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生态农业与可持续发展
100811225 刘建强
摘要:人类在经过漫长的奋斗历程后,在改造自然和发展农业方面取得了辉煌的业绩,与此同时,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已构成了现实威胁。保护环境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也只有实现了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才能真正得到有效的保护,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生态农业,确保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农业经济能够得到进一步发展的前提,也是人类文明得以延续的保证。
关键字: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生态农业;生态环境
1.生态农业
1.1.生态农业的含义
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生态经济规律,因地制宜地设计、组装、调整和管理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系统工程体系。它要求把发展粮食与多种经济作物生产,发展大田种植与林、牧、副、渔业,发展大农业与第二、三产业结合起来,利用传统农业精华和现代科技成果,通过人工设计生态工程、协调发展与环境之间、资源利用与保护之间的矛盾,形成生态上与经济上两个良性循环,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的统一。
从发展目标看,它以协调人与自然关系为基础,要求多目标综合决策; 从科学理论和方法看,要求运用生态系统理论与生态经济规律和系统科学方法,遵循“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基本原理,建立生态优化的农业体系;
从技术特点看,它不仅要求继承和发扬传统农业技术并注意吸收现代科学技术,而且要求整个农业技术体系进行生态优化;通过一系列典型生态工程模式将技术集成,从而发挥技术综合的优势;
从生产结构体系看,特别强调农林牧副渔大系统的结构优化和“接口”强化;
从生产管理特点看,它要求把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与农户微观经营、农民脱贫致富结合起来。
1.2.生态农业的特点
高效性。生态农业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多层次综合利用和系列化深加工,实现经济增值,实行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降低农业成本,提高效益,为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创造农业内部就业机会,保护农民从事农业的积极性。
持续性。发展生态农业能够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防治污染,维护生态平衡,提高农产品的安全性,变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常规发展为持续发展,把环境建设同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在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对农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的同时,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增强农业发展后劲。
综合性。生态农业强调发挥农业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以大农业为出发点,按“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则,全面规划,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使农、林、牧、副、渔各业和农村一、二、三产业综合发展,并使各业之间互相支持,相得益彰,提高综合生产能力。 多样性。生态农业针对我国地域辽阔,各地自然条件、资源基础、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较大的情况,充分吸收我国传统农业精华,结合现代科学技术,以多种生态模式、生态工程和丰富多彩的技术类型装备农业生产,使各区域都能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地区优势,各
1
产业都根据社会需要与当地实际协调发展。
2.可持续发展
2.1.可持续发展的含义
关于“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的定义是:“生活在支持生态系统的
承载容量中,同时又改善人类生活的质量。”这就是说,不仅要考虑到近期的效益和 发展,而且要考虑到中期及远期的发展。
《里约热内卢宣言》中关于“可持续性”的定义是:“人类应当享受与自然和谐 的方式,过健康而富有生产成果的生活的权利。”并且“公平地满足今世、后代在发 展与环境方面的需要,求取发展的权利必须实现。”这说明发展要与自然相和谐,不 能采取耗竭资源,破坏生态和污染环境的方式发展,而且发展要有限度,不能危及后 代人的发展。
根据许多学者的研究,可持续发展的含义还包括:不否定经济增长,但要重新审
视如何实施经济增长,要审计使用能源和原料的方式,力求减少损失,杜绝浪费,尽 量不让废物进入环境,从而减少每单位经济活动造成的环境压力;发展要以自然资源 为基础,要同环境的承载能力相协调,通过各种手段减少自然资源的耗竭速率,使之 低于资源的再生速率;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应同社会进步相适应,产值的经济增长及 人均实际收入的提高必须与现实社会发展的一系列目标相结合;要体现环境资源的价 值,产品的价值应反映资源开采或获取的成本,与开采、获取、取用有关的环境净化 和环境损害成本,以及由于当代人对资源的使用而不能为后代人使用带来的损失;产 品的销售价格还应包括用于资源再生或环境投入的利税和流动费用的总和。资源不仅 要追求代际公正(即当代人的发展不能损害后一代人的利益),还应追求代内公正(即一 部分人的发展不能损害另一部分人的利益),就是要强调发展必须是综合、协调和顾及 未来的发展。
2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本构成包括人口战略(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开发人 口资源),资源战略(建立以节地、节水为中心的集约化农业生产体系,以节能、节材 为中心的集约化工业生产体系,以节省运力为中心的节约型综合运输体系,以适度消 费、勤俭节约为特征的生活服务体系),环境战略(建立与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环境保护
体制)以及稳定战。
3.当前我国农业发展中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3.1. 生态系统破坏 3.1.1. 水土流失
我国山丘区面积广大,降水时空分布不均,放牧垦殖历史久远,加之近年城市化和开发建设项目扩展,进一步加剧了水土流失,使水土流失成为我国头号环境问题。其主要特点表现在:①分布范围广、面积大。据全国第二次遥感调查,我国水土流失面积356万平方公里,其中水蚀面积165万平方公里,风蚀面积191万平方公里。②土壤流失严重。据统计,我国每年流失的土壤总量达50亿吨。其中长江流域年土壤流失总量约24亿吨;黄河流域黄土高原区每年输入黄河泥沙约16亿吨。 ③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耕地减少,土地退化,加剧洪涝灾害,恶化生态环境,给我国农业生产发展带来严重危害。据统计,近50年来,我国因水土流失毁掉的耕地达4000多万亩,平均每年近100万亩。因水土流失造成退化、沙化、碱化草地约100万平方公里,占我国草原总面积的50%。 3.1.2 .土地荒漠化
荒漠化是指由于气候变异和人为活动等因素,干旱、半干旱或亚湿润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根据地表形态特征和物质构成,荒漠化分为风蚀荒漠化、水蚀荒漠化、盐渍化、冻融及石漠化。我国荒漠化的主要特点有:①面积大、分布广、类型多。目前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超过262.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27.3%。②造成的损失巨大。据统计,我国每年因荒漠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540亿元,相当于1996年西北五省区财政收入总和的3倍,平均每天损失近1.5亿元。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共有1000万公顷的耕地不同程度地沙化,造成粮食损失每年高达30多亿公斤。③荒漠化问题日趋严重。资料显示,20世纪50年代,我国土地荒漠化面积以每年1560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80年代每年扩展2100平方公里,90年代增加到2460平方公里。 3.1.3.水资源短缺
我国是水资源贫乏国家,人均水资源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在世界银行统计的
3
[2]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