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追风筝的人》中的文学意象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追风筝的人》中的文学意象

作者:邱瑜毅

来源:《现代语文(学术综合)》2017年第01期

摘 要:文学意象在文学创作中具有重要的象征作用,成为表达作者情感和思想的有效途径。胡赛尼的代表作《追风筝的人》展现了一系列丰富而独特的文学意象。风筝、跳蚤市场、梦境三个典型的意象构成了完整的意象群,互为补充地从不同角度反映出作者的对文化身份的追寻、对民族意识的重视、以及对内在精神的探索。 关键词:《追风筝的人》 文学意象 风筝 跳蚤市场 梦境

《追风筝的人》(The Kite Runner)是美籍阿富汗裔作家卡勒德·胡赛尼(Khaled Hosseini)的成名作。在小说中,作者讲述了一个关于成长与救赎的故事,同时也生动地介绍了阿富汗独特的历史、文化、民族精神,揭开了阿富汗的神秘面纱,向主流社会展示了阿富汗人民的内在灵魂。与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交相辉映的是书中一系列内涵丰富的文学意象,这些文学意象不仅突出了小说的主题,烘托了小说的氛围,而且升华了小说所蕴含的意义,艺术化地提高了小说的整体审美价值。 一、文学意象之内核

早在《周易》时期起,意象就在中国文学中占据着一席之地,而在西方,哲学、心理学、美学、文学等领域也同样关注着“意象”的内涵。广义上,意象在众多学科中都有所体现,有学者根据性质将它划分为心理意象、内心意象、观念意象和泛化意象;也有学者按照表现手法将它归类为描述型意象、比喻型意象、象征型意象以及典故型意象。尽管对它的确切定义众说纷纭、各有侧重,但究其本质,意象离不开“意”与“象”的结合。

对于文学意象,这个概念指的是在文學作品中借助具体的“象”体现抽象的“意”,依照程福财的解读,“意象是来源于客观事物的内在意义与外在表象在文学家艺术思维中的升华,具有个别蕴含一般,具体显示抽象的特征。”(2000:76)由此可见,“象”作为思维的物质外壳,是主观化了的客体物象,可以通过人的感官系统被感知,但它不单纯指向可见可感的物体,也包含被符号化、通俗化、概括化了的文化形态以及集体无意识自然赋予客体的形象表征;“意”则代表着内在灵魂,它意味着人的中心情感及思想,主要承载着作者想要表达的主题、观点、意识,它也可看做一定文学语境以及整体文化环境的引申。在此基础上,“象”与“意”互相融合,促进文学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通过借客体表现主体的方式,文学意象成为了作者阐释主观思想的渠道,也是连接作者与读者的桥梁,它“以表达观念为主导,以寄寓象征为手段,以表明哲理为目的,它与典型、意境鼎足而居,从而形成审美理想的高级形式”。(赵萍,虞文华:110)而文学意象本身的建构

需要以作家的生活经验和精神世界为基础,因此,文学意象的灵活运用实际上真实地反映了作者的创作风格、审美取向、人生态度、情绪感受以及生命体验。作者一方面通过对象主体化,即根据自己的生活感受、人生体验、独特见解对客观物象进行集中、提炼、升华,使其成为丰满鲜明、别具一格的文学意象,一方面又通过主体的对象化将自己的审美意识、思想情感、愿望理念寄托于客观物象,从而使其寓意丰富、内涵深刻。

基于文学意象在审美上的重要意义,详尽细致地研究作品中富含寓意的意象表达无疑能加强对作品的理解,深化对作品的挖掘。胡赛尼在《追风筝的人》中将一个关于成长、救赎、超越的故事娓娓道来,同时,为了生动地传达小说所隐含的情感和思想,作者建构了一系列文学意象,从而实现了罗兰·巴特(Roland Barthes)所强调的文学作品的外延与内涵。 二、《追风筝的人》的文学意象

文学意象的创造一般指运用隐喻、暗喻、转喻、暗示、象征等不同的方式来实现情感符号与自然事物的结合,以增强文学作品的表现力与感染力。事实上,寓意深远的意象表达是《追风筝的人》广受欢迎的原因之一。胡赛尼从现实生活和个人经历中提炼出“象”,赋予深刻的“意”,构建成为完整统一的象征性意象表达,将抽象的情感具象化,从而淋漓尽致地表达自己在文化身份、民族意识、内在精神三方面的思索和情感。 1.文化身份意象——“风筝”与根

苏珊·朗格(Susanne K.Langer)在分析意象时曾指出“每一件真正的艺术作品都有脱离尘寰的倾向。它所创造的最直接的效果,是一种离开现实的‘他性’”。(1986:55)作为小说的意象核心,风筝无疑超越了常规的物象意义,具有了“他性”,它不仅对情节的发展和人物的塑造起着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而且承载着多元化的隐喻。然而,胡赛尼没有对风筝的意义做过多阐释,这种不予言说的处理方式把解读风筝的任务交给了读者。正如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样,作者的不定义反而扩大了风筝的内涵,突出了它的精神寓意。表面上,风筝是阿富汗民间游戏的具体呈现,实际上,它是阿富汗民族精神的抽象化概括,是作者对祖国所有想象的浓缩,也是作者阿富汗人文化身份的象征。 (1)勇敢的民族形象

风筝意象最浅层、最直接的理解指向阿富汗古老的游戏,它映射出阿富汗的民间文化,而斗风筝、追风筝则体现了阿富汗勇敢的民族特性,就像李继宏的阐释“风筝是象征性的,它既可以是亲情、友情、爱情,也可以是正直、善良、诚实。对阿米尔来说,风筝隐喻他人格中必不可少的部分”[1]。

主人公阿米尔在想象赢得风筝比赛的场景时描述道“我要班师回朝,像一个英雄,用鲜血淋漓的手捧着战利品。我要万头躜动……然后年老的战士会走向年轻的战士,抱着他,承认他

出类拔萃。”[2]显然,风筝作为比赛的战利品,是阿富汗人引以为荣的民族形象的标志。在人物塑造上,哈桑作为公认的追风筝好手,其形象也贴合了风筝所象征的品质——忠诚、勇敢、正直,他无私地保护处于危险中的阿米尔,主动地维系与阿米尔摇摇欲坠的友情,义无反顾地面对塔利班的肆虐妄为。哈桑追风筝的天赋代表着他与生俱来的勇敢,更凝聚着阿富汗人民的典型品质,使他成为了阿富汗民族形象的代言人。与之相对,懦弱的阿米尔起初追风筝是为了得到父爱,他刻意地假扮勇敢来迎合父亲的希冀。但是,当他经历了从流放到回归,最后得到救赎的过程之后,他真心实意地产生了追逐风筝的欲望,这预示着他对自己文化之根的认同,也象征着他重拾属于自身文化的勇敢精神。 (2)飘摇的生存状态

因为长期的文化积淀和在文学作品中的反复运用,风筝本身也带有强烈的符号性,产生了约定性的意义,例如《红楼梦》中的一纸风筝飘摇无依,预示着探春远嫁他乡、回归无望的悲惨宿命,而在《追风筝的人》中,风筝同样代表着主人公远离故土、漂泊异乡的移民生活。 阿米尔在阿富汗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伴随着风筝的身影构成了他美好的记忆,也是他始终追求的目标。然而,当他与父亲背井离乡、流落异国时,风筝仿佛断了线几乎不再出现。实际上,在西方主流文化的包围下,阿富汗移民难以举办规模盛大的风筝比赛,也无法完全遵循故乡的风俗习惯,风筝的离场暗示着少数族裔所处的边缘地位以及飘摇无依的生存状态——尽管物质生活看似富足,但精神上无处安放的思乡之情、无以寄托的民族情结让他们就像风筝一样漂泊不定。

(3)永恒的民族身份

《追风筝的人》对少数族裔生活的困境和文化身份的尴尬并没有直接尖锐的描写,而是采用委婉象征的方式加以隐喻。作为小说中不断重复和首尾相应的意象,风筝最根本的寓意反映出作者对民族身份认可的强烈需求。

在阿米尔年少时,风筝是将他与性格迥异的父亲联系在一起的纽带,如他所说,“爸爸和我生活在同一个屋顶之下,但我们生活在各自的区域,风筝是我们之间薄如纸的交集”[3];在小说最后,一纸风筝成为了深受美国文化影响的阿米尔与阿富汗精神继承人索拉博之间关系走向缓和的契机。可见,风筝象征着属于同一母国的民族身份,它折射出同根同祖的集體意识。小说结尾处连续使用了数次“我追”,阿米尔所追的不单单是风筝,更重要的是他的民族之根,对风筝的追寻反映着哈桑对忠诚的不懈追寻、阿米尔对救赎的孜孜以求,更宏观地概括了阿富汗人民对幸福的企盼和对母国文化、民族身份的不离不弃。 2.民族意识意象——“跳蚤市场”与家

《追风筝的人》中的文学意象

《追风筝的人》中的文学意象作者:邱瑜毅来源:《现代语文(学术综合)》2017年第01期摘要:文学意象在文学创作中具有重要的象征作用,成为表达作者情感和思想的有效途径。胡赛尼的代表作《追风筝的人》展现了一系列丰富而独特的文学意象。风筝、跳蚤市场、梦境三个典型的意象构成了完整的意象群,互为补充地从不同角度反映出作者的对文化身份的追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6rw067qmtq4vbt01gdv99bpag891im00443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