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种形式的信息源。
3.2.3. 基于XML的数据交换引擎
为保证系统的开放性,增进信息流通的速度和效率,系统采用XML作为应用间数据交换的格式,XML作为一种用来描述数据的标记语言,具有对数据进行统一描述的强大功能;同时可扩展性、结构化语义以及平台无关性的特点充分满足了系统异构环境的需求,是系统数据传输和交换的主要载体。当然,这种XML数据的交换,是建立在信息安全保障机制和系统应管理机制基础上,且符合国际标准化组织W3C和OASIS提出的一系列XML安全服务标准的。
由于系统可能面对来自多种系统平台、数据源的结构化或非结构化数据,所以必须提供一种有效地方法完成统一的数据存储和交互模式。我们在系统中,采用以XML为核心的信息表示和传递方式。
我们利用XML描述来自各种应用程序的数据。由于XML是可扩展的,因此各种应用程序所包含的数据都可以用它来描述。由于XML是自描述性的数据,因此不需要内置这些数据的描述功能就可以进行接收和处理。
我们为用户提供结构化数据的合适显示方式:传送给桌面的数据可有多种显示方式。本地数据集可以根据用户的喜好和配置等因素,以适合于用户的方式动态显示。
在数据对象传输中,可以由 XML 分析程序读取,然后传送给本地应用程序或浏览器以进行进一步的显示或处理。这些数据也可以通过使用 XML 对象模型的脚本或其它编程语言进行处理。
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通过粒化更新来提高性能。XML 允许粒化更新。开发人员不需要在每次数据更改时都发送整个结构化数据集。通过粒化更新,只有那些更改的元素才需要从服务器发送给客户机。更改的数据不需要刷新整个页面或表格就可以显示出来。
3.2.4. 工作流技术
工作流是针对工作中具有固定程序的常规活动而提出的一个概念。通过将工作活动分解成定义良好的任务、角色、规则和过程来进行执行和监控,达到提高生产组织水平和工作效率的目的。
5
1993年,国际工作流管理联盟(Workflow Management Coalition,WfMC)的成立标志着工作流技术开始进入相对成熟的阶段。为了实现不同工作流产品之间的互操作,WfMC在工作流管理系统的相关术语、体系结构及应用编程接口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标准。工作流管理联盟给出的工作流定义是:工作流是指整个或部分经营过程在计算机支持下的全自动或半自动化。在实际情况中可以更广泛地把凡是由计算机软件系统(工作流管理系统)控制其执行的过程都称为工作流。
一个工作流包括一组活动及它们的相互顺序关系,还包括过程及活动的启动和终止条件,以及对每个活动的描述。
在本项目中,系统包括的功能不是单一的,各个处室之间对系统有不同的功能要求,但这些功能不是互相独立存在,而是彼此之间有着数据和应用上的联系,怎样把这些功能形成一个完整的整体,我们借助于工作流的概念将各部分功能之间一系列相互衔接业务活动或任务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工作流。使用工作流引擎主要完成以下工作:
1) 对过程定义进行解释;
2) 控制过程实例的创建、激活、挂起、终止等;
3) 控制活动实例间的转换,包括串行或并行的操作、工作流相关数据的解释等; 4) 提供支持用户操作的接口;
5) 维护工作流控制数据和工作流相关数据,在应用或者用户之间传递工作流相关数据; 6) 提供用于激活外部应用程序和访问工作流相关数据的接口; 7) 提供控制、管理和监督工作流过程实例执行的功能;
3.2.5. 中间件
随着Internet的发展,在1996年春,Microsoft改变了主意,选择ActiveX作为新的商标名称。ActiveX是指宽松定义的、基于COM的技术集合,而OLE仍然仅指复合文档。当然,ActiveX最核心的技术还是COM。ActiveX和OLE的最大不同在于,OLE针对的是桌面上应用软件和文件之间的集成,而ActiveX则以提供进一步的网络应用与用户交互为主。COM是最根本的核心技术。为了便于理解,可以把COM看作是某种(软件)打包技术,即把它看作是软件的不同部分,按照一定的面向对象的形式,组合成可以交互的过程和以组支持库。COM对象可以用C++、Java和VB等任意一种语言编写,并可以用DLL或作为不同过程工作的执行文件的形式来实现。使用COM对象的浏览器,无需关心对象是用什么语言写的,也无须
6
关心它是以DLL还是以另外的过程来执行的。从浏览器端看,无任何区别。这样一个通用的处理技巧非常有用。例如,由用户协调运行的两个应用,可以将它们的共同作业部分作为COM对象间的交互来实现(当然,现在的OLE复合文档也能做到)。为在浏览器中执行从Web服务器下载的代码,浏览器可把它看作是COM对象,也就是说,COM技术也是一种打包可下载代码的标准方法(ActiveX控件就是执行这种功能的)。甚至连应用与本机OS进行交互的方法也可以用COM来指定,例如在Windows和Windows NT中用的是新API,多数是作为COM对象来定义的。可见,COM虽然起源于复合文档,但却可有效地适用于许多软件问题,它毕竟是处在底层的基础技术。用一句话来说,COM是独立于语言的组件体系结构,可以让组件间相互通信。
为了以后平台的升级和维护,采用COM PLUS技术可以很方便地进行系统升级,所有本系统采用这种多层构架技术
中间件是位于应用程序和基本操作系统、数据库、网络功能之间的软件。其任务是将应用程序开发人员从复杂的地层编码工作中解脱出来。中间件提供了应用程序的互操作性、可移植性和可伸缩性。
我们选择中间件技术作为本方案应用软件系统开发的关键技术,是基于以下中间件技术的六大特点:
缩短应用软件系统的开发周期。 节约应用软件系统的开发成本。 降低系统的运行成本。
降低系统的运行故障率,提高系统的可靠性。 减少应用软件系统的维护成本。 提高软件系统的产品质量。
7
3.2.6. GPS
GPS的含义是:GPS是英文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的缩写,即为中文的“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利用导航卫星进行测时和测距,以构成一个涵盖全球的定位系统。美国70年代开始研发GPS系统作为绝密的“星战”计划的一部分,耗资120亿美元,相继发射了24颗卫星,使它成为继阿波罗登月计划、航天飞机之后的美国第三大航天工程。如今,GPS已成为当今世界上最实用,也是应用最广泛的实时、全天候、为全球范围内的陆地海上、空中的各类用户目标提供连续实时的三维定位、三维速度及精确时间信息的系统。
目前GPS广泛应用各种行业,如与汽车所在位置相关的实时交通信息: *根据汽车所在位置给出相应的驾驶指导。 *实时对车辆监测、诊断,提供维护及历史信息。 *提供基于位置的广告信息。
*浏览股票行情,天气,新闻,城市指南,购物及其他Internet信息。 *紧急救助。
在景区管理与服务行业GPS系统也被大量应用,如景区讲解器、车监测等,本系统更是以巡更人员手持终端的GPS定位功能作为问题精确定位的来源。
在本系统中,GPS将被作为巡更人员巡更时发现问题的精确定位技术。
3.2.7. Gis
GIS地理信息系统平台是采用地理信息技术来表现行业信息,并提供查询统计、决策分析等功能,本系统采用基于高德平台技术来实现。底层依托于数据库平台所提供的各种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数据访问采用基于数据访问通道实现对空间数据的访问。
3.3. 系统性能设计 3.3.1. 系统安全性设计
操作安全性
操作安全性由网络登录验证、数据库登录验证、应用系统使用验证三级组成。网络登录
8
验证由操作系统完成,用于对具有网络资源访问权限用户的验证;数据库登录验证由数据库服务器完成,用于对具有数据库访问权限用户的验证;系统使用验证由应用系统完成,用于对具有应用系统使用权限用户的验证;应用系统将采用三种验证方式相结合的方式验证用户。
数据传输安全性
为保证数据传输的安全性,使得所传输数据不被盗窃、更改,应用系统所采集的重要原始数据可采用网络加密传输、数据库加密传输或应用系统数据加密相结合的技术。
数据存储安全性
重要数据因某种原因需用存储介质进行长期备份存储时,可采用加密算法对数据进行加密,使得非法用户不能理解其含义,当合法用户访问时再将其还原。
采用日志
运用日志,对进入系统的用户的操作进行记录,包括合法用户的操作和非法用户的尝试性登录;可以根据日志进行事后分析,从而找到事故的发生原因、责任者或非法用户。
系统维修时的数据安全性
当系统需要检修或维修时,有可能对系统进行调试,在调试时我们将采用切换到临时运行环境的方法,使系统在调试时与正式存储设备(数据库)隔离,维修结束正式使用时,再将系统与正式存储设备(数据库)相连接。这样就可以保证系统在维修时已有数据的安全。
原始数据的安全性
为了保证原始数据的原始性,原始数据一旦保存,便不能被更改;对错误数据只能采取增加一条记录来修正的方式处理,对修正数据应加标志以保证正确性,同时对于修正操作应做数据修正日志,记录修正人相关信息及修正原因等。
3.3.2. 系统可靠性设计
数据需在整个分布式数据库系统中保持一致,我们将采取以下几种措施来保证这些数据的一致性:
利用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RDBMS)的一致性检查与控制机制;
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RDBMS)具有一套严格的数据完整性和一致性的管理机制。 采用CVS版本控制技术,即对每一类需同步的数据设置其版本号,在用户登录系统或系统进行处理时(若要用到这些数据),则系统先判断其是不是最新版本,若不是最新版本,则对这些数据进行更新(以原始数据库的数据为基础),保证系统所用的数据为最新数据,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