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差异(中国地理)
考点1 影响我国四大地区发展差异的因素(b)
我国东部地区、东北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区域发展差异,是一系列自然、社会、经济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1.自然因素
影响因素 地形 气候 东部地区和东北地区 以平原和低山丘陵为主 以季风气候为主 和高寒气候 水热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矿产资源丰富,风能、太阳能、自然资源 源(东北地区)丰富 2.社会经济因素
影响因素 东部地区和东北地区 中、西部地区 地热能等丰富 中、西部地区 以高原、盆地和山地为主 有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城市化水平 科教水平 对外开放程度 较高 发达 高 较低 欠发达 低 发展基础 产业结构 发展早、基础好 较合理 交通便捷、 发展晚、基础差 不合理 交通通达度差、 交通不便 交通运输 海陆联运方便
区域差异比较的内容
(1)自然地理环境的比较。
首先比较区域之间的相似性;其次比较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比较要素 地形 气候 植被 水文 矿产 (2)经济发展水平及要素的比较。
具 体 内 容 地势的起伏状况、地形类型 气候特点、气候类型 植被覆盖率、植被类型 径流的多少、流量的变化、水力资源、航运价值等 丰歉程度及主要矿产资源 比较要素 具 体 内 容 经济发展 特点 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进程起步的早晚、发展进程中的特点 工业布局 主要工业部门、工业分布及布局的主导区位因素 农业 地域类型、农业发展的区位因素 人口和城市 人口数量、城市化水平、城市的分布
(2019·浙江4月选考真题)下表为2017年我国上海、浙江、陕西和新疆四省(市、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面积比重表(单位:%)。完成(1)、(2)题。 土地利用类型 其他 省 (市、区) 甲 乙 丙 3.1 18.8 19.4 6.5 62.7 59.7 21.4 0 10.5 0 0 0.6 1.0 12.5 4.7 68.0 6.0 5.1 耕地 林地 草地 农用地 用地 地及其他 农业用地 建设 未利用土 丁 (1)甲是 ( ) A.新疆
23.3 9.4 0 5.3 37.5 24.5 B.上海 C.浙江 D.陕西
(2)乙、丙两省(市、区)建设用地比重差异大的主要因素有 ( ) ①人口密度差异 ③经济发展水平
②矿产资源开发程度 ④城市公共服务水平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思维导引】
【尝试作答】(1) A , (2) B 。
1.(2018·浙江11月选考真题)体现我国四大地区发展差异的是 ( ) A.东部地区第三产业比重最高 B.西部地区农业总产值最大 C.中部地区城市分布密度最大 D.东北地区工业化水平最高
【解析】选A。我国东部地区第三产业最发达,所占比重最高;西部地区由于自然条件较差,不适宜发展农业,农业总产值最小,东部地区由于自然条件优越,适宜发展农业,农业产值最大,有利于城市的发展,城市分布密度也最大;东部沿海地区工业迅速发展,工业化水平最高。 2.关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A.全部为内流区 C.气候干燥
( )
B.地势相对高差不大 D.气温日较差不大
【解析】选C。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大部分属于内流区,但也有少部分外流区;该区域主要以高原、盆地和山地为主,相对高差较大;该区域气候干旱,气温日较差大。
(2019·浙江4月选考真题)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要素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下列三图中分别标注了我国的甲、乙、丙三个不同
区域。读图,回答3~5题。
3.甲区与丙区的自然景观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 A.甲区深居内陆、降水量少 B.丙区纬度较低,热量较充足 C.丙区海拔高,气温低
D.甲区年降水量多,获得太阳辐射少
4.比较甲、乙、丙三个地区,从农业角度来看,共同点是 A.夏季热量充足,雨热同期 B.地形平坦广阔,地广人稀 C.农作物都有春小麦、玉米、甜菜 D.土壤肥沃,黑土广布
5.乙区域中的山脉为我国重要的地理界线,该山脉大致是 ( ) ①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分界线 ②暖温带和中温带分界线 ③半干旱区和干旱区分界线 ④水田农业与旱作农业分界线 A.①② C.③④
B.②③ D.①③
( )
【解析】3选B,4选A,5选D。第3题,甲、丙分别是我国黑龙江省附近和山东省。山东省位于沿海,黑龙江省距海也不远;山东省纬度明显低于黑龙江省,受夏季风影响更大,降水和热量条件都较黑龙江省充足。第4题,乙为宁夏平原,三者都位于季风气候区,夏季热量充足,雨热同期。只有黑龙江省地广人稀;春小麦和甜菜主要分布在中温带,山东省是暖温带;只有
黑龙江省分布有黑土。第5题,乙区域中的山脉是贺兰山,由此可得①③正确。贺兰山位于中温带内部;④对应的分界线是秦岭—淮河一线。
考点2 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c)
我国的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是我国经济密度和人口密度都很大的地区,其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差异显著,尤其是其分界线——秦岭—淮河一线更具有重要的地理意义。具体分析如下:
1.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差异
位置 范围 北 方 地 区 南 方 地 区 地形 跨我国地势第二、三级阶梯,平原跨我国地势第二、三级阶梯,以山特征 面积广阔 径流量小,季节变化大,汛期短、径流量大、汛期长、含沙量小、水河流 含沙量大,东北地区有春汛和夏量丰富、河流中下游航运价值大 汛 温带季风气候为主。 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为主。 地、丘陵为主,平原面积小而分散 气候 主要气象灾害:春季干旱,多风主要气象灾害:夏季洪涝,夏秋季节沙,夏季洪涝,冬季寒潮灾害 多台风,冬季寒潮、冻害 林业:主要分布在大小兴安岭和林业:主要分布在西南、东南山区,自然 长白山地天然林区;水资源不足;茶、油桐、毛竹、杉树、樟树繁多;资源 煤、石油、天然气等常规能源充水资源丰富;常规能源缺乏,水能丰足,铁矿丰富 2.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人文特征差异
北 方 地 区 旱地农业;东北:一年一熟,华水田农业;一年两熟至三熟;我国水农业 北:两年三熟至一年两熟;小麦、稻、油菜、甘蔗、茶叶、天然橡胶、生产 玉米、高粱、大豆、甜菜、棉花、亚热带和热带水果的重要产区 花生、谷子及温带水果的重要产南 方 地 区 富,有色金属矿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