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数学更贴近生活
吕琼玉
【期刊名称】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 【年(卷),期】2016(000)005 【总页数】2
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自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数学来自生活又运用于生活,不但要把生活引进课堂,而且让学生带着数学走进生活,去理解生活中的数学,去体会数学的价值。
一、例题生活化,感悟数学
数学教学中,让学生到生活中“找”数学,“想”数学,真切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上街买东西要用到加减乘除法;修房造屋要用几何知识画图纸;任意367个人中,必有生日相同的人;四个人排成一排照相有多少种不同的排法;自行车三角架应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用一张正方形的纸片进行折叠,纸片上留下折痕会揭示大量的几何知识:全等、对称、四边形的性质、相似……实际生活中,数学游戏有很多,比如同学们用扑克速算二十四、七巧板、积木、经典的“明7暗7游戏”“抢30的游戏”、数字填框游戏等等构成了生活中五彩缤纷的画卷。
例如,在探究“视图”时,在桌面放一个茶壶,请同学选择喜欢的角度进行观察,并把观察的结果画下来进行比较,小组讨论、集体评价。学习“平面展开图”时,准备一些形状各异的盒子,请学生们动手剪一剪、描一描、折一折,让学生感受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密切关系。生活化的趣题,促进学生的主动
参与,焕发出数学课堂的活力。
例如,在学习解直角三角形的时候,有这么一道题:一个长为10米的梯子斜靠在墙上,梯子的顶端距地面的垂直距离为8米。如果梯子的顶端下滑1米,那么底端滑动的距离是1米吗?很多同学的第一反映是下滑了1米,我让同学互相交流,并且动手建立模型、操作,发现答案并不是1米。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进行小组内的交流,让每个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相互学习。学生感悟到数学就在自己的生活中。
因此,教师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为学生提供观察、操作、实践探索的机会,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悟到数学的趣味,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二、导入生活化,体验数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须设计学生生活化的素材,创建有趣、生动的导入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例如:学习《平方差公式》问:谁能超快速算出买9.8元/千克的糖果10.2千克需付费多少元?在探究《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时,一块三角形玻璃,不小心打碎成三块,要裁取同样大小的玻璃,应该去哪一块?例如:在学习《三角形三边关系》时,我在几根木条中拿出三根木条问:同学们能用这三根木条帮老师拼成一个三角形吗?再如:学习有关《平面直角坐标系》时要求学生说出自己处在班级第几排第几列,给学生一张电影票,问他应如何找到自己的位置?《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的导入是,在墙壁上钉一根木条至少要几个钉子?人们为什么不惜踏坏花草而不愿从花坛的边沿走路?用熟悉的生活实例导入《正比例函数》的内涵:苹果的单价和总价、笔记本的数量和总价、匀速行驶的汽车所行驶的路程与时间、圆的周长与半径等等。 学习《轴对称图形》时,首先通过多媒体播放视频,如:飞机、脸谱、车标设
计、艺术剪纸、北京古宫、天安门等等,让学生欣赏并思考。引导学生观察校园的布局、教学大楼等是否对称,并拿出“囍”字,问学生会剪“囍”字吗,如何剪,剪出的“囍”字有什么特点?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发现轴对称的美,发现这些图形的变换原来就在我们生活中。
学习《不等式组及其解法》时,教师拿出一个事先准备好的平衡的天平,把物体(a)放在天平的左盘中,带几个质量都是1g的砝码,在实验过程中,发现如果右盘放一个砝码,则左低右高;如果右盘放两个砝码则左高右低。这时教师可以问学生:“你能猜测物体(a)的质量m(g)的取值范围吗?”这时再问:“你能用这种办法猜测一支粉笔的测量吗?”学生对这个情境熟悉而又易于理解,并且一下子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然后再去学习不等式组的解,将会变得轻而易举。
三、教学生活化,理解数学
数学是车,生活是轨,只有让“数学之车”行驶在“生活之轨”上,才能把学生带进一个丰富多彩的数学世界。
例如,在学习一次函数时,同学们探究的题目是:学校为了鼓励节约用水,对自来水费按以下方式收取,用水不超过10吨,每吨按0.8元收费,若超过10吨,超出部分每吨按1.5元收费。①陈老师六月份用了9吨水,应交水费多少元?②李老师六月份用了13吨水应交水费多少元?③王老师六月份平均水费为每吨1.0元,则王老师六月份用了多少吨水?应交水费多少元?当学生解决了问题后,我再让学生拿来家里当月的水费单,让学生思考水费的计算公式,当用水量超过多少时,水费的单价会提高,从而让学生得出水费的一般计算形式。这个生活实际问题的提出,既让学生了解了分段函数,也让学生对生活中
的数学产生了兴趣,并对学生进行了节约用水的教育。
例如,在教学《圆柱的表面积》时,我创设了一个让学生自主操作、表现的情境:怎样做一个可乐罐?学生在动脑动手中发现了圆柱的表面积的组成,并通过探究总结出了圆柱表面积的计算公式。这种发现不仅仅是一个数学概念、计算方法的获得,而是一个知识形成的过程。
随着优惠形式的多样化,“可选择性优惠”越来越多。例如:甲商厦实行有奖销售:特等奖10000元1名,一等奖1000元2名,二等奖100元10名,三等奖5元200名;乙商厦则实行九五折优惠销售。请学生想一想:哪一种销售方式更吸引人?哪一家商厦提供给消费者的实惠大?给学生充足时间探究问题,并向学生讲关于商场打折的一些知识,学生对于关系到自身的利益问题很感兴趣。从而让数学回归生活,让学生感知生活,理解数学,亲近数学。
四、作业生活化,应用数学
叶圣陶先生说:“布置作业,尤其重要的是要考虑到如何启发学生把所学的应用到实际生活的各方面去。”
作业应注重锻炼学生知识迁移能力。例如在学了《相似三角形》后,教师让学生分组去测量旗杆、树木、房子、路灯等等不太容易直接测量的物体的高度。这个过程可以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制定多样化的可行性方案。第二阶段:教师带领学生到室外数据的收集,验证方案。第三阶段:以数学图形的形式进行归纳,运用相应数学知识进行计算并小结。学生们体会到成功的乐趣,体会数学的实用性,数学是解决生活问题的钥匙。
引导学生把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例如:用一张正方形的纸片制作一个无盖的长方体,怎样制作使得体积最大?学生综合思考:
①无盖长方体展开后是什么样?②用一张正方形的纸片怎样才能制作一个无盖长方体?③制作的无盖长方体的体积应当怎样去表达?通过这种题目的实践活动,丰富了空间观念,体会函数思想以及符号表示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进而体验从实际问题抽象出数学问题、建立数学模型,加深了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发展了自己的思维能力。
如学习“统计”后,教师可让学生统计家庭使用塑料袋的情况,传递环保意识。统计家庭中一年水电开支情况,并谈谈如何节约开支。统计本年段骑自行车上学的人数。测量计算本班级男生、女生的平均身高等等。根据结果制作成统计图表进行分析汇报,给学生创设一个施展自己数学才能的舞台,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
布置生活作业:让学生去银行了解利率、家中多余的钱怎样存最合算?让学生分组去收集生活中可以见到的地砖和墙砖的图案、什么形状的地砖能铺成平整无孔隙的平面、讨论日历问题、收集生活中有哪些轴对称图形、调查下水道盖是否都是圆形的?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调研对于不同收费方式,手机费与时间的函数关系,比较哪种收费更适合自己的家人。让学生体验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无处不在。
用心创建既宽松、富有生活化又便于学生善于思考、乐于探究的学习氛围显得尤为重要。让学生获得自主探索、合作学习,在实践活动、实际生活中尝试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中的联系,即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扎根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责任编辑 曾 卉)
【文献来源】https://www.zhangqiaokeyan.com/academic-journal-cn_reading-writing-calculation-
quality-education-forum_thesis/02012118748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