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研究生马克思与社会科学方法论期末试题整理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马原试题整理

一、简述实践对认识的决定性作用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 其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主要在以下方面:

第一 . 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 (琴纳与牛痘)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 . 这种需要就会比十 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第二 . 认识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发生与发展。 (解密秘鲁魔鬼花园)实践提出新问题 . 锻炼人的 认识能力 .创造出必要的物质条件和手段 . 使人的认识不断发展。

第三 . 实践出真知 . 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是源与流的关系 (丰子恺画羊、 小孩被开水烫、 电老 虎)

第四 .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人的认识是否正确 . 是否具有客观真理性 .只能 由实践来检验。

第五 . 实践是认识的根本目的。 (科学研究最终目的在于应用) 总结:认识依赖于实践:从实践中产生、随实践发展、为实践服务、受实践检验;同时 . 认 识对实践有着巨大的指导作用; 理论是认识的高级形式 . 正确的理论对实践活动起促进作用 . 错误的理论对实践活动起阻碍作用。

二、简述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一方面: 二者相互区别 . 是认识的两种形式。 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 . 由感觉器官直接 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外部联系、各个方面的认识。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 . 包括 感觉、 知觉、 表象三种形式 . 感性认识具有直接性和形象性的特点。理性认识是人们借助 抽象思维 .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 . 达到关于事物本质、 内部联系、 全体和自身规 律性的认识。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 . 理性认识具有 间接性和抽象性的特点。

另一方面:二者相互统一 . 相互依赖 . 相互渗透 . 相互包含。首先. 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 .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离开了感性认识 . 理性认识就会成为无源之水 . 无本之木。 其次. 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为理性认识。感性认识只能解决对现象的认识的问题 . 理性认识才能解 决对本质的认识的问题。再次 .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 世界上没有纯粹的感性认识 . 往往感性之中有理性;世界上也没有纯粹的理性认识 . 往往理性之中有感性。

三、分析教条主义错误的理论根源 (PPT上没有)

教条主义亦称 \本本主义 \主观主义的一种表现形式。 主要特点是把书本、 理论当教条 . 思想 僵化 . 一切从定义、 公式出发 . 不从实际出发 . 反对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 否认实践是检验真理的 标准。 教条主义轻视实践、割裂理论与实践、 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教条主义混 肴了理论和实践的关系 . 不明白理论是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这一客观规律 . 局限的理解问 题. 停留在表面的认识 . 把广义的理论概念断章取义 . 轻视了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这一客观 规律。

四、怎样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第一 . 勇于实践 . 积累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 (学术研究首先是占有材料) 第二 . 运用辩证思维的科学方法 . 要批判唯理论和经验论。 (科学研究)

第三 . 必须对感性材料加以思维的抽象 . 要采用分析和综合、 抽象和概括、 归纳和演绎逻辑方 法. 对感性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维加工。

五、论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PPT上有 . 但不详细) 认识运动是一个辩证发展过程:从

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 识. 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一)从实践到认识

认识运动的辩证过程 . 首先是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认识采取了感认识和理性 认识两种形式 . 并经历了由前者到后者的能动飞跃。

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 . 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 事物的外部联系、 事

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 . 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 .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 . 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 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的认识。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

(二)从认识到实践 从认识到实践 . 是认识活动的第二次能动飞跃。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要达到这 个目的 . 就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实现理论向实践飞跃是有条件的:

1. 必须从实际出发 .坚持一般理论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2. 经过中介环节 . 包括形成实践理念、制定实践方案、运用实践手段。 3. 被群众所掌握。

4. 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

(三)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从实践到认识 . 再从认识到实践 .如此实践、 认识、在实践、 再认识 . 循环反复以至无穷 .一步 步的深化和提高 . 这就是认识发展的总过程。 “实践、认识、在实践、再认识”作为认识发展的总过程 多次飞跃的结合 . 而且表现了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 不只是实践到认识和认识到实践

六、为什么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社会生活是对人们各种社会活动的总称。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 践的 . 也就是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

第一 .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实践.首先是物质生产实践 .在生产实践中 . 人们不仅同自 然界发生联系 . 而且人与人之间也必然要结成一定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 相互制约 . 共生于物质生产实践中。在实践动机产生和结果的实现过程中还存在着实践者观 念的指导 . 这又在实践活动中形成了人与意识的关系。

第二 .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人们通过实践活动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和改造人自 身. 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 即社会的物质生活、 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领域。 在整个社会 生活过程中 . 物质生产实践具有基础和决定作用。 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 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第三 . 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社会发展是人的实践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中展开的过程 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改造社会的实践推动着社会历史的变迁和进步。

.

. 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

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 . 才能得到最终的科学说明。马克思主义确认社会生活在本质上 是实

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人既是历史的“剧中人” . 又是历史的“剧作者” 。物质生产实践 构成了

七、简述研究社会的实践方法论原则(重点)

实践决定认识 .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 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 . 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 中才能得到最终的科学说明 . 因而. 研究人类社会必须以实践为重要原则。

1 科学理论是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反思)

2 理论研究的出发点是解答实践提出的问题(抓问题 . 学文章是为了解答问题) 3 理论研究的原则是从实际出发(主体实际 . 研究实际 . 实践的实际)

4 理论研究的基本方法是调查研究(社会调查研究 . 文本调查研究 . 材料收集 . 他说我见) 5 理论研究的检验标准是社会实践

6 理论研究的发展要与实践的发展相统一 (契合社会热点问题 . 学术前沿问题 . 有“时尚”感) 7

理论研究的态度是破除迷信、解放思想(敢于质疑 . 敢于与专家对话)

八、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 PPT上没有)

1 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起第一位变革作用。现代科学技术已经广泛渗透到经济活动中

. 渗透

到社会生产的各个环节 . 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科学技术不只是使经济在量上即 规模和速度上迅速增长 . 同时 . 也使经济发生质的飞跃 . 在经济结构、劳动结构、产业结构、 经营方式等方面发生了变革。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变革力量。

2科学技术在生产力诸要素中起着第一位的作用。 20 世纪. 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科学 技术

以空前的规模和速度进入生产 . 使现代物质生产力成为一个复杂的体系。在这个复杂的 体系中 .它自身不但直接体现为生产力 . 而且它作用于其他诸因素 .比如提高劳动者的素质 . 促进生产工具和生产工艺的进步 .扩大了劳动对象的来源和种类 . 从而成为推动社会生产力 的重要力量。

3 现代科学使管理日趋现代化、科学化。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中 . 使物的要素和人的要素进 行有

机结合 . 而管理是使潜在生产力变为现实生产力的关键。 科学技术与经济广泛结合 . 使得 管理成为生产力的重要范畴。生产管理是科学 . 也是知识、也是技术。科学、技术、管理并 称为现代经济发展的三个重要因素。

4 高科技在知识经济中的作用更加突出。现在知识经济正扑面而来 . 知识经济是以知识和信 息的

生产、 分配和使用为基础、 以创造性的人力资源为依托、 以高科技产业及智业为支柱的 经济。因此 . 科学技术的发展 . 使传统的生产要素的结构 . 组合方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九、如何理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重点) ( PPT上有. 但不详细) ①人民群

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创造的社会物质财富 . 是社会得以存在和发 展的物质保障。 人民群众的这一创造作用同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这一原理具有 逻辑上的一致性 . 因为作为人民群众主体的劳动群众 . 乃是生产力的体现者。 ②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首先

. 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活动是科学、文化、艺术

;再次 .

的唯一源泉 ;其次. 劳动群众为人们从事精神文化活动提供了一切物质手段和物质条件 劳动知识分子在精神财富的创造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③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既是社会革命的决定力量 . 又是社会改革的决定力量。 社会革命、社会改革根源于社会基本矛盾 . 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状况的规律不可能自发地起作用 . 必须通过人民群众这一 社会变革的主体才能实现其作用。

十、“公说公有理 . 婆说婆有理”是对真理一元性的否定吗 ?为什么?(重点) 真理

是客观的 .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 . 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 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 真理的一元性。 真理的一元性是指对于特定的认识客体来说 .真理只有一个 . 它不因主体认识 的差别和变化而改变。由于客观物质世界是唯一的 . 作为对客观物质世界正确反映的真理 . 也必然是唯一的 . 因为真理的形式虽然是主观的但内容却是客观的。 在同一时间 . 地点条件下 . 对同一对象的认识 .正确的认识只有一个 . 所以不存在“公说公有理 .婆说婆有理” 十一、论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重点)

1 真理具有绝对性 . 也称之为“绝对真理” 。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和无限性

. 它

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 第一 .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 包含着不以人的 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 .这是绝对的、无条件的(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 ;第二 . 每个真理认 识的获得 .都是向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 .这也是绝对的、 无条件的。(世界是可知的)

2 真理具有相对性 . 也称之为“相对真理” 。真理的相对性是指真理是有条件性的 . 有限的。 它也

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 第一.从广度上看 . 任何真理都只能是对无限发展的客观世界的某 些部分、某些方面的正确反映 .认识有待于扩展 (真理反映的对象在广度上是有限的) ;第二 . 从深度上看 . 任何真理都是对世界的某些方面一定程度、 一定层次近似正确的反映 . 有待深化 (真理所反映的对象在深度上、 精确度上是有限的 . 真理是对客观事物的认识 . 不可能是客观 事物本身)。

3 真理的绝对性与真理的相对性是对立统一的辨证关系。他们并不是两种不同的真理体系 . 而是同

一体系中的不同方面 . 两者是辨证统一的。

首先 .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一方面 .相对真理之中有绝对 .任何相 对真理中都包含着绝对真理的颗粒。 另一方面 .绝对真理寄寓于相对真理之中 . 绝对真理通过 相对真理表现 . 无数相对真理构成绝对真理。

其次 .相对真理是向绝对真理转化的 . 真理是一个由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的发展过程 . 每 一个真理都是这个转化过程中的一个环节。

研究生马克思与社会科学方法论期末试题整理

马原试题整理一、简述实践对认识的决定性作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其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主要在以下方面:第一.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琴纳与牛痘)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第二.认识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发生与发展。(解密秘鲁魔鬼花园)实践提出新问题.锻炼人的认识能力.创造出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6rqw57x10x02ra61x73m28mwx147wg01cxt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