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骨折后再骨折临床风险分析
目的:对骨质疏松骨折再骨折的临床风险进行分析。方法:对笔者所在医院所接收的骨质疏松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46例骨质疏松骨折后再骨折患者的一般资料、骨折时间、骨折类型、股骨颈DXA骨密度测定T值以及Charlson合并症指数进行分析,以对骨质疏松骨折后再骨折风险进行分析。结果:出现骨质疏松骨折后再骨折患者的年龄均在75岁以上,其中女性患者为33例,占71.7%,骨折类型63.0%均为椎体骨折后再发生股骨胫骨折,其次即为股骨胫骨折后再发生股骨胫骨折,其两次骨折间隔时间平均为(1.5±1.9)年。以此得知骨质疏松骨折再骨折的风险因素包括:高龄、女性、具有椎体骨折和髋部骨折史以及骨密度-T值0.05),但其椎体骨折和髋部骨折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近年来,关于骨质疏松骨折的风险因素的研究越来越多,研究结果表明骨质疏松骨折的风险因素不但包括年龄、性别、身高体重比、合并症等基本因素,还和社会地位、社区卫生建设、口服苯二氮卓类药物等因素有关,通过对骨质疏松骨折风险因素进行分析,就不难得到骨质疏松骨折后再骨折的风险因素。其中对于骨折疏松骨折后再骨折的研究大部分针对的均为髋部骨折患者,Ryg等在对髋部骨折患者的再次发生骨折进行研究的时候,发现髋部骨折患者发生二次骨折的几率为11%~23%,其随访为25年,并得知再次骨折发生患者1年内的死亡率达到24.1%,远远高于发生1次骨折患者的15.9%[1]。后又有Ioannidis等[2]研究表明,骨质疏松症的死亡风险和年龄也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必须要对老年性骨质疏松骨折后再骨折的发生进行有效控制。通过以上对骨质疏松骨折后再骨折的风险因素的分析,相信可以为骨质疏松骨折后再骨折的控制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
参考文献
[1]黄公怡.骨质疏松性骨折的特点及临床与研究进展[J].基础医学与临床,2007,27(10):1086-1092.
[2]Ioannidis G,Papaiosnnon A,Hopman W M,et al.Relation between fractures and mortality:results form the Canadian Multicentre Osteoporosis Study[J].CMAJ,2009,18l(5):265-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