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孝文帝的改革
1.重点:掌握孝文帝改革的主要措施。 学习目标: 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2.难点:分析政治改革与经济改革之间的关系,探究文化认同对巩固和深化改革的影响。
教材整理1 冯太后主持的改革 1.制定官吏俸禄制
(1)原因:北魏前期吏治腐败,贪污现象严重。
(2)内容:规定官吏俸禄由国家筹集,按级别发放,各级官吏不得征收自筹。 (3)影响: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吏治。 2.推行均田制和租调制 时间 冯太后采纳汉族谋臣的建议,于485年颁布均田令 ①荒地和私有土地都归入分配之列 内容 ②凡有户籍的居民,都分给一定数量的土地,但土地不能买卖 ③受田农民每年必须向国家缴纳一定数量的租调,丁男还要负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 ①以法律的形式承认了受田者的土地占有权和使用权,改变了赋税征收的混乱状况 影响 ②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③缓和了民族矛盾,促进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和各民族的融合,为北魏政权提供了稳定的经济基础 3.实行三长制 (1)目的:为了遏制豪族隐匿户口,增加小农数量。
(2)作用:加强了国家对地方基层的控制,使均田制得以顺利推行。 4.改革朝廷礼仪和社会风俗
加速了鲜卑和北方民族的封建化进程。
[深度点拨] 冯太后的改革在历史上起到的作用
历史的发展离不开杰出人物的推动作用,冯太后在当时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中起到
1
了关键性的推动作用。
教材整理2 孝文帝亲政与迁都洛阳
1.孝文帝亲政:490年,冯太后病逝,孝文帝亲政。 2.迁都洛阳 (1)原因
①平城地处边塞,气候寒冷干旱,农业生产条件差。 ②位置偏北,交通不便,不利于北魏对中原地区的统治。 ③保守势力强大,也不利于学习和接受先进的汉文化。 (2)过程:以讨伐江南齐国为名,设计迁都。 (3)意义
①便于加强对中原的统治。
②有利于对汉文化的学习和吸收,从而为深入开展改革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深度点拨] 如何认识孝文帝的迁都
孝文帝迁都,实质上是一场是否接受汉族先进文化的斗争。以孝文帝为首的改革派,为了接受汉族先进文化迁都洛阳,这是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巩固统治的关键性行动,为后来的一系列改革奠定了基础。
教材整理3 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1.迁都前
(1)推行汉制:进行官制和礼制改革。 (2)继续推行均田制。 (3)改革传统的官员考核办法。 2.迁都后
(1)重点:改革鲜卑原有的风俗习惯,推行汉制。 (2)内容
改服饰 讲汉话 改汉姓 改籍贯 建立门阀制度 通婚姻 鲜卑贵族一律改穿汉装 30岁以下的官员不得讲鲜卑语 将鲜卑复姓改为单音汉姓 已迁到洛阳的鲜卑人,一律以洛阳为籍 参照魏晋的门第制度,为鲜卑贵族划分门第 提倡鲜卑人与汉人通婚 (3)意义:促进了民族文化的融合,有利于巩固北魏统治政权。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