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什么是问题?或许你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但你几乎每时每刻都遇到问题或思考问题。“所谓问题就是你遇到一个情境,一个没有直接明显的方法、想法或途径可遵循的情境。所谓内驱力,就是由心理或生理方面的需要引起,并推动机体从事满足这些需要的行为的内部唤醒状态。所以,从数学教学角度讲,问题情境的设计是针对数学问题完成教学设计以达到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的关键。对此,应该设计一些“好问题”:
在数学教学中,常见的所谓“无矛盾”和“无情境”教学。没有问题情境,就不可能激发学生的思维。问题情境对学生来说必须是合适的。实验表明,所设计的问题是学生“举手不及,跃而可获”的难度,这需要教师在对学生的认知水平进行充分分析之后,设计在学生能力的“最近发展区”的问题,最能激起学生的思维,形成所谓“愤悱”状态。这时,学生跃跃欲试。
例如:下面是一堂课中出现的这种以问题“疑惑”为导向的“愤悱”的例子: 教师在画出几个弦切角的图例后,要学生说出弦切角的定义。 “弦和切线所成的角角”!几乎是异口同声。
教师画出如图,AB是切线,CD是弦,∠B是弦切角吗? 这时,学生急于修正,却找不到词来描述。
“角顶点B是没有‘挨’到圆的”, ∠B不是弦切角。 “什么是‘没有挨到圆’的呢”?教师问。
这时,就形成了最有活力的、愤悱的“人题系统”。同学们都知道了实质,但找不到恰当的语言表达。
最后,“顶点在圆上”这个短语成为学生都认可的表达方式。 另一课例是讲圆的特性,给学生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 教师:车轮为什么做成圆的? 学生:能滚动。 教师:(画出正方形和长方形)看来大家说的是对的,不做成这里画出的形状,就是因为它不能滚动。那么为什么不能做成这种可以滚动的形状呢?(画椭圆)
学生:(感到问题的幽默感,活跃)滚起来不平稳。 教师:为什么不平稳呢?
这时学生注意轮边的点到中心的距离是不同的。当教师在重复问;为什么车轮可以做成圆时,学生就从不同的水平上,从圆上任意一点到圆心的距离相等来回答了。
我们通过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层层递进的问题设计,学生很快得出了问题的答案,达到了突破难点的目的。这种体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过程的提问方式,对学生思维的启迪,智能素质的提高起着促进作用。所以,问题情境创设的难度,应使学生经过努力而能够到达。
问题的提法是现实的,有趣的和富有挑战性的。创设问题情境的深层次的目的,就是激发学生的潜在力。生理和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的潜力是巨大的,而现在所开发的不过是其中一小部分。
为了构筑合适的问题情境,就要发现和紧扣学习者的认识冲突,认识冲突常常表现为日常思维和科学思维的差距。下面的例子反映了直觉与理性思维的认识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