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脏腑与中药的阴阳之对立统一
《素问·金匮真言论》曰,帝曰:五脏应四时,各有收受乎?岐伯曰:有。 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其味酸,其类草木,其畜鸡,其谷麦,其数八,其臭臊。 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其味苦,其类火,其畜羊,其谷黍,其数七,其臭焦。 中央黄色,入通于脾,其味甘,其类土,其畜牛,其谷稷,其数五,其臭香。 西方白色,入通于肺,其味辛,其类金,其畜马,其谷稻,其数九,其臭腥。 北方黑色,入通于肾,其味咸,其类水,其畜彘,其谷豆,其数六,其臭腐。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 然 东方,其在肝应春升,其在药应酸凉而收降;南方,其在心应火热而宣,其在药应苦寒而泻降;西方,其在肺应凉而肃降,其在药应辛温而发散。五行何以在药与在臓其性反矣?
以下从解释河图、土德、五行、阴阳中阐明五行在臓与在药其性之对立统一。 1.黄帝内经中提及“数”这个概念有多处,而数之起源于河图,曰: 天一生水地六成之; 地二生火天七成之; 天三生木地八成之; 地四生金天九成之; 天五生土地十成之。
生之数,水一,火二,木三,金四,土五;成之数,水六,火七,木八,金九,土十。《内经》言木、火、金、水以成数,唯以生数言土,可见“土”之特殊。
2.土德。《素问·五常政大论》曰:平气,木曰敷和,火曰升明,土曰备化,金曰审平,水曰静顺;不及,木曰委(通“萎”)和,火曰伏明,土曰卑监(卑,微也,不足也;監,jiān,甲骨文字形,左边是一个人睁大眼睛在往下看,右边是个器皿。金文又在器皿上加一小横,表示器中有水,古人以水为镜,“监”就是一个人弯着腰,睁大眼睛,从器皿的水中照看自己的面影,本义:监督,察看督促;卑监,失察、失职、失司之意。),金曰从革,水曰涸流;太过,木曰发生,火曰赫曦,土曰敦阜,金曰坚成,水曰流衍”。“备化(備,bè,从人,備声,本义:谨慎、警惕;化,huà,甲骨文,从二人,象二人相倒背之形,一正一反,以示变化。本义:变化,改变;备化,谨慎调节阴阳使和调之意。)之纪,气协天休,德流四政,五化齐修,其气平,其性顺,其用高下,其化丰满;卑监之纪,是谓减化,化气不令,生政独彰,长气整,雨乃愆,收气平,风寒并兴,草木荣美,秀而不实成而秕也,其气散,其用静定;敦阜之纪,是为广化。厚德清静,顺长以盈,至阴内实,物化充成,烟埃朦郁,见于厚土,大雨时行,湿气乃用,燥政乃辟,其化圆,其气丰,其政静,其令周备”。《道德经》曰“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故天五生土,土行“冲和”之政,则“木火金水”得和,方可各司其政。故《素问·五常政大论》曰:“根于中者,命曰神机,神去则机息;根于外者,命曰气立,气止则化绝。”此之谓也。故土之德,曰“冲和”,曰“备化”,曰“神机”。故构成万物之阴阳,由“土”行冲和、备化方能生生。
3.五行“木火土金水”,行者,运动也,动则为生,待其止(愚暂名之“五止”),则为膏梁枯草石药。故其在臓名之“五行”,其在药名之“五止”,“五行”与“五止”的区别在于其中有无“土德”,土之生数为五。《素问·五常政大论》所言平气,乃“土德”健运之纪,五行皆有冲和之象;太过,则五行皆有过
越之虞;不及,乃“土”失健运,冲和失司,则五行皆有不及之象,假若土运缺失,而五行为之止,即为“五止”,则乾坤颠倒,阴阳倒置,升降反转。 4.阴阳,是简朴而博大的中国古代哲学,具有三个特点:统一、对立和互化。阴性本直降,阳性本直升,得生数五之冲和,则阴不独降阳不独升,则现对立统一互化互用的生理。“五行”在臓,因其得“土”德之冲和而生生,天一生水,天三生木,天,阳也,阳之性热温而升,其成者,肾水性寒而收藏,肝木喜温而升发;地二生火,地四生金,地,阴也,阴之性寒凉而降,其成者,心火性热而能宣通,肺金喜凉而肃降。“五止”在药,因其失去“土”德之冲和而亡生,故其性反,北方味咸性热而散,东方味酸性凉而降,南方味苦性寒而泻,西方味辛性温而升。中土味甘性平而和。
由以上论述可知,五臓之性与五药之性,见异而实一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