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复习整理材料
一、 名词解释
1.微生物:是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的总称。它们都是一些个体微小、结构简单的低等生物,包括属于原核类的细菌(真细菌和古生菌)、放线菌、蓝细菌、支原体、立克次氏体和衣原体;属于真核类的真菌(酵母菌、霉菌、蕈菌)、原生动物、显微藻类;以及属于非细胞类的病毒、亚病毒(类病毒、拟病毒、朊病毒)。
2.微生物学:是一门在细胞、分子或群体水平上研究微生物的形态构造、生理代谢、遗传变异、生态分布和分类进化等生命活动基本规律,并将其应用于工业发酵、医药卫生、生物工程和环境保护等实践领域的科学,其根本任务是发掘、利用、改善和保护有益微生物,控制、消灭或改造有害微生物,为人类社会的进步服务。
3.细菌:是一类细胞细短、结构简单、胞壁坚韧、多以二分裂方式繁殖和水生性较强的原核生物。
4.细胞壁:是位于细胞最外的一层厚实、坚韧的外被,主要成分为肽聚糖,具有固定细胞外形和保护细胞不受损伤等多种生理功能。
5.原生质体:指在人为条件下,用溶菌酶除尽原有细胞壁或用青霉素抑制新生细胞壁的合成后,所得到的仅有一层细胞膜包裹的圆球状渗透敏感细胞。
7.细胞质:是指被细胞膜包围的除核区以外的一切半透明、胶体状、颗粒状物质的总称。 8.核区:又称核质体、原核、拟核或核基因组,指原核生物所特有的无核膜包裹、无固定形态的原始细胞核。
9.糖被:包被于某些细菌细胞壁外的一层厚度不定的透明胶体物质。
10.荚膜:是糖被的一种,包裹在细菌细胞壁外,有固定层次的胶黏物,一般成分为多糖、少数为多肽或多糖与肽的复合物。
11.鞭毛:生长在某些细菌表面的长丝状、波曲的蛋白质附属物。具有运动功能。
12.芽孢:某些细菌在其生长发育后期,在细胞内形成一个圆形或椭圆形、厚壁、含水量低、抗逆性强的休眠构造,无繁殖功能。
13.孢囊:是一些固氮菌在外界缺乏营养的条件下,由整个营养细胞外壁加厚、细胞失水而形成的一种抗干旱但不抗热的圆形休眠体。不具繁殖功能。
14.伴孢晶体:少数芽孢杆菌,在形成芽孢的同时,会在芽孢旁形成一颗菱形、方形或不规则形的碱溶性蛋白质晶体。
15.二分裂:一个细胞在其对称中心形成一隔膜,进而分裂成两个形态、大小和构造完全相同的子细胞。
16.菌落:在适宜的培养条件下,微生物在固体培养基上(内|)以母细胞为中心的一堆肉眼可见的,具有一定形态、构造等特征的子细胞集团。
17.放线菌:是一类主要呈菌丝状生长和以孢子繁殖的陆生性较强的原核生物。属革兰氏阳性菌,广泛分布在含水量较低、有机物较丰富和呈微碱性的土壤中。
18.蓝细菌:旧名蓝藻或蓝绿藻,是一类进化历史悠久、革兰氏染色阴性、无鞭毛、含叶绿素a、能进行产氧性光合作用的大型原核生物。
19.支原体:是一类无细胞壁、介于独立生活和细胞内寄生生活间的最小型原核生物。 20.立克次氏体:是一类专性寄生于真核细胞内的Gˉ原核生物。与支原体的区别是有细胞壁和不能独立生活;与衣原体的区别在于其细胞较大、无滤过性和存在产能代谢系统。 21.衣原体:是一类在真核细胞内营专性能量寄生的小型Gˉ原核生物。
22.真核生物:是一大类细胞核具有核膜,能进行有丝分裂,细胞质中存在线粒体或同时存在叶绿体等多种细胞器的生物。真核微生物:真菌、显微藻类和原生动物等是属于真核生物类的微生物。
23.酵母菌:泛指能发酵糖类的各种单细胞真菌。
24.霉菌:是丝状真菌的一个俗称,指会引起物品霉变的真菌,通常指那些菌丝体较发达又不产生大型肉质子实体结构的真菌。
25.菌丝体:当霉菌孢子落在适宜的基质上后,就发芽生长并产生菌丝。由许多菌丝相互交织而成的一个菌丝集团称菌丝体。
26.蕈菌:又称伞菌,指那些能形成大型肉质子实体的真菌,包括大多数担子菌类和极少数的子囊菌类。
27.病毒:是超显微的,无细胞结构,专性活细胞内寄生,在活细胞外具有一般化学大分子特征,一旦进入宿主细胞又具有生命特征。真病毒:至少含有核酸和蛋白质两种组分的病毒。 28.一步生长曲线:定量描述烈性噬菌体生长规律的实验曲线。
29.温和噬菌体:侵入相应宿主细胞后,并不增殖,裂解,而与宿主DNA复制而复制,此时细胞中找不到形态上可见的噬菌体。
30.烈性噬菌体:凡在短时间内能连续完成吸附、侵入、增殖、成熟、裂解这五个阶段而实现其繁殖的噬菌体。
31.噬菌斑:当一个噬菌体感染一个敏感细胞后,隔不久即释放出一群子代噬菌体,在固体培养基中,它们通过琼脂层的扩散又侵染周围的宿主细胞,并引起它们的裂解,如此经过多次重复,就出现了一个由无数噬菌体粒子构成的群体——噬菌斑,它是透亮不长菌的小圆斑,每一个噬菌斑是由一个噬菌体粒子形成的。
32.溶源性细胞:细胞中含有以原噬菌体状存在的温和噬菌体基因组的细菌细胞。
33.亚病毒:凡在核酸和蛋白质两种成分中,只含其中之一的分子病原体称为亚病毒。 34.类病毒:是一类只含RNA一种成分、专性寄生在活细胞内的分子病原体。
35.拟病毒:又称类类病毒、壳内类病毒或病毒卫星,指一类包裹在真病毒粒中的有缺陷的类病毒。拟病毒极其微小,一般仅由裸露的RNA或DNA所组成。
36.朊病毒:又称“普利昂”或蛋白侵染子,是一类不含核酸的传染性蛋白质分子。朊病毒是一类小型蛋白质颗粒。
37.生长因子:是一类调节微生物正常代谢所必需,但不能用简单的碳、氮源自行合成的有机物。
38.营养类型:指根据微生物生长所需要的主要营养要素即能源和碳源的不同,而划分的微生物类型。
39.光能无机营养型:是一类能以CO?作为唯一或主要碳源,以无机物如H2、H2S、S等作为供氢体或电子供体,并利用光能进行生长的微生物。如藻类、蓝细菌和光合细菌。
40.光能有机营养型:这类微生物不能以CO?为唯一或主要碳源,需以简单的有机物酸、醇等作为供氢体,利用光能将CO?还原成细胞物质。代表属如红螺菌属利用异丙醇作供氢体。 41.化能无机营养型:是一类能够从无机物氧化过程中获得能量,并以CO?作为唯一碳源或主要碳源进行生长的微生物。包括硫化细菌、硝化细菌、氢细菌。
42.化能有机营养型:以有机物为能源和碳源的微生物,包括大多数的细菌、全部真菌和原生动物。生长所需要的能量均来自有机物氧化过程中放出的化学能,生长所需要的碳源主要是一些有机化合物。
43.培养基:指由人工配制的、适合微生物生长繁殖或产生代谢产物用的混合营养料。 44.选择培养基:一类根据某微生物的特殊营养要求或其对某化学、物理因素的抗性而设计的培养基,具有使混合菌样中的劣势菌变成优势菌的功能,广泛用于菌种筛选等领域。 45.鉴别性培养基:一类在成分中加有能与目的菌的无色代谢产物发生显色反应的指示剂,从而达到只须用肉眼辨别颜色就能方便的从近似菌落中找出目的菌菌落的培养基。
47.呼吸作用:微生物在降解底物的过程中,将释放出的电子交给NAD﹢(P)+、FAD或FMN等电子载体,再经电子传递系统传给外源电子受体,从而生成水或其他还原型产物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
48.呼吸:又称好氧呼吸,是一种最普通又最重要的生物氧化或产能方式,其特点是底物按常规方式脱氢后,脱下的氢(常以还原力[H]形式存在)经完整的呼吸链(又称电子传递链)传递,最终被外源分子氧接受,产生了水并释放出ATP形式的能量。
49.无氧呼吸:又称厌氧呼吸,指一类呼吸链末端的氢受体为外源无机氧化物(少数为有机氧化物)的生物氧化。
50.发酵:指在无氧等外源氢受体的条件下,底物脱氢后所产生的还原力[H]未经呼吸链传递而直接交某一内源性中间代谢物接受,以实现底物水平磷酸化产能的一类生物氧化反应。 51.生物固氮:指大气中的分子氮通过微生物固氮酶的催化而还原成氨的过程,生物界中只有原核生物才具有固氮能力。
52.同步生长:这种通过同步培养的手段而使细胞群体中各个体处于分裂步调一致的生长状态。
53.最适生长温度:某菌分裂代时最短或生长速率最高时的培养温度。对同一种微生物来说,最适生长温度并非一切生理过程的最适温度。
54灭菌:采用强烈的理化因素使任何物体内外部的一切微生物永远丧失其生长繁殖能力的措施
55.消毒:是一种采用较温和的理化因素,仅杀死物体表面或内部一部分对人体或动、植物有害的病原菌,而对被消毒的对象基本无害的措施。
56.防腐:利用某种理化因素完全抑制霉腐微生物的生长繁殖。
57.化疗:即化学治疗,指利用具有高度选择毒力即对病原菌具有高度毒力而对其宿主基本无毒的化学物质来抑制宿主体内病原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借以达到治疗该宿主传染病的一种措施。
58.巴氏消毒法:用较低的温度处理牛乳或其他液态食品,杀死其中可能存在的无芽孢病原菌而又不损害营养与风味的消毒方法。巴氏消毒法是一种低温湿热消毒法。
59.抗生素:是一类由微生物或其他生物生命活动过程中合成的次生代谢产物或其人工衍生物,它们在很低浓度时就能抑制或干扰它种生物的生命活动,因而可用作优良的化学治疗剂。 60.抗代谢药物:又称代谢拮抗物、代谢类似物,指在结构上与生物体所必需的代谢物相似,可以与正常代谢途径中特定的酶发生竞争性反应,从而阻碍酶的功能、干扰代谢的正常进行的物质。
61.选择毒力:抗生素对人体及动、植物组织的毒力,一般远小于它对致病毒的毒力,这称为抗生素的选择毒力。
62.生长限制因子:凡是处于较低浓度范围内,可影响生长速率和菌体产量的营养物。 63.质粒:凡游离于原核生物核基因组以外,具有独立复制能力的小型共价闭合环状的dsDNA分子,即cccDNA。
64.自发突变:指生物体在无人工干预下自然发生的低频率突变。
65.诱变育种:指利用物理、化学等诱变剂处理均匀而分散的微生物细胞群,在促进其突变率显著提高的基础上,采用简便、快速和高效的筛选方法,从中挑选出少数符合目的的突变株,以供科学实验或生产实践使用。
66.基本培养基:仅能满足某微生物的野生型菌株生长所需要的最低成分的组合培养基。 67.完全培养基:凡可满足一切营养缺陷型菌株营养需要的天然或半组合培养基。
68.补充培养基:凡只能满足相应的营养缺陷型突变株生长需要的组合或半组合培养基。 69.野生型:指从自然界分离到的任何微生物在其发生人为营养缺陷突变前的原始菌株。 70.营养缺陷型:野生型菌株经诱变剂处理后,由于发生了丧失某酶合成能力的突变,因而只能在加有该酶合成产物的培养基中才能生长。
71.原养型:指营养缺陷型突变株经回复突变或重组后产生的菌株,其营养要求在表型上与野生型相同。
72.转化:受体菌直接吸收供体菌的DNA片段而获得后者部分遗传性状的现象。
73.转染:指用提纯的病毒核酸(DNA或RNA)去感染其宿主细胞或其原生质体,可增殖出一群正常病毒后代的现象。
74.转导:通过缺陷噬菌体的媒介,把供体细胞的小片段DNA携带到受体细胞中,通过交换与整合,使后者获得前者部分遗传性状的现象。
75.普通转导:通过极少数完全缺陷噬菌体对供体菌基因组上任何小片段DNA进行“误包”,而将其遗传性状传递给受体菌的现象。
76.局限传导:指通过部分缺陷的温和噬菌体把供体菌的少数特定基因携带到受体菌中,并与后者的基因组整合、重组,形成转导子的现象。
77.接合:供体菌通过性菌毛与受体菌直接接触,把F质粒或其携带的不同长度的核基因组片段传递给后者,使后者获得若干新遗传性状的现象。通过接合而获得新遗传性状的受体细胞,称为接合子。
78.有性杂交:指不同遗传型的两性细胞间发生的接合和随之进行的染色体重组,进而产生新遗传型后代的一种育种技术。
79.准性生殖:是一种类似于有性生殖,但比它更为原始的两性生殖方式,这是一种在同种而不同菌株的体细胞间发生的融合,它可不借减数分裂而导致低频率基因重组并产生重组子。
80.基因工程:又称遗传工程,指人们利用分子生物学的理论和技术,自觉设计、操纵、改造和重建细胞的遗传核心——基因组,从而使生物体的遗传性状发生定向变异,以最大限度的满足人类活动的需要。
81.衰退:指由于自发突变的结果,而使某物种原有一系列生物学性状发生量变或质变的现象。
82.复壮:在菌种已发生衰退的情况下,通过纯种分离和测定典型性状、生产性能等指标,从已衰退的群体中筛选出少数尚未退化的个体,以达到恢复原菌株固有性状的相应措施。 83.微生物生态学:是生态学的一个分支,它的研究对象是微生物群体与其周围生物和非生物坏境条件间的相互作用的规律。
84.嗜极菌或极端微生物:凡依赖于高温、低温、高酸、高碱、高盐、高毒、高渗、高压、干旱或高辐射强度等极端环境才能正常生长繁殖的微生物。
85.根系微生物:又称根圈微生物,生活在根系邻近土壤,依赖根系的分泌物、外渗物和脱落细胞而生长,一般对植物发挥有益作用的正常菌群。
86.附生微生物:生活在植物地上部分表面,主要借植物外渗物质或分泌物质为营养的微生物。
87.互生:两种可单独生活的生物,当它们在一起时,通过各自的代谢活动面有利于双方,或偏利于一方的生活方式。
88.共生:指两种生物共居在一起,相互分工合作,相依为命,甚至达到难分难解、合二为一的极其紧密的一种相互关系。
89.寄生:指一种小型生物生活在另一种较大型生物的体内(包括细胞内)或体表,从中夺取营养并进行生长繁殖,同时使后者蒙受损害甚至被杀死的一种相互关系。前者称为寄生物,后者为宿主或寄主。
90.拮抗:指由某种生物所产生的特定代谢产物可抑制他种生物的生长发育甚至杀死它们的一种相互关系。
91.捕食:又称猎食,指一种大型的生物直接捕捉、吞食另一种小型生物以满足其营养需要的相互关系。
92.产甲烷菌:是一类必须生活在严格厌氧生境下并伴有甲烷产生的古生菌,其形态和生理、生化特性呈现明显的多样性。
93.种:是一个基本分类单元,它是一大群表型特征高度相似,亲缘关系极其接近、与同属内的其他物种有着明显差异的一大群菌株的总称。
94.新种:是指权威性的分类、鉴定手册中从未记载过的一种新分离并鉴定过的微生物。 95.亚种:是进一步细分时所用的单元,一般指除某一明显而稳定的特征外,其余鉴定特征都与模式种相同的种。
96.菌株:又称品系,它表示任何由一个独立分离的单细胞(或单个病毒粒)繁殖而成的纯遗传型群体及其一切后代。 二、简答题
1.简述微生物学发展史上5个时期的特点和代表人物。 (1)史前期——朦胧阶段(约8000年前1676)
特点:人们虽然没有看到微生物,但已经不自觉的利用有益微生物、防止有害微生物。代表人物:中国古代劳动人民。(2)初创期——形态学时期(1676-1861)
特点:这一时期微生物学的研究工作主要是对一些微生物进行形态描述。代表人物:列文虎克,微生物学的先驱者。(3)奠基期——生理学时期(1861-1897)
特点:这一时期的主要工作是查找各种病原微生物,把微生物学的研究从形态描述推进到生理学研究的新水平,建立了系列微生物学的分支学科。代表人物:巴斯德(微生物学之父)和科赫(细菌学的奠基人)。(4)发展期——生化水平研究阶段
特点:微生物学的研究进入分子水平,微生物学家的研究工作从上一时期的查找病原微生物转移到寻找各种有益微生物的代谢产物。代表人物:E.Büchner生物化学奠基人。(5)成熟期——分子生物学水平研究阶段
特点:微生物学从一门运用学科发展为前沿基础学科,其研究工作进入分子水平,而微生物因其不同于高等动植物的生物学特性而成为分子生物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在应用研究方面,向着更自觉、更有效和可认为控制的方向发展,与遗传工程、细胞工程和酶工程紧密结合,成为新兴生物工程的主角。代表人物:J.Watson和F.Crick:分子生物学奠基人。 2.巴斯德的贡献
(1)否定自然发生学说(曲颈瓶实验),建立胚种学说。(2)发酵是由微生物引起的。(3)推动免疫学的产生。(4)研究“酒病”、蚕病、鸡霍乱、牛羊炭疽病、人类狂犬病。(5)发明巴氏消毒法。(6)制作炭疽病和狂犬病的疫苗。
1
3.科赫的贡献
(1)建立平板分离法、细菌染色,悬滴培养和显微摄影等技术。(2)分离了炭疽芽孢杆菌、结核分枝杆菌和霍乱弧菌等重要病原菌。(3)提出并证实病原菌必须遵循的科赫法则。 4.微生物共有哪五大共性?其中最基本的是哪一个?为什么?
五大共性:体积小,面积大;吸收多,转化快;生长旺,繁殖快;适应强,易变异;分布广,种类多。最基本的是体积小,面积大。原因:由于微生物是一个如此突出的小体积大面积系统,从而赋予它们其有不同于一切大生物的五大共性,因为一个小体积大面积系统,必然有一个巨大的营养物质吸收面、代谢废物的排泄面和环境信息的交换面,并由此而产生其余4个共性。
5.微生物对人类的贡献
(1)生产食品和食品添加剂。例如:面包、酱油、醋、味精、奶酪、酒和泡菜。(2)生产医药产品。各种抗生素、维生素、生长激素和疫苗等。(3)生产轻工、化工、农用产品。氨基酸、有机酸、酶制剂、农药和有机溶剂。(4)修复环境。肥沃土壤。如:固氮菌,净化污水。(5)物质循环、再生资源。新材料:生物塑料、纳米材料、微电子材料、磁性材料、液晶材料、耐高压材料、生物计算机。(6)生物能源:酒精、沼气、氢气、微生物电池、藻类生产燃料。(7)理论研究的对象:理想材料、遗传工程的研究、高等动植物的研究。(8)生物工程的主角:基因工程为代表的现代生物技术。 6.细菌的细胞结构有哪些?各有什么功能?
基本构造:细胞壁、细胞膜、核区、核糖体、细胞质及其内含物。特殊构造:鞭毛、芽孢、荚膜。细胞壁的功能:(1)固定细胞外形和提高机械强度(2)为细胞的生长、分裂和鞭毛运动所必需(3)渗透屏障,阻拦酶蛋白和某些抗生素等大分子物质(分子量大于800)进入细胞,保护细胞免受溶菌酶、消化酶和青霉素等有害物质的损伤(4)细菌特定的抗原性、致病性以及对抗生素和噬菌体的敏感性的物质基础。细胞膜的功能:(1)选择性的控制细胞内、外的营养物质和代谢产物的运送。(2)是维持细胞内正常渗透压的屏障。(3)合成细胞壁和糖被的各种组分(肽聚糖、磷壁酸、LPS、荚膜多糖等)的重要基地(4)膜上含有氧化磷酸化或光合磷酸化等能量代谢的酶系,是细胞的产能场所(5)是鞭毛基体的着生部位和鞭毛旋转的供能部位。细胞质主要成分:核糖体(是细胞合成蛋白质的机构)、贮藏物、多种藻类和中间代谢物、质粒、各种营养物和大分子的单体等。核区“细菌等原核生物负载遗传信息的主要物质基础。鞭毛,具有运动功能。芽孢:含水量极低、抗逆性极强的休眠体,整个生物界中抗逆性最强的生命体,是否能消灭芽孢是衡量各种消毒灭菌手段的最重要的指标。芽孢是细菌的休眠体,在适宜的条件下可以重新转变成营养态细胞;产芽孢细菌的保藏多用其芽孢。产芽孢的细菌多为杆菌,也有一些球菌。芽孢的有无、形态、大小和着生位臵是细菌分类和鉴定中的重要指标。荚膜具有保护作用,保护不受宿主白细胞的吞噬。 7.比较G+和G-细菌细胞壁的异同。
G+细菌细胞壁的特点是厚度大和化学组分简单,一般含有肽聚糖和磷壁酸。G-细菌细胞壁的特点是厚度较G+细菌薄,层次较多,成分较复杂,肽聚糖层很薄,机械强度较G+细菌弱。相同点:他们都含有肽聚糖。不同点:G+细菌细胞壁肽聚糖含量很高,磷壁酸含量较高,类脂质一般没有,无蛋白质;G-细菌细胞壁肽聚糖含量很低,无磷壁酸,类脂质和蛋白质含量都较高。
8.简述革兰氏染色法的机制并说明此法的重要性。 革兰氏染色法的机制:(1)结晶紫液初染和碘液媒染:在细菌的细胞膜内可形成不溶于水的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2)乙醇脱色:G+细胞壁较厚、肽聚糖网层次多和交联致密且不含类脂,把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牢牢留在壁内,使其保持紫色,G-细胞壁薄、外膜层类脂含量高、肽聚糖层薄和交联度差,结晶紫与碘复合物的溶出,细胞退成无色。(3)复染:G-细菌呈现红色,而G+细菌则仍保留最初的紫色。重要性:革兰氏染色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通过这一染色,几乎可把所有的细菌分成革兰氏阳性菌与革兰氏阴性菌两个大类,因此它是分类鉴定菌种时的重要指标。又由于这两大类细菌在细胞结构、成分、形态、生理、生化、遗传、免疫、生态和药物敏感性等方面都呈现出明显的差异,因此任何细菌只要通过简单的革兰氏染色,就可提供不少其他重要的生物学特性方面的信息。 9.简述链霉菌形态构造特点
(1)基内菌丝:又称营养菌丝,是紧贴固体培养基表面并向培养基里面生长的菌丝。色浅、较细,其主要功能是吸收营养物和排泄代谢产物,一般没有隔膜,有的产生色素。(2)气生菌丝:营养菌丝发育到一定阶段,伸向空中形成气生菌丝,色较深、直径较粗,直形或弯曲状而分枝有的产生色素。 10.简述真菌的特点
(1)不能进行光合作用(2)以产生大量孢子进行繁殖(3)一般具有发达的菌丝体(4)细胞壁多数含几丁质(5)营养方式为异养吸收型(6)陆生性较强 11.简述酵母菌的特点
(1)生活史上,个体主要以单细胞状态存在。(2)多数为出芽繁殖,也有的裂殖(3)能发酵糖类产能(4)细胞壁常含甘露聚糖(5)喜在含糖量较高、酸度较大的水生环境中生长。 12.图示酵母菌细胞构造,并指出其细胞壁的结构特点。 细胞结构:书48.细胞壁的结构特点:(1)化学组成:三明治状的“酵母纤维素”:分三层,外层为甘露糖,内层为葡聚糖,其间夹有一层蛋白质分子。芽痕周围有少许几丁质。(2)原生质体的制备:用蜗牛消化酶水解细胞壁。
13.简述酵母菌的繁殖方式,图示酿酒酵母的生活史,并说明各阶段的特点。 繁殖方式:(1)无性繁殖:芽殖、裂殖、产生掷孢子等无性孢子。(2)有性繁殖:产生子囊及子囊孢子。生活史:书51.各阶段的特点:(1)子囊孢子发芽产生单倍体营养细胞(2)单倍体营养细胞出芽繁殖(3)异性营养细胞接合,质配核配,形成二倍体细胞(4)二倍体营养细胞不进行核分裂,出芽繁殖(5)二倍体细胞变成子囊,减数分裂,形成4子囊孢子(6)子囊破壁后释放出单倍体子囊孢子。 14.霉菌的有性和无性孢子主要有哪些?
无性孢子:厚垣孢子、节孢子、分生孢子、孢囊孢子、游动孢子、芽孢子、掷孢子。有性孢子:卵孢子、接合孢子、子囊孢子、担孢子。
15.细菌、放线菌、酵母菌、霉菌四大类微生物的菌落及繁殖方式有何不同?为什么? 菌落特点:细菌:呈现湿润、较光滑、较透明、较粘稠、易挑取、质地均匀以及菌落正反面或边缘与中央部位的颜色一致等。放线菌:干燥、不透明、表面呈致密的丝绒状,上有一薄层彩色的“干粉”;菌落和培养基的连接紧密,难以挑取;菌落的正反面颜色常不一致,以及在菌落边缘的琼脂平面有变形的现象。酵母菌:菌落颜色比较单调,多以乳白色或矿烛色为主,只有少数为红色,个别为黑色;凡不产假菌丝的酵母菌,其菌落更为隆起,边缘极为圆整;会产生大量假菌丝的酵母菌,则其菌落较扁平,表面和边缘较粗糙。霉菌:菌落形态较大,质地疏松,外观干燥,不透明,呈现或松或紧的蛛网状、绒毛状、棉絮状或毡状;菌落与培养基间的连接紧密,不易挑取,菌落正面与反面的颜色、构造,以及边缘与中心的颜色、构造常不一致。繁殖方式:细菌主要为裂殖,少数种类进行芽殖。放线菌多数借各种孢子进行繁殖,少数是以基内菌丝分裂形成孢子状细胞进行繁殖的。酵母菌多数以芽殖繁殖,少数以裂殖、产生无性孢子、有性繁殖的方式繁殖。原因:因为细菌、放线菌、酵母菌和霉菌的形态和生理类型不尽相同,所以在其菌落形态、构造等特征上也有各自的特点。
16.比较细菌、放线菌、酵母菌和霉菌细胞壁成分的异同,并讨论它们原生质体制备方法。 细胞壁成分的异同:细菌分为G+和G-,G+肽聚糖含量高,G-含量低。放线菌为G-,其细胞壁具有G-所具有的特点。酵母菌和霉菌为真菌,酵母菌的细胞壁外层为甘露聚糖,内层为葡聚糖;而霉菌的细胞壁成分为几丁质、蛋白质、葡聚糖。原生质体制备方法:G+菌原生质体获得:青霉素、溶菌酶;G-菌原生质体获得:EDTA螯合剂处理,溶菌酶;放线菌:青霉素、溶菌酶;霉菌:纤维素酶;酵母菌:蜗牛消化酶。
17.霉菌的营养菌丝和气生菌丝各有何特点?它们分别可分化出哪些特化结构?
(1)营养菌丝体:伸入培养基吸收营养(2)气生菌丝体:向空中生成,形成繁殖器官。营养菌丝的特化结构:假根、吸器、附着枝、附着胞、菌核、菌索、匍匐菌丝、菌环和菌网。气生菌丝的特化结构:子实体。 18.朊病毒与真病毒的主要区别
(1)呈淀粉样颗粒状(2)无免疫原性(3)无核酸成分(4)由宿主细胞内的基因编码(5)抗逆性强,能耐杀菌剂(甲醛)和高温(经120-130度处理4h后仍具感染性) 19.什么叫烈性噬菌体?简述其裂解性生活史。 生活史:(1)吸附:噬菌体尾丝散开,固有于特异性受点上。(2)侵入:尾鞘收缩,尾管推出并插入到细胞壁和膜中,头部的核酸注入到宿主细胞中,而蛋白质衣壳留在细胞壁外。(3)增殖:增殖过程包括核酸的复制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注入细胞的核酸操纵宿主细胞代谢机构,以寄主个体及细胞降解物和培养基介质为原料,大量复制噬菌体核酸,并合成蛋白质外
壳。(4)成熟(装配):寄主细胞合成噬菌体壳体(T4噬菌体包括头部、尾部),并组装成完整的噬菌体粒子。(5)裂解(释放):子代噬菌体成熟后,脂肪酶和溶菌酶促进宿主细胞裂解,从而释放出大量子代噬菌体。 20.病毒的特点
(1)形体极其微小(2)没有细胞构造,主要成分仅为核酸和蛋白质(3)每一种病毒只含一种核酸(4)既无产能酶系,也无蛋白质和核酸合成酶系(5)以核酸和蛋白质等装配实现其大量繁殖(6)在离体条件下,能以无生命的生物大分子状态存在,并可长期保持其侵染活力(7)抗生素不敏感,但对干扰素敏感(8)有些病毒的核酸还能整合到宿主的基因组中,并诱发潜伏性感染。 21.溶源性细胞的特点
(1)具有遗传的、产生前噬菌的能力(2)裂解(自然诱发)(3)免疫性(4)复愈(5)获得新的特性——溶源性转变(6)局限性转导。 22.病毒与人类
(1)噬菌体在发酵工业中带来极大的伤害。噬菌体由于其独特的生物学特性,在人类的生产实践和理论研究中都很有价值。A.用于鉴定未知细菌。噬菌体对宿主具有高度专一性,可用于细菌菌种的分类鉴定,可用于临床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B.用于临床治疗。噬菌体制剂。C.植物病原菌检验。D.生物防治。噬菌体:植物病原菌,昆虫病毒:害虫。E.测定辐射剂量。某些噬菌体(T2)对辐射反映敏感而精确,可通过测定辐射的生物效应而计算出辐射剂量。F.理论研究中的理想材料。遗传学研究中很多基本理论问题的研究都是用噬菌体做工具或材料;基因工程中作载体。(2)昆虫病毒用于生物防治:病毒治虫。 23.指出四大类微生物的最适生长PH范围及常用的培养基名称。 细菌(PH7.4-7.6):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真菌(自然PH):马铃薯培养基;霉菌(PH7.0-7.2):察氏培养基;放线菌(PH7.4-7.6)高氏一号培养基。 24.指出微生物的六大营养要素及其生理功能。
(1)碳源:A.为一切微生物细胞提供有机物的碳架B.为异养微生物提供提供能源和H、O来源。(2)氮源:A.为一切微生物细胞中的含氮有机物提供氮元素.B.可作为异养微生物的能源。C.少数化能自养微生物可利用氨等无机氮源作能源。(3)能源(4)生长因子:A.可作为酶的辅酶或辅基(如有的维生素)B.提供微生物不能合成的成分(如氨基酸、嘌呤、嘧啶)(5)无机盐(6)水:A.以水中的氢还原二氧化碳合成糖(蓝细菌等)B.水是地球上整个生命系统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是一种最优良的溶剂和运输介质。C.可维持各种生物大分子结构的稳定性和细胞正常形态。D.参与某些重要的生物化学反应。E.为生物生存提供优良环境F.控制多亚基结构的装配与解离。 25.影响营养物质进入细胞的方式
(1)营养物质本身的性质(2)微生物所处的环境(3)微生物细胞的透过屏障。 26.比较细胞膜运输营养物质的四种方式及其特点
(1)单纯扩散:又称被动运送,指疏水性双分子层细胞膜(包括孔蛋白在内)在无载体蛋白参与下,单纯依靠物理扩散方式让许多小分子、非电离分子尤其是亲水性分子被动通过的一种物质运送方式。特点:A.扩散是非特异性的,不需载体蛋白协助B.扩散过程中,物质不与膜上各类分子发生反应,自身分子结构也不发生变化。C.不消耗能量,物质扩散的动力来自参与扩散的物质在膜内外的浓度差(2)促进扩散:指溶质在运送过程中,必须借助存在于细胞膜上的底物特异载体蛋白的协助,但不消耗能量的一类扩散性运送方式。特点:A.物质运送必须借助存在于细胞膜上的底物特异载体蛋白的协助B.载体蛋白对被运送的物质具有高度专一性C.不消耗能量,物质扩散的动力来自参与扩散的物质在膜内外的浓度差(3)主动运送:指一类须提供能量(包括ATP、质子动势或“离子泵”等)并通过细胞膜上特异性载体蛋白构象的变化,而使膜外环境中低浓度的溶质运入膜内的一种运送方式。属于逆浓度梯度运送营养物的方式。(4)基团移位:指一类既需特异性载体蛋白的参与,又需耗能的一种物质运送方式。特点:物质运送必须借助存在于细胞膜上的底物特异载体蛋白的协助;溶质在运送前后发生分子结构的变化;需消耗能量。
27.什么是鉴别培养基?以EMB培养基为例,分析其鉴别作用的原理。
EMB作用原理:其中的伊红和美蓝两种苯胺染料可抑制革兰氏阳性细菌和一些难培养的革兰氏阴性细菌。在低酸度时,这两种染料结合形成沉淀,起着产酸指示剂的作用。因此试样中的多种肠道细菌会在EMB培养基上产生相互易区分的特征菌落,因而易于辨认。尤其是大肠杆菌,因其强烈分解乳糖而产生大量的混合酸,菌体带H+,故可染上酸性染料伊红,又因伊红与美蓝结合,所以菌落染上深紫色,从菌落表面的反射光中还可看到绿色金属闪光。 28.什么是单功能营养物、双功能营养物、多功能营养物?
单功能营养物:一种营养物有一种营养要素功能;双功能营养物:一种营养物有两种营养要素功能;多功能营养物:一种营养物常有两种以上营养要素功能 29.试述培养基的种类
按对培养基成分的了解来分:(1)天然培养基(2)组合培养基(3)半组合培养基。按培养基外观的物理状态来分:(1)固体培养基(2)半固体培养基(3)液体培养基(4)脱水培养基。按培养基的功能来分:(1)种子培养基(2)发酵培养基(3)基础培养基(4)选择性培养基
30.什么是典型生长曲线?它可分几期?划分的依据是什么?各期特点如何?
典型生长曲线:将少量纯种单细胞微生物接种到恒容积的液体培养基中培养,在适宜的条件下,其群体就会有规律的生长,定时取样测定细胞含量,以细胞数目的对数值作纵坐标,以培养时间作横坐标,就可以画出一条有规律的曲线。划分的依据:单细胞微生物。特点:(1)延滞期(停滞期、调整期):A.生长速率常数为零B.细胞形态变大或增大C.细胞内RNA尤其是rRNA含量增高,原生质呈嗜碱性D.合成代谢活跃E.对外界不良条件的反应敏感。(2)对数期:此时菌体细胞生长的速率常数R最大,分裂快,代时短,细胞进行平衡生长,菌体内酶系活跃,代谢旺盛,菌体数目以几何级数增加,群体的形态与生理特征最一致,抗不良环境的能力强。(3)稳定期:A.生长速率常数为零B.菌体产量达到最高C.活菌数相对稳定D.细胞开始贮存贮藏物E.芽孢在这个时期形成,F.有些微生物在此时形成此生代谢产物。(4)衰亡期:A.细胞形态多样B.出现细胞自溶现象C.有次生代谢产物的形成D.芽孢在此时释放。 31.延滞期有何特点?如何缩短延滞期? 缩短:(1)以对数期的菌体作种子菌(2)适当增大接种量:一般采用3%-8%的接种量,根据生产上的具体情况而定,最高不超过1/10.(3)培养基的成分:种子培养基尽量接近发酵培养基。
32.指数期有何特点?处于该期的微生物有何应用?
应用:指数期的微生物是研究生理、代谢等的良好材料;是增殖噬菌体的最适菌龄;是发酵生产中用做种子的最佳种龄,通过补加营养物质延长指数期。 33.稳定期为何会到来?有何特点? 形成原因:(1)营养物尤其是生长限制因子的耗尽(2)营养物的比例失调(3)有害代谢产物的积累(4)物化条件的变化。
34.影响指数期微生物代时长短的因素有哪些?
(1)菌种(2)营养成分(3)营养物浓度(4)培养温度 35.什么叫连续培养?有何优点?为何连续时间是有限的?
连续培养:指微生物接种到培养基里以后的整个生长期间,微生物能持续的以比较恒定的生长速率常数进行生长,从而导致微生物的生长过程能“不断”的进行下去的一种培养方法。优点:高效、低耗、利于自控、产品质量稳定。原因:(1)菌种易于退化(2)容易污染(3)营养物的利用率低于分批培养
36.微生物培养过程中PH变化的规律如何?如何调整?
微生物的生命活动过程中会自动的改变外界环境的PH,其中发生PH改变有变酸和变碱两种过程,在一般微生物的培养中往往以变酸占优势,因此,随着培养时间延长,培养基的PH会逐渐下降。PH的变化还与培养基的组分尤其是碳氮比有很大关系,碳氮比高的培养基经培养后PH会明显下降,相反,碳氮比低的培养基经培养后,其PH常会明显上升。措施:分为“治标”和“治本”两大类,前者指根据表面现象而进行直接、及时、快速但不持久的表面化调节;后者指根据内在机制而采用的间接、缓效但可发挥持久作用的调节。 37.比较灭菌、消毒、防腐和化疗的异同,并举例。(书174) 38.试述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测定方法
(1)测生长量:直接法:测体积、测干重;间接法:比浊法、生理指标法(2)计繁殖数:直接计数法(全数):如血球计数板法;间接计数法(活菌数):如稀释平板菌落计数法。 39.试述高温灭菌的方法
(1)干热灭菌法:原理:干热可使破坏细胞膜破坏、蛋白质变性和原生质干燥,并可使各种细胞成分发生氧化变质。应用范围:A.烘箱内空气灭菌法(150-170度,1-2H):金属器
2
械、洗净的玻璃器皿。B.火焰灼烧法:接种环、接种针等。(2)湿热灭菌:即以100度以上的加压蒸气进行灭菌。相同温度及相同作用时间下,湿热灭菌法比干热灭菌法更有效;湿热空气穿透力强,能破坏维持蛋白质空间结构和稳定性的氢键,能加速其变性。种类:A.常压法:a.巴氏消毒法:用较低的温度处理牛乳或其他液态食品,杀死其中可能存在的无芽孢病原菌而又不损害营养与风味的消毒方法。a)低温维持法(LTH):要求62.8度保持30min;b)高温瞬时法(HTST):要求71.7度维持至少15s。b.煮沸消毒法:a)适用范围:一般用于饮用水的消毒。b)条件:100度下数分钟。c.间隙灭菌法:又称丁达尔灭菌法或分段灭菌法。a)适用范围:适用于不耐热培养基的灭菌。b)条件:80-100度下蒸煮15-60分钟,三天。B.加压法:a.常规加压法:a)适用范围:适合于一切微生物学实验室、医疗保健机构或发酵工厂中对培养基及多种器材、物料的灭菌。b)条件:121度(压力1kg/cm2),时间维持15-20分钟,也可采用在较低的温度(115度,即0.7kg/cm2)下维持35分钟的方法。b.连续加压灭菌法:在发酵行业里也称“连消法”。a)适用范围:在大规模的发酵工厂中作培养基灭菌用。主要操作是将培养基在发酵罐外连续不断的进行加热、维持和冷却,然后才进入发酵罐。b)条件:在135-140度下处理5-15s。
40.请说明营养物质浓度变化对微生物生长速度和最终菌体产量的影响。 微生物生长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只有在浓度适当的条件下才能表现出良好的作用。浓度太低,不能满足微生物生长的需要;浓度太高反而会抑制微生物的生长,最终导致菌体产量下降。 41.按照微生物与氧气的关系可分为哪些类型?
根据氧与微生物生长的关系可将微生物分为好氧、微好氧、耐氧型、兼性厌氧和专性厌氧五种类型。
42.为什么缺乏SOD的微生物只能进行专性厌氧生活?
好氧生物因有了SOD,故巨毒的O2-就被歧化成毒性稍低的H2O2,在过氧化氢酶的作用下,H2O2又进一步变成无毒的H2O,厌氧菌因不能合成SOD,所以根本无法使O2-歧化成H2O2,因此当有氧存在时,细胞内形成的O2-,就使自身受到毒害。 43.抗代谢药物的作用 抗代谢药物的三种作用:(1)竞争酶的活性中心(2)假冒正常代谢物(3)代谢途径终产物结构类似物的反馈调节
44.影响微生物生长的主要因素 (1)温度(2)氧气(3)PH
45.什么是菌种衰退?菌种衰退的原因是什么?如何防止? 原因:(1)自发突变:菌种退化的主要原因是有关基因的负突变。(2)通过诱变获得的高产菌株本身不纯:高产突变只发生在一个核上,随着核的分离,原来未变异的低产性状逐渐恢复。单核微生物由于高产突变只发生在一条DNA链上,也往往发生分离回复的现象。(3)培养、保藏条件:可以通过对自发突变率的影响来表现,也可在不改变基因的情况下表现。 46.衰退的防止
(1)选育生产性能稳定的菌株作为生产菌株。经诱变等处理后的菌种要连续传代、分离纯化,防止分离回复。(2)控制传代次数。尽量避免不必要的移种和传代,并将必要的传代降低到最低限度,以减少自发突变的几率。(3)创造良好的培养条件。创造一个适合原种的生长条件,就可在一定程度上防止菌种衰退。(4)利用不同类型的细胞进行接种传代。放线菌和霉菌一般是用单核的孢子接种的,菌丝细胞常含有几个细胞核,甚至是由异核体组成的,用于接种就易出现离异或衰退。(5)采用有效的菌种保藏方法。菌种保藏的温度、所用的培养基等可影响自发突变。
47.什么是菌种复壮?复壮的方法有哪些? 方法:(1)纯种分离法:通过纯种分离把退化菌种的细胞群中仍保持原有典型性状的单细胞分离出来,扩大培养,就可恢复正常。(2)通过宿主体复壮:针对病原菌(3)淘汰已衰退的个体。
48.菌种保藏的方法和原理(书243-244) 49.试述微生物处理污水的原理
在污水处理装臵(人工生态系统)中 ,利用不同生理、生化功能微生物间的协同作用而进行的一种物质循环过程。高BOD5的污水进入污水处理装臵后,其中的自然微生物区系在好氧条件下,根据其中营养物质或有毒物质的情况,在客观上造成一个选择性的培养条件,随时间推移,发生微生物区系的群落演替,使水中有机物或毒物不断被降解、氧化、分解、转化或吸附沉降,进而达到净化的目的。 50.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角色。
(1)微生物是有机物的主要分解者(2)微生物是物质循环中的重要成员(3)微生物是生态系统中的初级生产者(4)微生物是物质和能量的贮存者(5)微生物是地球生物演化中的先锋种类(最早出现的生物体) 51.掌握微生物纯培养的分离方法。
(1)用固体培养基分离纯培养。A.稀释倒平板法B.涂布平板法C.平板划线分离法D.稀释摇管法(2)用液体培养基分离纯培养A.稀释法B.富集培养C.单细胞(单孢子)分离法D.选择培养分离法
52.微生物与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关系
(1)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是生态系统乃至整个生物圈物质循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生命物质的主要组成元素,少量元素和迹量元素表现出从快到慢不同的循环速率。(2)微生物参与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是总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一部分,主要是微生物对有机物的矿化作用。(3)微生物对有机物的矿化作用推动微生物参与C、N、S、P循环中有不同方式与特点。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