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练08 文艺评论和随笔(一)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垂涎(xián) 岑寂(cén) 援例(yuán) 锱铢必较(zhī) ....B.没镞(zú) 付梓(xīn) 斟酌(zhēn) 清沁肺腑(xīn) ....C.下乘(shèng) 憎恶(zēng) 香茗(míng) 深恶痛绝(wù) ....D.蕴藉(jiè) 尺牍(dú) 剥啄(bō) 咬文嚼字(jiáo) ....【答案】D
【解析】A项,锱铢必较(zhī)——zī;B项,付梓(xīn)——zǐ,清沁肺腑(xīn)——qìn;C项,下乘(shèng)——chéng。
2.下列词语中,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援引 剥啄 学福五车 老生常谈 B.学藉 鲁莽 点铁成金 穷兵黩武 C.俗滥 流涎 自鸣得意 索然无味 D.蕴藉 凝练 不既不离 推陈翻新 【答案】C
【解析】A项,学福五车——学富五车;B项,学藉——学籍;D项,不既不离——不即不离。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在对科学的探究中,人类表现出非凡的智慧,不但不断开创出更加和谐而优美的境界,而且获得了对客观世界的认识。
B.前人留下的那些浸着血泪的爱国诗篇,秉笔直书的史传,与旧世界决裂的宣言,无一不是出于高尚的情操与坚定的信念中来。
C.阅读和欣赏古典诗词不仅需要相应的知识储备,而且需要在鉴赏活动中逐步形成一定的审美能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享受诗词之美。
D.让我们走进语言的现场,体验语言的交锋,感受演说者的睿智,领略辩论者驰骋古今,纵横捭阖,这想必会激发起同学们思想的火花和表达的激情。
1
【答案】C
【解析】A项,语序不当,“不但……而且……”表递进关系,“获得了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应和“不断开创出更加和谐而优美的境界”互换位置。B项,句式杂糅,应改为“无一不是出于高尚的情操与坚定的信念”或“无一不是从高尚的情操与坚定的信念中来”。D项,成分残缺,“领略”缺宾语,可在“纵横捭阖”后加“的风采”。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朱光潜的《谈美》一书中还谈论了美感与快感的区别, , , , , 。 ,它不包含功利目的,它使人暂时忘记自我而专注于欣赏对象当中。所以说,艺术可以使人出世。
①那么这只是快感而不是美感 ②区分了这两种极易混淆的感觉
③指出“美感经验是直觉的而不是反省的” ④当我们感觉到高兴而联想到自身的欲望时 ⑤美感不是普通的感官刺激
⑥用“希腊女神的雕像和血色鲜丽的英国姑娘”这一生动的比喻 A.⑥②③④①⑤ ③ 【答案】A
【解析】本题排序时要注意第五个横线后面是句号,以及“它不包含功利目的”中的“它”指的是“美感”。所以⑤句应排在最后,这样就排除B、C项。第②句中的“区分这两种极易混淆的感觉”是指用第⑥中的两个比喻,所以⑥②在一起,且⑥在②之前。排除D项。
5.《人间词话》中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境界全出。”从下列诗词中找出锤炼得十分精彩的字,选出判断正确的一项( )
①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②风翻白浪花千片,雁点青天字一行。 ③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④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A.①润②点③胜④笑 C.①润②翻③蓝④春 【答案】A
【解析】①潜:这里是悄悄地,不为人觉察 \潜\字拟人化,春雨来临悄无声息、无影无踪的情态,颇
B.①潜②翻③蓝④笑 D.①潜②点③火④春
B.④①⑤②⑥③ C.③④①⑥②⑤ D.②④①⑤⑥
2
具情趣,诱发人们对春雨的喜爱之情。 ②上两句是说,风吹水面,白浪翻卷,好像千万片花瓣。碧空高远,大雁飞行,犹如在青天点上字迹一行。诗人巧妙地剪裁了江上雨后的自然景物,一仰,以实字写实景,构成了清新和谐的画面。③别出心裁地从“江”为中心下笔,又通过“红胜火”和“绿如蓝”,异色相衬,展现了鲜艳夺目的江南春景。④重寻不遇。还是春光烂漫、百花吐艳的季节,还是花木扶疏、桃柯掩映的门户,然而,使这一切都增光添彩的“人面”却不知何处去,只剩下门前一树桃花仍旧在春风中凝情含笑。桃花在春风中含笑的联想,本从“人面桃花相映红”得来。去年今日,伫立桃柯下的那位不期而遇的少女,想必是凝睇含笑,脉脉含情的;而今,人面杳然,依旧含笑的桃花除了引动对往事的美好回忆和好景不常的感慨以外,还能有什么呢?“依旧”二字,正含有无限怅惘。 6.阅读课文《咬文嚼字》依据自己的理解,选出下列表述符合文章内容的一项( )
A.“烟”的直指的意义见过燃烧体冒烟的人都会明白,但它的联想的意义迷离不能捉摸。 B.科学的文字愈限于直指的意义就愈精确,文学的文字却必须顾到联想的意义,包括诗方面。 C.一件事物发生时立即使人联想到一些套语滥调,这人也就毫不斟酌地使用它们,这是“套板反应”。
D.随便在报章杂志里面挑一段文章来分析,你会发现那里面的思想情感和语言都由“套板反应”起来的。 【答案】C
【解析】A项,“不能捉摸”错,原文是“不易捉摸”。B项,“文学的文字却必须顾到联想的意义”错,原文是“有时却必须顾到联想的意义”。D项,“都由”错,原文是“大半都由”。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情与辞 朱光潜
一切艺术都是抒情的,都必表现一种心灵上的感触,显著的如喜怒爱恶哀愁等情绪,微妙的如兴奋颓唐忧郁宁静以及种种不易名状的飘来忽去的心境。文学当作一种艺术看,也是如此。不表现任何情致的文字就不算是文学作品。文字有言情说理叙事状物四大功用,在文学的文字中,无论是说理叙事状物,都必须流露一种情致,若不然,那就成为枯燥的没有生趣的日常应用文字,如账簿、图表、
3
数理化教科书之类。不过这种界线也很不容易划清,因为人是有情感的动物,而情感是容易为理、事、物所触动的。许多哲学的,史学的,甚至于科学的著作都带有几分文学性,就是因为这个道理。我们不运用言辞则已,一运用言辞,就难免要表现几分主观的心理倾向,至少也要有一种“理智的信念”,这仍是一种心情。
情感无法直接表现于文字,都必借事、理、物烘托出来,这就是说,都必须化成思想。行文的第一步要心中先有一种情致,其次要找出具体的事物可以烘托出这种情致,最后要找出适当的文辞把这内在的情思化合体表达出来。创造也并非无中生有,它必有所本,自然就是艺术所本。艺术根据自然,加以熔铸雕琢,选择安排,结果乃是一种超自然的世界。艺术之所以为艺术,全在“自然”之上加这一番“人为”。情是自然,融情于思,达之于辞,才是文学的艺术。在文学的艺术中,情感须经过意象化和文辞化,才算得到表现。浑身都是情感不能保障一个人成为文学家,犹如满山都是大理石不能保障那座山有雕刻,是同样的道理。一个作家如果信赖他的生糙的情感,让它“自然流露”,结果会像一个掘石匠而不能像一个雕刻家。雕刻家的任务是给那块顽石一个完整的形式,一条有灵有肉的生命。
英国诗人华兹华斯有一句名言:“诗起于在沉静中回味过来的情绪。”在沉静中加过一番回味,情感才由主观的感触变成客观的观照对象,才能受思想的洗炼与润色,思想才能为依稀隐约不易捉摸的情感造出一个完整的可捉摸的形式和生命。这个诗的原理可以应用于一切文学作品。
就大概说,文学作品可分为三种,“情尽乎辞”,“情溢乎辞”,或是“辞溢乎情”。心里感觉到口里也就说出十分,那是“情尽乎辞”;心里感觉到十分,口里只说出七八分,那是“情溢乎辞”;心里只感觉到七八分,口里却说出十分,那是“辞溢乎情”。就常识说,情尽乎辞也应该是文学的理想。不过,“情溢乎辞”也未尝没有它的好处。语文有它的限度,尽情吐露有时不可能,纵使可能,意味也不能很深永。艺术的作用不在陈述而在暗示,古人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含蓄不尽,意味才显得闳深婉约,读者才可自由驰骋想象,举一反三。把所有的话都说尽了,读者的想象就没有发挥的机会,虽然“观止于此”,究竟“不过尔尔”。拿绘画来打比,描写人物,用工笔画法仔细描绘点染,把一切形色都尽量地和盘托出,结果反不如用大笔头画法,寥寥数笔,略现轮廓,更来得生动有趣。画家和画匠的分别就在此。画匠多着笔墨不如画家少着笔墨,这中间妙诀在选择与安排之中能以有限寓无限,抓住精要而排去糟糠。
(选自《谈美·谈文学》 有删改)
7.下列关于“情与辞”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情”无法直接用“辞”来表现,不借助事、理、物是没有办法表现出来的,这意味着“情”
4
最终必须转化为思想。
B.“情”是一种自然状态,只要将其融合到思想之中,就是文学的艺术;“辞”是用来表达思想情感的,它是思想情感的载体。
C.文学作品可以依据作者写出来的话是否完全把心里的感觉说尽,大体分为“情尽乎辞”“情溢乎辞”“辞溢乎情”三种。
D.从常识上讲,情尽乎辞,也就是作者写出来的文字能把心里所有的感觉完全表现出来,应该是文学的理想。 【答案】B
【解析】“只要将其融合到思想之中,就是文学的艺术”不合文意,还缺少“达之于辞”这个必备条件。原文是说“融情于思,达之于辞,才是文学的艺术”。 8.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文学必须具有抒情性并表现某种心灵上的感触,这种感触可以是明显的或微妙的,甚至可以是难以表达的。
B.艺术来源于自然,艺术根据自然,经过文学家的熔铸雕琢,选择安排,而不是无中生有地胡乱创造,结果就是一种超自然的世界。
C.在文学的艺术中,情感须经过意象化和文辞化,才算得到表现,因此一个作家不能仅信赖自己的生糙的情感,让情感“自然流露”。
D.英国诗人华兹华斯有一句名言:“诗起于在沉静中回味过来的情绪。”这句名言表达出来的关于诗的原理可以应用于一切文学作品。 【答案】B
【解析】文学只是艺术的一种,艺术“经过文学家的熔铸雕琢”错。 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学作品中的无论是说理叙事状物,都必须流露一种情致,缺少情致的文字,那就成为枯燥的没有生趣的日常应用文字。
B.许多哲学的,史学的,甚至于科学的著作都带有几分文学性,这是因为人是有情感的动物,而情感又容易为理、事、物所触动。
C.心里感觉到十分,口里只说出七八分,这种“情溢乎辞”的文学作品的意味更加深永,还可让读者自由驰骋想象,举一反三。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