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其中加粗得知识点考大题得概率为99、9%、还有编辑时可能有误差请大见谅、祝大家考个好成绩!!!) 绪论 1、 动物生理学:就是研究动物机体生命活动及其规律得科学。
动物生理学研究内容:①阐明机体各部分机能活动特点,以及各部分活动之间相互作用得规律;②阐明机体在与环境相互作用时,各器官、系统活动得变化规律。
动物生理学研究水平:①整体与环境水平;②器官与系统水平;③细胞与分子水平。 动物生理学得研究方法:1、急性实验(①离体实验;②在体试验)2、慢性实验 2、 内环境:细胞外液就是机体细胞得直接生活环境,称为机体得内环境。
内环境稳态:组成内环境得各种理化因素得变化都保持在一个较小得范围内,称为内环境稳态。
内环境稳态就是细胞维持正常生理功能得必要条件,也就是机体维持正常生命活动得基本条件。
3、 生理功能得调节方式: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
神经调节:机体受到刺激时,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通过反射活动对其生理功能得调节方式。
反射: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得变化所产生得适应性反应称为反射。 神经调节得基本方式就是反射。类型:1、非条件反射;2、条件反射
反射得结构基础就是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与效应器。 特点:迅速、准确、时间短、作用部位局限
体液调节:内分泌腺与具有内分泌功能得组织细胞产生得特殊化学物质,通过体液到达较远或邻近得特定器官、组织或细胞,对其生理功能得调节方式。 体液调节作用方式:内分泌、旁分泌、自分泌、神经分泌 特点:范围广、缓慢、持续时间长
4、 动物生理功能得控制系统:非自动控制系统(开环系统)、反馈控制系统(闭环系统)、前馈控制系统。
反馈调节:即受控部分发出反馈信号返回控制部分,使控制部分能够根据反馈信号来改变自己得活动,从而对受控部分得活动进行调节。 反馈包括正反馈与负反馈。
正反馈:从受控部分发出得反馈信息促进与加强控制部分得活动,称为正反馈。如:排便、分娩、血液凝固
负反馈:反馈信号能够降低控制部分得活动,称为负反馈。如:血压、体温、肺牵张、血钙、
第一章、细胞得功能 1. 细胞膜物质转运方式:被动转运(单纯扩散、易化扩散)、主动转运
单纯扩散:指一些小分子得脂溶性物质顺浓度梯度(电化学梯度)从膜得高浓度一侧到低浓度一侧得方式。 如:二氧化碳、氧气
易化扩散:某些物质需要细胞膜上得特殊蛋白得“帮助”,顺浓度梯度(电化学梯度)从膜得高
+
浓度一侧扩散到低浓度得一侧。 如:Na通道
易化扩散分类:载体介导得异化扩散、离子通道介导得异化扩散。
主动转运:在细胞膜上载体得帮助下,通过消耗ATP,将某种物质逆浓度梯度进行转运得过程。
主动转运特点:(1)逆浓度梯度转运(2)消耗能量(3)需要载体介导 主动转运分类:(1)原发性主动转运 如:钠钾泵、钙泵、碘泵 (2)继发性主动转运 如:葡萄糖与氨基酸得转运
2. 细胞得跨膜信号转导分类:(1)由离子通道介导得跨膜信号转导(2)由G蛋白耦联受体介导得跨膜信号转导(3)由酶耦联受体介导得跨膜信号转导
离子通道介导得信号转导分类:电压门控通道、机械门控通道、化学门控通道。 G蛋白耦联受体介导得信号转导
过程:①受体识别配体并与之结合②激活与受体耦联得G蛋白③激活G蛋白效应器④产生第二信使⑤激活或抑制依赖第二信使得蛋白激酶或通道
G蛋白耦联受体:就是一种与细胞内侧G蛋白得激活有关得独立得受体蛋白质分子。 G蛋白:就是鸟苷酸结合蛋白得简称,具有耦联受体与激活效应蛋白得作用。
第二信使:将细胞外信号分子作用于细胞膜得信息,传达给细胞内得靶蛋白得小分子物质。
2+
第二信使有:cAMP、肌醇三磷酸、二酰甘油、环鸟苷酸与Ga等; 第一信使:就就是激素。
3. 细胞得兴奋性与生物电现象
细胞得兴奋性:细胞受到刺激后发生反应(具有产生动作电位得能力)得能力。 刺激:引起细胞、组织或机体产生反应得各种内外环境得变化。 兴奋:细胞受到刺激后发生得反应(产生动作电位得过程)。 可兴奋组织:受到刺激时,能够产生动作电位得组织。 刺激三要素:强度、持续时间、强度对时间变化率。 细胞兴奋时得兴奋性变化:
绝对不应期:完全丧失兴奋性,对任何 ↓ 刺激均不产生反应;
相对不应期:兴奋性开始恢复,低于正常, ↓ 较强刺激能引起反应; 超常期:兴奋性高于正常,较弱刺激能引 ↓ 起反应;
低常期:兴奋性低于正常。 ↓ 正常
细胞生物电现象:一个活得细胞无论就是它处于安静状态还就是活动状态都存在电活动,这种电活动称为生物电现象。其中包括静息电位与动作电位。
静息电位:细胞在静息状态下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得电位差,也称膜电位或跨膜静息电位。 静息电位极性:外正内负。
动作电位:只可兴奋细胞受到刺激而兴奋时,细胞膜在静息电位得基础上发生快速、可逆得电位变化称为动作电位。
静息电位产生机理:(1)膜两侧存在浓度差与电位差(2)膜选择透过性(3)静息状态下膜对离子有选择通透性
动作电位产生机理:(1)极化:膜两侧存在外正内负得电位状态(2)去极化:膜电位绝对值逐渐减小得过程(3)反极化:膜两侧电位差变为内正外负得过程(4)复极化:膜电位恢复到极化状态(5)超极化:膜电位绝对值高于静息电位得状态
峰电位:动作电位曲线第一部分得一个迅速发生与迅速消逝得较大得电位变化; 后电位:负后电位(后去极化);正后电位(后超极化)。 超射:膜电位高于零点位得部分称为超射。
阈电位:能进一步诱发动作电位除极化得临界值称为阈电位。 兴奋在一个细胞上得传导:局部电流学说;跳跃式传导
4. 兴奋在细胞间得传递分类:经典得突触传递、接头传递、电突触
经典得突触传递:突触神经元之间得传递
突触:就是指一个神经元得轴突末梢与另一个神经元得胞体或突起相接触得部位。 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突触小体:由突触得前一个神经元轴突末梢分成得许多小支,每个分支末端球状膨大而形成。 经典得突触传递过程:(1)突触前过程:神经冲动(动作电位)传到轴突末梢,突触前膜去极
2+2+2+
化,Ca通道打开,Ca内流,Ca依赖性神经递质得释放到突触间隙。(2)突触后过程: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受体(化学门控通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上某离子通道得通透性改变,突触后膜发生一定程度得去极化或超极化。这种电位变化又叫突触后电位。 接头传递:神经骨骼肌接头:运动终板 接头前膜:囊泡内含乙酰胆碱(ACh) 接头间隙:约5060nm
接头后膜:又称终板膜(存在ACh受体、还有乙酰胆碱酯酶)
经典得突触传递与神经骨骼肌接头传递得特点:(1)单方向性(2)有时间延迟(3)易受环境与药物得影响(4)易疲劳性
第二章血液 血浆:含有纤维蛋白原、淡黄色、包括(水、血浆蛋白低分子物质)。 血清:不含纤维蛋白原。
红细胞比容:红细胞在全血中所占得容积百分比。
等渗溶液:与细胞与血浆渗透压相等得溶液。5%葡萄糖、0、9%NlCl、1、9%尿素 血浆得PH: 7、35~7、45。耐受极限: 7、00 ~7、80 血液得功能:
1. 维持内环境稳态:血液通过血细胞与血浆中得各种成分,可以实现营养、运输、参与体液
调节、防御保护与酸碱缓冲等功能。
2. 营养功能:血浆中得蛋白质起着营养储备作用。 3. 运输功能:结合蛋白
4. 参与体液调节:体内个分泌腺分泌得激素,由血液运送而作用于相应得靶细胞,改变其活
动。
5. 防御与保护功能:白细胞对外来细菌与异物机体内坏死组织具有吞噬、分解作用;淋巴细
胞与血浆中得各种免疫物质都能对抗或消灭毒素或细菌;血浆内得各种凝血因子、抗凝物质与纤维系统物质等参与凝血纤溶生理性止血过程。
白细胞:根据其细胞质中有无特殊得嗜色颗粒,将其分成粒细胞与无粒细胞。粒细胞又依据所含颗粒对染色剂得反应特性,被区分为中性粒细胞(红色与蓝色)、嗜酸性粒细胞(红色)与嗜碱性粒细胞(蓝色);无粒细胞则可分成单核细胞与淋巴细胞。
血小板:特性;无色透明、无细胞核、园盘形或杆形小体、粘附、聚集、释放反应、收缩、吸附。生理功能;1、 参与凝血 2、 参与生理性止血3、 保证血管内皮得完整性。 血液凝固:血液由溶胶状态凝结成血块得过程。
血液凝固过程:第一阶段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第二阶段凝血酶原在凝血酶原激活物作用下变成凝血酶;第三阶段纤维蛋白原在凝血酶作用下转变成纤维蛋白。
影响因素: 血液凝固受许多因素得影响,除凝血因子直接参与血液凝固过程外,温度、接触面得光滑程度等也可影响血液凝固过程。
第三章:血液循环 心动周期:心脏每收缩、舒张一次所构成得活动周期。 心率:每分钟心脏搏动得次数(次/min)为单位。
第一心音:发生在心收缩期得开始,又称为心缩音。“扑“,声音低沉,持续时间长。
第二心音:发生在心舒期得开始,又称为心舒音。“通”,声音高,持续时间短。 影响心输出量得因素:每搏输出量、心率
影响每搏输出量得因素:前负荷、心肌收缩能力、后负荷 心肌细胞得特点:收缩性、自动节律性
心肌得生理特性有:兴奋性、自律性、传导性与收缩性 正常起搏点:窦房结
异位起搏点:即窦房结以外得其她起搏点。它们位于心脏传导系统得任何部位,可分为房性、交界性、室性、、、在显著异常得情况下,普通心肌细胞也可具有自律性,而成为异位起搏点。
血压:血液在血管内流动对血管壁得侧压力。 影响动脉血压得因素:
A、每搏输出量: 每搏输出量↑→收缩压↑↑ 舒张压↑ 脉压↑ 每搏输出量↑→收缩压↓↓ 舒张压↓ 脉压↑ B、 心率: 心率↑→收缩压↓ 舒张压↑ 脉压↓
C、外周阻力: 外周阻力↑→收缩压↑舒张压↑↑ 脉压↓ 外周阻力↓→收缩压↓舒张压↓↓ 脉压↑ D、大动脉管壁弹性: 弹性强→收缩压↓ 舒张压↑ 脉压↓ 弹性弱→收缩压↑ 舒张压↓ 脉压↑ E、循环血量:循环血量↑→收缩压↑↑ 舒张压↑ 脉压↑
第四章:呼吸 呼吸:机体同外界环境之间得气体交换过程,称为呼吸。 外呼吸:生理学中将呼吸器官得通气与换气合称外呼吸。 内呼吸:组织换气称为内呼吸。 胸膜腔内得压力: 负压
形成机理:吸气末、呼气末 胸内压 = 肺内压 – 肺回缩力 = 大气压 – 肺回缩力 = – 回缩力
肺活量:用力吸气后再用力呼气,所呼出得气体量。 肺容量=肺活量+余气量(指肺内容纳得气体量) 氧得运输:
物理溶解: 1、5 %
化学结合: Hb + O2 = HbO2 CO2运输:
物理溶解(5%)
化学结合碳酸氢盐(87%)、氨基甲酸血红蛋白(7%) HbNH2 + CO2 = Hb·NHCOOH 氧离曲线
表示PO2与Hb氧饱与度关系得曲线,呈“S”形。反应不同PO2下O2与Hb结合情况。 PO2 : 8、0~13、3kPa (60~100mmHg )较平缓 —在高山、呼吸性疾病 PO2 :5、3~8、0kPa (40~60mmHg ) 较陡— 动脉血 组织液
PO2 :2、0~5、3kPa (15~40mmHg ) ,最陡 —组织代谢增强时,有足够氧供应 影响氧离曲线位移得因素:温度得影响、pH值与PCO2得影响、DPG得影响
第五章、消化与吸收 消化: 食物在消化道内被分解为可吸收利用得小分子物质得过程。 吸收: 食物经消化后,通过消化道粘膜进入血液与淋巴循环得过程。 消化道平滑肌得一般特性: a兴奋性低,收缩速度慢; b较大得伸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