面。

3.熟练(自动化阶段)

本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发展肌肉控制,培养正确的协调、平衡、节奏等感觉,使动作达到连贯、流畅、轻松自如。

三、熟练动作的特征

(一)动作的正确性、稳定性、灵活性的增强

(二)局部动作综合成大的动作连锁,建立其内部指导程序,动作达到自动化

人脑中可储存内部指导程序,并向肌肉发出一连串执行动作的指令,是对熟练操作自动化的合理解释。

(三)反馈方式改变,错误排除在发生之前

外反馈是对行为的外部结果的知悉,是由视觉、听觉感受器等提供的或他人的指示所提供的反馈。

内反馈是由肌肉、关节的感受器、前庭器官对身体位置、肌肉活动等刺激的感受而产生的动觉、平衡觉反馈。

(四)微弱的线索被利用

线索(clue)指有助于人辨认情境或指引其行为的体内外刺激。有基本线索、辅助线索、无关线

索三类。

(五)在不利的条件下,能维持正常的操作水平 四、动作技能的保持

许多动作技能不易遗忘的原因是:

1.动作技能在形成与使用过程中有了大量的过度学习。

2.动作技能的保持在很大的程度上依赖于小脑等低级中枢。而低级中枢可能有更大的保持动作痕迹的能量。

3.许多连续的与不连续的动作技能比较简单,因而不容易遗忘。

第三节 影响动作技能学习的因素

一、练习的目的和要求

二、定向过程中动作原理的掌握 三、不同指导方法的比较

言语指导、图片演示、动作示范在技能形成中各有其特殊作用。

教师示范时有无言语解释,言语指导时对动作的描述是否完整,是否注意纠正学生叙述中错误,学生是在观察、复述演示内容,还是在作其他事情,学生技能学习的成绩有差异。

四、加强动觉控制 五、练习结果的反馈

学习者所得到的与运动有关的信息分两类:一是运动之前得到的,如练习前的言语指导和示范;二是在运动之中或运动之后得到的。后者称为反馈信息。

(一)内反馈与外反馈

在动作技能形成的初期,主要依靠外反馈调节动作;在动作技能形成的后期内反馈起着越来重要的作用。

(二)固有的反馈(inherent feedback)与增补的反馈(augmented feedback) (三)关于结果的知识的反馈与关于表现的知识的反馈

关于结果的知识(knowledg of results,KR):在运动后由别人以言语方式提供给我们的关于运动目标达成状况的信息。

关于表现的知识(knowledg of performance,KP),是关于运动模式的反馈信息。 (四)及时反馈与延后的反馈

六、动作要求、信息负担是否合理 七、身体练习与心理练习相结合 心理练习的效果起决于许多条件:

1.心理练习前,学习者是否有一定的身体练习的经验。

2.若技能中包含的认知成份较少时,反应主要依靠肌肉线索,则心理练习的作用不大。 3.心理练习是否与身体练习相结合。 八、练习的安排

(一)局部练习与整体练习 (二)分布练习与集中练习 (三)难易程度的安排

第十章 品德的形成(10课时讲授,教材第8章练习)

【知识点提示】品德与道德的区别与联系;品德与态度、价值、人格的关系;品德的心理结构;皮亚杰关于儿童道德判断发展的理论及其教育意义;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及其教育意义;吉里干对柯尔伯格理论的批评;精神分析派关于道德情感的论述;班杜拉关于观察学习的功能、过程和条件的论述、班杜拉对强化概念的发展及其教育意义。品德形成的阶段;道德认识、道德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的形成和培养。

【重点、难点提示】重点是品德与道德、价值、人格的关系;道德认识向道德信念转化的条件;西方品德形成理论及其意义。难点是品德学习的特殊性;几种品德形成理论的基本观点及其对学校德育工作的启示。

第一节 品德及其结构

一、道德与社会规范

道德是由社会舆论和内心驱使的、反映一定群体共同价值的社会行为规范的总和。 社会规范是社会组织根据自身需要而提出的、用以调节其成员的社会行为的标准或准则,是社会对于他的成员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的一种规定。

道德是含义更为宽泛的“社会规范”的一个子类。 道德作为一种社会规范,有着自身一些特点。 1.同所有社会规范一样,道德具有社会性。

2.道德规范随着社会历史条件变化而变化,具有相对性。 3.道德作为一种社会行为准则,是道德价值观的体现。

4.道德主要依靠舆论监督、社会反馈和个人内部自律、良心驱使来加以维持。 二、品德与道德 (一)品德

品德,即道德品质,也称德性或品性,是个体依据一定的道德行为准则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固的倾向与特征。品德就其实质来说,是道德价值和道德规范在个体身上内化的产物。从其对于个体的功能来说,如同智力是个体智慧行为的内部调节机制一样,品德则是个体社会行为的内部调节机制。

品德具有自觉性、稳定学、个别性。 (二)品德与道德的关系 区别 联系

三、品德与价值、态度、人格 (一)品德与价值观

价值指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程度。

价值观指个人对客体有无意义、意义大小的看法,以及对各种价值的相对重要性的看法。

品德与价值观:品德是道德价值观内化的产物。 (二)品德与态度

态度:是习得的、影响个人对特定对象作出行为选择的有组织的内部准备状态。态度包含认知、情感、行为意向三种成分。

态度与价值:价值是态度的核心。态度是价值内化的产物。 品德与态度:态度与品德有联系也有区别。其区别是:

1.态度与品德都是价值内化的产物。但价值内化的程度不同。态度可以从轻微持有、不稳定到受到高度重视、稳定不同程度。而只有价值内化到高级水平时,才可称为品德。

〇价值内化的5种水平 (1)接受:注意到。

(2)反应:超出单纯注意,作出了反应。

(3)评价:行动后获得满意感,赋予行动以价值。

(4)组织:对价值观念化,并判断各观念间的相互关系。 (5)性格化:各种价值组成一个整体,形成了和谐的人生观

2.涉及的范围不同。只有涉及社会行为、人际关系的那部分稳定的态度,才是品德。 (四)品德与人格

价值观的内化形成一个人的人格;道德价值观的内化形成人格的一个侧面—品德。故品德是人格的一部分。

四、品德的心理结构

《教育心理学》教案(皮连生)

第二节解决问题过程中的知识类型分析一、问题解决在学习中的地位在加涅对学习的分类中,高级规则学习可以通过接受学习习得,也可以通过发现学习习得。高级规则的发现学习就是问题解决。在奥苏伯尔对有意义言语学习的分类中,学习由低到高依次为:符号表征学习—概念学习—命题学习—概念和命题的应用—解决问题。可见问题解决不同于概念和原理的简单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6ti0e9sxm05o77k30e8m0fvqu4yw9b00pd3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