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围绕城市市政公用管线布局,对世博园区综合管沟进行了合理布局和优化配置,构筑服务整个世博园区的骨架化综合管沟系统。 图2 上海地下综合管廊 广州
2003年底,在广州大学城建成了全长17.4公里,断面尺寸为7米×2.8米的地下综合管廊,也是迄今为止国内已建成并投入运营,单条距离最长,规模最大的综合管廊。 其它城市
除上述城市以外,武汉、宁波、深圳、兰州、重庆等大中城市都在积极的规划设计和建设地下综合管廊项目。
16 Smart City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对比
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综合国力得到了大幅提升,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改善,随之而来的是市民对城市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进一步推动了政府决策层建设地下综合管廊的决心和信心。但十多年来,我国在对综合管廊的研究和实践方面还处于起步阶段,相比国外一百多年的历程,我国无论是在投资规模、建设技术、资金筹措、管理模式等方面还有很大的差距。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建设规模
总体来看,国内目前已建综合管廊的规模尚小,与西方发达国家中的规模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可以看出我国城市地下综合管廊潜在的市场规模还很大,一旦时机成熟,综合管廊就会以超常规的速度发展。另外在综合管廊的使用功能上,国外对如何满足城市各类管线的集
中敷设技术研究已经很成熟,除了传统的电力、电信、自来水管线以外,还可以把燃气管道、污水管道、垃圾输送等各种设施共同布设在内。而国内对这方面的研究还刚起步,除了电力、通讯、自来水和热力管道外,其他城市管线基本还不能同时敷设在内,仅有的浦东张杨路综合管廊中的煤气管道也是单独一室分开敷设的。因此在综合功能的研究上,国内还有很长路要走。 建设技术
关注:地下管廊. 背景理论地下综合管廊在国外已经有很成熟的建设经验,但在国内这方面的研究还刚开始,主要包括:
1.规划技术。规划中相当重要的是准确地预测管线的未来需求量使地下综合管廊在规划寿命期内能满足服务区域内的管线需求,在推定未来需求量时,应该充分考虑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向、城市的特性和发展的趋势。
2.设计技术。地下综合管廊的设计在国外发达国家都有相关的设计规范,已形成比较成熟的技术,但目前国内相关规范还不完善,在实践中都是借鉴国外的技术。但是,由于在管线特性、施工技术、材料性能以及地质条件等方面各个国家之间都存在差异,因此在设计上还是得按照我国的现状特点,研究制定相关设计规范以实现对我国地下综合管廊设计的标准化管理。 3.施工技术。在国外地下综合管廊的本体
工程施工一般有明挖现浇法、明挖预制拼装法、盾构、顶管等,而从国内已建的地下综合管廊工程来看,多以明挖现浇法为主,因为该施工工法成本较低,虽然其对环境影响较大,但在新城区建设初期采取此工法障碍较小,具有明显的技术经济优势。今后随着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的推广,施工工法也会趋于多样化,地下综合管廊与其他地下设施的相互影响也会加大,对施工控制也会逐渐提高要求,因此研究相关技术已成为了当务之急。
4.信息化技术。地下综合管廊是城市生命线走廊,收容的管线种类多样,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地下综合管廊进行管理与监控是不可或缺的手段。地下综合管廊的监控包括对运行中的管线安全状况的监测,以及对地下综合管廊内部环境的检测,避免内部环境因素对设备管线的影响及对工作人员的伤害,从已建的地下综合管廊运营状况来看,国内在研究信息化监 图3 地下综合管廊示意图 Smart City 17
关注:地下管廊. 背景理论
控方面与国际水平较接近,但也有差距。 建设资金
由于地下综合管廊是多种管线敷设一气呵成,一次完工,重复使用的,所以一次性成本较大。目前,地下综合管廊建设资金的来源总体呈现政府投资为主,积极寻求多元化投资的特征。由于地下综合管廊属于市政公用基础设施,带有公共产品性质,投资大、回收期长,这些特点决定了政府在地下综合管廊投资中的主体地位。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的改革,地下综合管廊的投资也在积极寻求多元化、市场化运作模式。随着国家对城市基础设施多元化投资模式的日益重视,伴随着相关制度的改革与创新,地下综合管廊的多元化投资模式也将取得突破,BOT、PPP等融资模式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这与国外成熟的综合管廊的融资模式形成了鲜明对比。 管理模式
城市地下管线综合管廊项目在政府公共管理中的职能定位直接决定了它的发展和所能发挥的作用。国外对综合管廊设施的定位是社会公共产品,与城市道路、下水道、公园等公共设施处于同等地位,并以法律的形式予以规定,它的管理归属
部门也有统一的规定。而相比国内,综合管廊的职能定位较模糊,更没有国家统一的法律法规予以规范,除了一些新兴开发区的领导层凭自己的认识观念予以决定是否要实施综合管廊项目外,其余的都是要由政18 Smart City 府城市建设管理部门的决策者对综合管廊的实施理念来推动它的发展。就是建成后的综合管廊的归口管理也较混乱,从目前来看,有属于城市道路管理部门的(浦东张杨路综合管廊),有属于政府管理部门的(世博园区综合管廊),也有属于各开发公司管理的(松江新城综合管廊)等。因此,当前对我国在地下综合管廊的职能定位的研究上须加快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