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统筹城乡经济与社会发展,进一步解决“三农”问题
(一)相关主要论述
1、xx年2月8日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问题的决定》精神:
◎国家支持主产区发展粮食产业 ◎建立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长效机制 ◎力争实现农民收入较快增加
◎要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 ◎建立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长效机制 ◎国家支持主产区发展粮食产业。要从三个方面入手:
(1)加强主产区粮食生产能力建设。要集中力量建设一批国家优质专用粮食基地。要着力支持主产区特别是中部粮食产区重点建设旱涝保收、稳产高产基本农田,优先支持主产区推广一批有重大影响的优良品种和先进适用技术,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2)支持主产区进行粮食转化和加工。主产区要立足粮食优势促进农民增加收入、发展区域经济,按照市场需求,把粮食产业做大做强。国家将采取多种扶持政策和措施。 (3)增加对粮食主产区的投入。现有农业固定资产投资、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土地复垦基金等要相对集中使用,向主产区倾斜。继续增加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新增部分主要用于主产区。 ◎力争实现农民收入较快增加
当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农民增收缓慢,严重制约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因此,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力争实现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尽快扭转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
统计数据显示,1997年至2003年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增幅没有一年超过5%,最高的年份增长4.8%,最低的只增长2.1%,年均增长4%,仅是城镇居民同期收入增长幅度的一半。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已经由1997年的2.47:1,扩大到2003年的3.24:1。农民收入连续七年增长缓慢,这是改革开放以来所少见的,已经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的最突出问题。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不仅影响农民种粮积极性,影响粮食生产和国家粮食安全,而且制约整个国民经济增长。因此,要力争实现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尽快扭转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 ◎要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
这是农民增收工作的重要指导思想,是促进农民增收的要求。多予,就是要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农业科技进步,为农民增收创造条件;少取,就是要在巩固现有成果的基础上,逐步取消不应由农民承担的税费负担,创造条件最终实现城乡税制的统一;放活,就是要放开农民手脚,搞活农村经济,通过深化农村经营体制改革,激发农民自主创业增收的积极性。 ◎为什么集中强调农民增收问题
农民收入长期上不去,不仅影响农民生活水平提高,而且影响粮食生产和国家粮食安全;不仅制约农村经济发展,而且制约整个国民经济增长;不仅事关农村社会进步,而且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因此,解决农民增收问题,事关全局,意义重大。因此,全党必须从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农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高度,进一步增强做好农民增收工作的紧迫感和主动性。 2、十六届三中全会的论述:
(1)完善农村土地制度。土地家庭承包经营是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核心,……依法保障农民对土地承包经营的各项权利。农户在承包期内可依法、自愿、有偿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完善流转办法,逐步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保证国家粮食安全。按照保障农民权益、控制征地规模的原则,改革征地制度,完善征地程序。严格界定公益性
和经营性建设用地,征地时必须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用途管制,及时给予农民合理补偿。 (2)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农产品市场和对农业的支持保护体系。……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形成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对农民的直接补贴,切实保护种粮农民的利益。加大国家对农业的支持保护,增加各级财政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加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完善扶贫开发机制。
(3)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农村税费改革是减轻农民负担和深化农村改革的重大举措。完善农村税费改革试点的各项政策,取消农业特产税,加快推进县乡机构和农村义务教育体制等综合配套改革。
(4)改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环境。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城乡之间双向流动就业,是增加农民收入和推进城镇化的重要途径。建立健全农村劳动力的培训机制,推进乡镇企业改革和调整,大力发展县域经济,积极拓展农村就业空间,取消对农民进城就业的限制性规定,为农民创造更多就业机会。逐步统一城乡劳动力市场,加强引导和管理,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完善流动人口管理,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平稳有序转移。加快城镇化进程,在城市有稳定职业和住所的农业人口,可按当地规定在就业地或居住地登记户籍,并依法享有当地居民应有的权利,承担应尽的义务。 (二)涉及书本的主要知识
1、农业的地位、作用――农业存在的问题――农业的出路:产业化经营 2、粮食问题和重要性:主食、重要战略物资、只能依靠自给,重视粮食安全关系国家自立――确保粮食安全:措施:稳定耕地面积、坚持粮食生产省长负责制、把发展生产与农民增收结合起来、综合运用经济等手段,保护和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3、“三农问题”
农业,问题:基础地位脆弱――解决措施:产业化经营
农村,问题:经济结构、产业结构问题――解决措施:结构调整、优化布局、发展二、三产和乡镇企业、加快城针化步伐、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转移劳动力。 农民,问题:减负增收、调动积极性――解决措施:“多予、少取、放活”、税费改革、逐步取消(5年内)农业税。 4、知识链接
◎我国农业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1)结构调整问题。当前,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已进入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的新阶段。我国农业结构不合理的主要表现是:①从农业生产布局看,区域结构雷同,影响各地比较优势的发挥。②从农产品结构看,农产品质量不高,优质化专业化水平低,不能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③从农村产业结构看,林、牧、副、渔比重小,非农产品不发达,农产品加工程度低,制约增殖效益的提高和消费需求的扩大。 (2)农民收入问题。当前农业和农村工作中的突出问题是农民增收困难。农产品销售不畅,价格低落,乡镇企业效益下降的情况没有根本改变,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中西部地区特别是粮食主产区甚至出现负增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这严重影响了农民生产投入的能力,影响了农村消费市场的开拓,不仅成为影响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主要问题,而且成为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的突出问题。
(3)入WTO后,对农业的发展机遇和挑战。从长远看,入世有利于我国农业比较优势的充分发挥和农业资源的合理配置;有利于改善农产品出口的国际环境,扩大优势农产品的出口;有利于调整农业结构,从整体上提高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有利于吸引国外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推进农业现代化;有利于加快建立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和国家对农业的支持保护体系,带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管理体制以及外贸体制的改革和完善。从近期看,由于国际市场农产品的成本和价格较低,我国农业经营规模小,土地密集型的大宗农产品生产会受到较大冲击,特别是不具有比较优势的玉米、小麦、大豆、棉花等农产品受冲击最大;而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市场开拓能力不强。
◎加快农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1)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把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真正转到以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努力增加农民收入,这是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本出路,也是当前和今后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指出: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任务:一是调整农业生产布局,充分发挥区城比较优势。二是调整农产品结构,发展优质专用无公害农产品,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安全水平,加快实现我国农产品的优质化和专业化。三是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继续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村二、三产业,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大幅度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四是调整农村就业结构,加快转移农村劳动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努力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城镇化道路。
(2)增加农民收入。新阶段增加农民收入,要有新的思路,采取综合措施。总的指导思想是“多予、少取、放活”。多予,就是要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扩大退耕还林规模,直接增加农民收入。少取,就是要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切实减轻农民负担,让农民休养生息。放活,就是要认真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把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充分发挥出来,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拓宽农民增收据道。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是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途径。
(3)做好“入世”的应对工作:①加快推进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推动农业生产标准化、农产品优质化。②积极推进各项改革,尽快建立适应国内外市场需求变化的农村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③广泛运用农业先进适用技术,努力降低生产流通成本,提高国内农产品助竞争力。④充分利用世界贸易组织允许的政策,强化和完善对农业和农民收入的支持体系,使农业的整体效益在竞争中得到提高。
(4)农村税费改革。为从根本上解决农民负担过重的问题,从xx年开始,国家在安徽省和其他六个省的部分县进行了税费制度改革试点,现已取得阶段控成果。 (三)重点认识
1、解决“三农”问题是党和国家工作的重之重
经济上:社会主义本质;巩固农业基础地位的必要性;农民收入问题关系到国民经济发展的全局;扩大内需方针要求大力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关系
哲学上:一切从实际出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和难点在农村; 联系观:树立全局观念,搞好局部对全局的影响,要求统筹城乡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政治上:国家性质,解决三农问题,关系国家长治久安;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必要要求与体现;国家职能,对人民负责原则 2、巩固农业基础地位:
经济上:重要性: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基础地位脆弱)……;粮食问题重要性。
措施:农业产业化经营之路;保护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增加农民收入;统筹城乡经济和社会发展,加快城镇化进程,转移剩余劳动力。
3、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经济上,原因: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不合理,城镇化水平低,农村人口过多,农业生产率低,农业环境恶化,负担重。意义:关系农民生产积极性和农业地位的巩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扩大内需方针的实施和国民经济的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措施:总指导思想“多取、少予、放活”,根本途径是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税费改革,最终取消农业税是治本之策,科教兴农是主要支撑,发展农村二、三产,推进城镇化步伐转移剩余劳动力是根本出路。 4、规范土地流转
经济上:土地是农业基本生产资料,土地使用权的流转是原土地承包经营体制的进一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