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进初中科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意见
(征求意见稿)
随着初中科学课程改革试验的不断深入,广大科学教师逐步认识新课程,并在实践中不断更新课程理念,改进教学方法,取得了很好的成绩,积累了成功的经验。为配合上海二期课改方案的全面推行,贯彻《上海市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指导纲要》和《上海市中小学生生命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两纲”)的要求,进一步促进本学科教师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和进行教学创新,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益,根据初中科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在总结课改试验的基础上,提出以下几点改进课堂教学的意见。
一、整体制订教学计划,全面关注课程目标
制订完整的教学计划。教师应根据《上海市初中科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程标准》)的目标和要求,参照教材体系和内容,联系学生、教师以及教学环境的实际情况,制订完整的教学计划。包括:在一定的时间范围(一学年、一学期、一单元、一课时)内,期望学生学习什么内容,如何进行学习,以及规定相应的目标与评价标准等几个基本方面。在整体计划的编制中,教师必须在具体制订各级教学目标与相应评价方式、选择与组织教学内容、设计与优化教学过程等方面,关注学生学习的全过程。
全面落实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目标。教师在制订教学目标时,应注重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充分体现本学科所具有的科学入门的特点,以体会科学的本质、体验探究的过程和方法、领悟科学探究的思想为核心,以培养学生对自然的探究欲望和对科学探究的兴趣、科学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科学的思维能力和思维方式为重点,并把它们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
课堂教学目标制定应具体、适切。“具体”指制定的目标对教学内容与过程具有指导性和规范性。为体现以科学探究为核心,应努力采用过程化的表述方式,力求反映探究活动内容、过程和结果,突显科学探究的基本思想、过程、方法和技能,从而提高目标的指导性、可操作性和可检验性,并通过过程化的目标的引导,落实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要求,落实“二纲”的要求。“适切”指制定的目标要符合班级学生的认知实际,符合学生的学习经验和思维发展的水平,尤其是来自于不同单科专业的执教教师,更应注意不能随意拔高或降低课程标准上的教学要求;其次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三维目标”的要求应有所侧重,每节课的目标制定要突出重点,同时兼顾与学期计划相统一。在制订课堂教学目标时,还应注意科学探究能力目标的循序渐进和逐步达成。
二、把握学生认知特点,有效组织教学内容
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精心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教师应在准确把握学生的水平和经历、充分理解课程标准和教材要求的基础上,对教学内容作一定的选择、调整或处理。选定的教学内容既要适合学生的经验水平,又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还能反映“二纲”的本质精神,促进学生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的提高。初中科学教材内容多以“活动”来贯穿和呈现,教师选定的探究活动,必须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相近,再逐渐涉及更广泛的层面和新的情境;探究活动所涉及的概念可以是学生所熟悉的,也可以是学生不熟悉的,这些活动都应与日常应用或已掌握的知识有关系;对活动所涉及的概念范围、所需的表达技能、所获得资料的解释方法等,都应随学生年龄的增长逐步提高要求。
内容的组织应具有逻辑性和层次性。教师在编排内容时,应围绕教学重点,形成清晰的教学脉络,并通过这条脉络显示教学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在设计教学活动时,既要根据具体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状况,把握教学难点,还要关注学生形成问题到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力求做到教学内容主线切合于学生思维发展过程。
三、突出学生活动。优化教学过程
以学生为学习主体,以科学探究为核心,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教师应了解学生的原有基础与学习过程,按最有利于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和充分展现知识形成过程的原则,设计教学过程,把学生引向“做”中学、“想”中学和“用”中学。教师应努力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探究机会,让学生亲自动手、动脑,亲历提出问题、形成假设、制定计划、收集证据、处理信息、表达交流等科学探究过程。教师还应注意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营造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开放式学习环境,提供学生多样化的学习活动和学习经历,使信息技术成为学生进行科学思维和创新的工具,成为学生获取、理解和应用科学知识的平台,以支撑多样化学习方式的实现。
采用适当的教学策略,灵活多样地安排学生学习活动。教师在运用“科学探究活动”教学策略组织教学时,首先必需搞清楚不同探究活动的要求,以及蕴藏于活动细节中的各项学习目标,确保探究活动不过于简单或复杂,学生能达到活动的目标;其次需要理清楚该活动中,哪些是要教师点给学生的知识或知识之间建立联系的“点”,哪些是可以通过学生的探究自行获得的“点”,进而帮助学生有层次地设计活动方案和具体操作;最后要采取合适的活动和组织形式,安排合理、有序的实验、交流等活动,其中问题设计要具有针对性、启发性,并给予
学生充裕的自主活动和思维的空间,通过“做、想、讲”三方面协调配合,启发、指导学生展开探究活动。教师应积极鼓励和引导学生广泛参与“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要给予学生一个有效的学习环境,包括时间、空间和学习材料三个要素,即要留有让学生试验自己新想法、允许学生出错与纠正错误和以小组形式相互讨论与质疑的时间;要鼓励小组成员分工合作,相互帮助、启发,共同学习;要提供学习材料和器材,以适当的方式指导学生的讨论,使小组活动过程与学习过程相互联系起来。
关注学生活动进程,有效应变、调控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细心观察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表现,密切关注学生探究活动的进程,及时发现学生所面临的困难和出现的问题,给予学生适时的引导和帮助;应关注学生所提出的问题、方案或存在的错误、差异等有价值的“内容”,鼓励学生的独创性,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与探究;应关注学生的“做、想、讲”,尤其是交流与表达对学生思维的促进作用,更多地用“做”促进“想”(不排斥通过听),用“想”来提升“做”,用每个学生的“讲”,生成全班的“想”;应关注学生进行探究活动的过程及过程中可能获得的体验;要指导学生安全使用实验器材,注意防止发生意外,落实自我保护的措施。
四、关注针对性,有效安排作业练习与学习辅导
精心设计作业练习,充分重视作业练习的功能。教师应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不同层次学生的特点,精心设计学生的作业练习:既要关注练习内容的针对性,又要考虑练习形式的多样化;既要落实基本概念和原理,又要让学生进行一定的综合练习和探究活动;既要有适合个体独立完成的作业练习,还要有适合小组合作完成的作业练习;既要设计“写”的作业练习,更要设计“做”与“讲”的作
业练习;既要有针对全体学生的基本作业练习要求,又要有分层次、可选择的作业练习要求。教师应及时批阅作业,并把作业的布置与批阅过程,作为增进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作为及时获取教学反馈信息、分析学生个体学习状态的过程,作为自己诊断教学、调整教学的过程。
及时发现学生学习中的问题,适时安排学习辅导。教师要仔细观察每个学生的学习过程,从中及时地发现、归纳学习中的共性问题和个性问题,并适时给予必要的指导。这种指导既要有针对共性问题的集体辅导,更要有针对个性问题的个别辅导,做到集体辅导与个别辅导相结合。对于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要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既要创设条件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能发挥自己的才能,发展他们的个性;又要从情感上关心学有困难的学生,帮助他们解答疑难问题,改进学习方法,发现自己的所长与进步,增强其学习信心;对中等程度的学生要依据其特定情况,让他们感受到发展的方向与途径。
五、树立注重发展的评价观。改进学习评价方式
树立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观念。教师应关注学生学习及其发展变化的表现,重视日常的、随堂的、形成性的学习评价,并用多种方法收集和评价学生的表现,展现学生成长轨迹,让学生看到自己的成长和进步,激发出内在的学习动力,发挥评价的激励、导向和反馈功能。
采用多样的评价方式。教师应积极改进和探索学习评价方式,采取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更注重形成性评价的方法,以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为主要依据,采用书面练习和测验、成长记录袋、实验操作与实践活动、科学探究报告等多种方式,全面真实地反映学生在科学知识和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科学探究(过程、方法与能力)三个方面目标的达成程度,帮助学生树立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引导学生向着新的目标奋发进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