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卡》教案
学习目标:
1.通过学习凡卡写信的内容以及他的神态、动作、联想,来了解他的内心(过程与方法)。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知识与技能) 3.通过理解课文,了解旧俄沙皇统治下穷苦孩子的悲惨生活,激发学生痛恨不合理的社会制度,珍惜今天幸福生活的思想感情。(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时数:两课时
授课班级:预备年级(1)班 授课人:
授课时间:2006年9月1日 教学设想:
本课教学采用“问题教学法”。“问题教学”的核心是“问题”,设计富有启发意义、学习价值的问题,使学生在思考中领悟,在领悟中动情,在动情中明理。这样,课堂教学的容量就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知识容量,思惟容量,情感容量和思想容量。 本课设计采用层层递进的问题引导推进整个教学过程,就像是和学生一起爬知识的高山一样,由低到高,最后来到顶峰,欣赏到最美丽的风景,使学生的认识得到提高,情操受到陶冶。长期的课堂教学我们发现,一堂好课从大处着眼主要处理好两个问题就可以做到思路清楚,组织合理,比较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
哪两个问题呢?一个是要搞清“课堂的逻辑结构”是什么,另一个是要搞清“课堂里你准备提几个问题”。
可能,问题教学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最后还要带着问题走出课堂,但认真想想,这样的结果不是更有意义吗? 这是两个课时的教案,按照整体思路,把内容分在两个课时里完成即可。 教学过程 一、走进文本
生活化导入,让班级的学生描述一个最幸福的生活场景(这个导入可以使学生把自己的生活与凡卡的生活进行对比,从而更能认识到凡卡的痛苦,也会更加珍惜今天的生活,潜移默化的教育往往最有效果)。 二、熟悉文本
1.用生字词(读音、解释)检查预习情况(“知识与技能”目标)。
凡卡?茹(rǘ)科夫楦(xuàn)头保佑(yòu)别墅(shǜ) 蘸(zhàn)了蘸笔尖小崽(zǎi)子搓(cuō)烟叶打搅(jiǎo) 2.用文章内容来检查预习。
凡卡的这封信主要写了哪些内容啊(“知识与技能”目标)? 向爷爷述说自己在鞋匠阿里亚希涅那儿所遭遇的痛苦,想让爷爷把自己接到身边。
他在鞋匠阿里亚希涅那儿遭遇哪些痛苦啊?(对课文的熟悉并不多余,因为深入分析深入解读是一定要以充分熟悉文本为基础的)
3.检查朗读(全文或某些段落) ……
三、解读文本
提几个问题贯穿起课堂的逻辑结构(“过程与方法”目标) 第一个问题:文章写道,凡卡把自己的这封信投入了邮箱,可是,请大家根据课文内容思考,凡卡的这封信能够寄出去吗? 学生的回答肯定不够全面,教师不要急于公布正确答案,而是要形成悬念,让学生再读课文,熟悉文本(在这里,教师提示学生默读课文,这是正确回答的前提),在一堂课里,不同形式的熟悉文本既能为深入解读文本打下坚守基础,又是语文教学“语文味”的重要体现。这个时候的教师可以用“为什么”“你怎么这样认为呢”“你是如何得出这个结论的,能否给大家介绍一下你的思路”等的问题来让学生自己质疑自己的答案,从而形成进一步阅读文本的要求和兴趣。
第二个问题:既然凡卡的这封信最后不能寄出,为什么他还要写呢,他不写行不行啊?
上面我们已经了解了信的内容,反映了凡卡的痛苦生活,有了痛苦如果有个地方说一说,对一个人来说有哪些作用呢? 心灵的慰藉,一种暂时的安慰,这是生命的必须。如果有痛苦没有地方诉说,会使我们更加痛苦。所以,凡卡的这封信即便是最后不能寄出,他也要写。最后他能够“怀着甜蜜的希望睡熟了”就说明了这一点。
所以,在生活中,如果自己的朋友有了痛苦我们就应该认真地倾听他的诉说;同样,如果自己有了痛苦也应当找个合适的机
会向朋友诉说,让朋友分担自己的痛苦。“一个快乐两个人分享,一个两个快乐;一份痛苦两个分担,一个只有一半的痛苦。”(如果长期坚持这样的教学,学生的同情心就会逐步形成了,也就是“三维目标”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形成了) 插入全文朗读。
第三个问题:假如凡卡的这封信能够顺利寄出,爷爷很快就能收到,他的爷爷会来接他回去吗?
学生讨论思考回答。不能。爷爷让他在鞋匠阿里亚希涅干什么,爷爷自己是什么状况呢,爷爷能够养活他吗?通过这些追问,学生一方面认识到爷爷也是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即便是能够把他接回去,在爷爷的主人——日发维夫老爷家里干活,还是一样地会受这样的折磨(而且,爷爷给他的选择是最好的,不管是哪个时代哪种社会,有手艺往往总是生活得比较好)。 自己的主人是这样,爷爷的主人也会这样,请大家思考,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呢?
当时的社会都这样,即所谓“天下乌鸦一般黑”的时代,自然地引出对作者和背景的介绍。这个时候介绍作者和背景,有助于学生更深刻的理解当时的沙俄统治和普通百姓所经受着的折磨和痛苦,从而更加同情凡卡和爷爷,更加憎恨沙俄的统治者和那些欺压百姓的地主阶段,也有利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进一步形成(在教学中,“顺其自然”,顺着教学进程的自然而安排教学环节,这也是现代教学所倡导的,以前的教学总是在开头就介绍作者和背景,往往使学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浪费了教学资源,影响了文本的解读。在教学中我们坚持这样一个原则
——“一切安排都以有助于学生更好的学习来进行”,有了这个前提,就可以让我们做到,如果一开始介绍作者和背景能够有助于课堂学习,那我们就在一开始介绍作者和背景,如果不能,我们就动脑子把这两个“知人论世”的重要内容安排在其它合适的位置)。
四、升华文本
第四个问题:文章最后写道凡卡在梦里,看见的很多美好的情景,写这些有什么作用啊?
请大家联系全文(提醒学生再次默读课文)和时代背景思考一下,然后作出回答。 五、回味文本 作业:
六、附录原文: 凡卡
九岁的凡卡?茹科夫,三个月前给送到鞋匠阿里亚希涅那儿做学徒。圣诞节前夜,他没躺下睡觉。他等老板、老板娘和几个伙计到教堂做礼拜去了,就从老板的立柜里拿出一小瓶墨水,一支笔尖生了锈的钢笔,摩平一张揉皱了的白纸,写起信来。 在写第一个字以前,他担心地朝门口和窗户看了几眼,又斜着眼看了一下那个昏暗的神像,神像两边是两排架子,架子上摆满了楦头。他叹了一口气,跪在作台前边,把那张纸铺在作台上。 “亲爱的爷爷康司坦丁?玛卡里奇,”他写道,“我在给您写信。祝您过一个快乐的圣诞节,求上帝保佑您。我没爹没娘,只有您一个亲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