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2021届高三开学质量检测
历史
试卷满分:100分 考试时长:9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战国时期,法家主张“剪除私门势力,选拔法术之士”,“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责实”;墨家则提出“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他们的主张相同之处在于
A.建立集权制度 B.实现富国强兵 C.完善人才选拔体制 D.打破原有政治秩序 2.表1是据《汉书·地理志》整理的西汉平帝元始二年南方地区与全国郡国数量、人口数量的分布状况。导致这种状况的主要因素是
A.政治和经济重心均在北方 B.南方交通发展相对滞后 C.南北方经济文化交流受阻 D.北方商品经济较发达
3.西魏大统十三年(547年)计帐文书记载,在西魏的均田制下,课税户分为上、中、下三等,调的负担一样,租有所区别,上户一夫一妇纳租四石,下户两石。户内如有丁婢、耕牛,相应增加租调。这反映出西魏统治者推行均田制的根本出发点是
A.调整土地关系 B.缓和社会矛盾 C.方便政府征收租调 D.促进北方各族封建化 4.表2为唐朝科举考试考生的三种来源。由此可见,唐朝的科举考试
1
A.继承了九品中正制的优点 B.成为读书人入仕的唯一途径 C.是自上而下选拔人才的制度 D.体现了多种选拔方式的结合
5.在宋明时期,理学出现了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两个重要的分支。虽然二者的主张有明显的不同,但它们殊途同归。“同归”是指他们都
A.强调理的作用 B.赞同知与行合一 C.压制人的欲望 D.服务于现实政治 6.1867年,清政府派遣美国卸任驻华公使蒲安臣作为中国使节出访美欧,令西人对清朝的评价迅速改观。作为在华西人主要传播媒介的《北华捷报》评价:“进步尽管很缓慢,但也是进步。”清政府的“进步”反映出当时中国外交 A.符合近代化潮流 B.具有半殖民地性质 C.与国际惯例接轨 D.适合洋务运动需要
7.表3为19世纪6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中国和印度红茶在英国市场上的相对地位变化情况表(五年平均)。中印相对地位变化反映出
A.世界茶叶贸易的国际竞争加剧 B.世界市场得到了进一步拓展 C.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速度放缓 D.中国产业结构出现重大调整
8.图1为1912年1月2日北洋将领联名电请内阁代奏的电文。北洋将领的真正意图在于
2
A.督促清政府加快立宪步伐 B.向清政府表示效忠决心 C.向南方革命政权施加压力 D.使袁世凯获取清政府实权
9.1938年4月,郭沫若在为《自由中国》创刊号的题词中强调:“要建设自由的中国,须得每一个中国人牺牲却自己的自由。每一个中国人把自己的一切奉献给祖国的解放。”其意在强调
A.中国普通民众对自由的理解不够深入 B.中国的思想解放亟需进一步推进 C.国人应牺牲个人自由以争取民族的自由 D.推翻国民政府的统治以实现自由
10.在“一五”计划时期,我国工业产量整体上升了130%,生产资料的产量翻了两番以上,但消费品的产量只增长了83%。导致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A.人民的物资生活需求较低 B.国家计划方针的指导 C.照搬苏联的建设经验 D.政府忽视经济协调发展
11.古代罗马的大多数法学家认为,“但凡让皇帝满意的就有法律效力”。其意是指罗马皇帝 A.对罗马法发展贡献最大 B.是罗马法发展的渊源 C.是罗马法的具体执行者 D.促使罗马法形成体系
12.1528年,意大利人卡斯蒂廖内的《廷臣之书》出版,并很快在欧洲流行开来。图2为其在书中描绘的完美廷臣应具备的三种基本品格。其主张明显受到了
A.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 B.宗教改革运动的影响 C.科学革命的影响 D.启蒙运动的影响
13.1922年,俄共(布)第十一次代表大会宣称无法再容忍任何“退却”。1924年到1925年间,
3
苏联政府出台了若干措施对小业主加以限制,并于1927年提出了旨在限制富农的政策。这些现象反映出新经济政策
A.不符合苏联的社会实际 B.在实际推行中出现波折 C.动摇了苏联的社会根基 D.是一种暂时性过渡政策
14.“美国畏惧战争的情绪骤然蒸发;国会通过了庞大的战争预算;总统可以放手大干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促使美国发生上述变化的背景是: A.日本制造卢沟桥事变 B.德军突袭波兰 C.德国发动苏德战争 D.日军偷袭珍珠港
15.图3为1938-1967年英国、美国、法国和日本工业生产发展趋势示意图(以1958年为100%)。其中代表日本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题,共55分。 16.(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683年,康熙帝派施琅率领水师击败郑氏集团,进驻台湾,“百姓壶浆相继于路,海兵皆预制清朝旗号以迎王师”。随后,在台湾问题的处理上朝野之间意见分歧。施琅力排众议,主张坚守台湾。他认为台湾是“江、浙、闽、粤四省之左护”,而且“野沃土膏,物产利溥”。特别是他很有远见地意识到若弃而不守,西方殖民主义者必利用台湾,“窃窥边场,逼进民庭,乃种祸后来,沿海诸省断难晏然”,遗患后世。因此,他认为台湾“即为不毛之荒壤,必借内地挽转运输,亦断断乎其不可弃”。在他的坚持下,康熙帝始决定坚守台湾,在台湾设台湾府,下辖台湾、诸罗、凤山三县,隶属福建省。台湾、厦门合派一道员管辖。台湾重
4
新统一于清王朝中央政府的管辖。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施琅对统一台湾的贡献。(要求:表述成文,史论结合,逻辑清晰)(14分)
17.(14分)表4为清末学部主持统计的光绪三十三年至宣统元年(1907-1909年)全国新式学堂、学生统计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转引自张海荣《清末三次教育统计图表与“学部三折”》
提取材料信息,说明其对研究清末社会有哪些重要的史料价值。(14分)
18.(12分)20世纪60年代初,雷峰在日记中写道:“青春,永远是美好的,可是真正的青春,只属于那些永远力争上游的人,永远忘我劳动的人,永远谦虚的人。”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