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五首 饮酒(其五)
【原文】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字音】 见(jiàn) 【注释】
(1)结庐:建造住宅,这里指居住的意思。 (2)车马喧:指世俗交往的喧扰。 (3)君:指作者自己。
(4)何能尔:为什么能这样。 尔:如此、这样。 (5)悠然:自得的样子。
(6)见:看见(读jiàn),动词。 (7)南山:泛指山峰,一说指庐山。 (8)日夕:傍晚。相与:相交,结伴。 (9)相与还:结伴而归。
【译文】
我的房屋建造在众人聚居的地方,门前却无车马的喧嚣。 你问我怎么能够如此?心远离尘俗就会觉得地方幽偏。 在东篱附近采摘菊花,悠闲自得地欣赏南山。 傍晚时山中景色最美,飞鸟结伴回林。
这里边有人生的真意,想辨别清楚,却不知怎样用语言来表达。
1 / 10
【作家、作品简介】
陶渊明(约365—427),又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后人称为靖节先生。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曾做过几年小官,因对统治阶级和黑暗政治不满,辞官归隐。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
【创作背景】
这首诗大约作于诗人归田后的第十二年,即公元四一七年,正值东晋灭亡前夕。作者感慨甚多,借饮酒来抒情写志。
【主要内容】
第一句:喧闹的环境与自己静谧的茅庐形成对比。“车马喧”指“上层人士之间的交往”,“而无车马喧”
意指诗人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客。诗人身居尘世却不受烦扰,表达了对官场的厌倦。
第二句:承接上一句,设问作答,自问自答。因为“心”能远远摆脱世俗的束缚,所以虽身处闹境,也如
同居于偏僻地区。“心远”指诗人的心灵远离尘俗,超凡脱俗。(诗眼)
第三、四句:这两句以美丽的自然景物烘托悠闲自得的情趣,妙手偶得之笔,达到物我合一的化境。 第五句:诗人在大自然的启迪下,已领悟到人生的真意,揭示主旨:回归自然的人生追求。此二句是全诗
点睛之笔。
【主题思想】
饮酒(其五)这首诗通过对田园生活中自然景色的悠闲欣赏,表现了作者厌倦官场腐败、决心归隐自洁的超脱世俗的人生追求。
【思维导图】
2 / 10
春望
【原文】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注释】
⑴国:国都,指长安(今陕西西安)。破:陷落。山河在:旧日的山河仍然存在。 ⑵城:长安城。草木深:指人烟稀少。 ⑶感时:为国家的时局而感伤。溅泪:流泪。 ⑷恨别:怅恨离别。
⑸烽火: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这里指安史之乱的战火。三月:正月、二月、三月。 ⑹抵:值,相当。
⑺白头:这里指白头发。搔:用手指轻轻的抓。
⑻浑:简直。欲:想,要,就要。不胜:受不住,不能。簪:一种束发的首饰。古代男子蓄长发,成年后束发于头顶,用簪子横插住,以免散开。
【译文】
国家沦陷只有山河依旧,春日的城区里荒草丛生。 忧心伤感见花开却流泪,别离家人鸟鸣令我心悸。 战火硝烟三月不曾停息,家人书信珍贵能值万金。 愁闷心烦只有搔首而已,致使白发疏稀插不上簪。
【作家、作品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唐代诗人,祖籍襄阳,世称杜工部、杜拾遗,自号少陵野老,是我国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与李白并称“大李杜”(“小李杜”是指李商隐和杜牧)。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
3 / 10
故而其诗被誉为“诗史”。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意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中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和“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并有《杜工部集》传世。
《春望》选自《杜诗详注》,为杜甫“安史之乱”时期在长安所作。但是长安被安史叛军焚掠一空,满目荒凉。此诗以景衬情,表现了诗人的忧国情怀。
【创作背景】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十一月,安禄山起兵叛唐。次年六月,叛军攻陷潼关,唐玄宗匆忙逃往四川。七月,太子李亨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是为唐肃宗,改元至德。杜甫闻讯,即将家属安顿在都州,只身一人投奔肃宗朝廷,结果不幸在途中被叛军俘获,解送至长安,后因官职卑微才未被囚禁。唐肃宗至德二年(757)春,身处沦陷区的杜甫目睹了长安城一片萧条零落的景象,百感交集,便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名作。
【主要内容】
首联以京城的荒凉残破为全诗营造氛围,传达了忧国伤时之感。
颔联感时恨别,移情于景,抒发了诗人面对国都沦陷、山河破碎而产生的沉痛和忧伤之情。 颈联忧时伤乱,抒发了诗人对亲人的思念牵挂之情。
尾联写诗人忧愁焦虑、憔悴不堪的情状。表达了连绵战火中忧国、伤时、思家的焦虑心情。
【主题思想】
《春望》这首诗通过描写安史之乱中长安的荒凉景象,抒发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感情,反映了诗人渴望安宁、向往幸福的愿望。
雁门太守行
【原文】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4 / 10
【注释】
⑴雁门太守行:古乐府曲调名。雁门,郡名。古雁门郡大约在今山西省西北部,是唐王朝与北方突厥部族的边境地带。
⑵黑云:此形容战争烟尘铺天盖地,弥漫在边城附近,气氛十分紧张。摧:毁。
⑶甲光:铠甲迎着太阳闪出的光。甲,指铠甲,战衣。向日:迎着太阳。亦有版本写作“向月”。向:向着,对着。金鳞开:(铠甲)像金色的鱼鳞一样闪闪发光。金:像金子一样的颜色和光泽。开:打开,铺开。这句形容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⑷角:古代军中一种吹奏乐器,多用兽角制成,也是古代军中的号角。
⑸塞上燕脂凝夜紫:燕脂,即胭脂,这里指暮色中塞上泥土有如胭脂凝成。凝夜紫,在暮色中呈现出暗紫色。凝,凝聚。“燕脂”、“夜紫”暗指战场血迹。
⑹临:逼近,到,临近。易水:河名,大清河上源支流,源出今河北省易县,向东南流入大清河。易水距塞上尚远,此借荆轲故事以言悲壮之意。战国时荆轲前往刺秦王,燕太子丹及众人送至易水边,荆轲慷慨而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不起:是说鼓声低沉不扬。
⑺霜重鼓寒:天寒霜降,战鼓声沉闷而不响亮。声不起:形容鼓声低沉;不响亮。此句一作“霜重鼓声寒不起”。
⑻报:报答。黄金台:故址在今河北省易县东南,相传战国燕昭王所筑。《战国策·燕策》载燕昭王求士,筑高台,置黄金于其上,广招天下人才。意:信任,重用。 ⑼玉龙:宝剑的代称。君:君王。
【译文】
敌兵滚滚而来,犹如黑云翻卷,想摧倒城墙;我军严待以来,阳光照耀铠甲,一片金光闪烁。 秋色里,响亮军号震天动地;黑夜间战士鲜血凝成暗紫。 红旗半卷,援军赶赴易水;夜寒霜重,鼓声郁闷低沉。 只为报答君王恩遇,手携宝剑,视死如归。
【作家、作品简介】
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洛阳宜阳县)人,唐代中期浪漫主义诗人,人称“诗鬼”。有《李凭箜篌引》等名篇。他的诗大多是慨叹生不逢时怀才不遇,抒发对理想、抱负的追求;对当时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人民所受的疾苦都有所反映。留下了“雄鸡一声天下白”“天若有情天亦老”等千古佳句。
5 / 10
部编版八上语文第24课《诗词五首》知识梳理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