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中医“五脏”理论
阴阳者,天地之道,万物之纲纪也。中国传统医学两千多年来,以金木水火土形象五脏。五行相生相克是属中医理论的范畴。以阴阳的转化,气血的盛衰,五脏六腑的相表里来表现脏腑的生理关系。在脏腑学说和经络学说中均未述说有关胰腺与脏腑的关系和其功能,实际上中医理论已将胰腺功能附属于脾,而没有单独胰腺之说。《难经》只称有五脏五腑或五脏六腑,也未能提到胰腺的功能和作用。因此在中医理论中尚无胰腺致病之论述。我们认为这是中医理论方面应该广泛探讨的新领域。现在有关胰腺致病的报道很多,如胰腺炎、胰头癌和近几年来成倍增长的糖尿病。这些病都与胰腺有直接的关系,所以,有关胰腺的生理病理与发病关系,是中医学术上应该深入探讨的又一新课题。
传统医学的经典著作中,很少有对胰腺功能的记载,我们从有关脾的论述中找出其功能形象的描述。《素问·太阴阳明论》曰,“脾与胃以膜相连耳,而能为之行其津液”,所指以膜相连,乃肉眼所见之膜,此为胰之导管,按《医林改错》中说“脾有一导管,体象玲珑,故名珑管”。此管乃胰之导管,此管会合于输胆总管,进入十二指肠,实际上是胰与胃相连,脾与胃并不相连。
《内经·奇病论》曰:“有病口干者,病名为何?何以得之?歧伯曰:此五气之溢也名曰脾瘅。夫五味入口藏于胃,脾为其行精气,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其气上溢,转为消渴。”所以称之脾瘅即为消渴之病。又如《圣济总录》曰:“消瘅者,高梁之疾也。肥美之过积为脾瘅,瘅病即成乃为消中,皆单阳无阴,邪热偏盛之故也。”邪热偏盛可致消渴,所指脾瘅及消中乃邪热传于中焦之消渴。所以把《内经·奇病论》及《圣济总录》所说的脾瘅之脾解释为胰脏,应该说是恰如其分的。《难经》四十二难曾有论述:“脾重二斤二两,有散膏半斤。”按《难经·汇注笺正》解释,散膏为胰的组织,此论为《内经》之补充,参照古今重量对比,二斤二两约550克,依述重量与胰腺相同。因此,我们提出应将脾胰区别开来。 关于胰的功能以往学术中,很少有人单独提出,故脾胰二脏功能常常合二为一,通过引经据典和现代医学有关胰腺的功能,我们认为摄取水谷之精微,生化津液为胰腺之生理功能,津旺则摄取的水谷精微营养全身,津少则水谷精微不能收藏,进而影响人体五脏六腑及全身,这些临床表现与当今糖尿病之症状正好相同。因此,摄取精微,生化津液应为胰脏之功能,不应归于脾之功能。
脾主运化,输布水湿。《素问·玉机真脏论》曰:“脾者土也,肺以灌四伤。”因脾气散精,脾气主升,可将水谷精微上输于肺,乃为运化水湿之功能。若脾失运化,水湿则可内停或流注四肢或溢于皮肤而水肿。故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综上所述,脾与胰脏系两种器官,从生理功能上二者有所区别,而且胰脏有些功能,是脾脏不可替代的。为了中医的继承和发展,为了和世界接轨,我们提出:应将胰脏和脾脏分别而论。并从胰脏致病的病因病机上进行更深一步的探讨,也希望有识同道共同研究与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