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七年级(上)第七课大变革的时代教学设计 - 图文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七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第七课

大变革时代

教学目标 1.课表要求

(1)了解铁农具与牛耕的使用和推广 (2)掌握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作用 2.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知道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与农耕广泛使用和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史实。让学生认识到先进生产技术的作用。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通过了解掌握秦国商鞅变法的过程,认识到封建生产关系比奴隶制更能适应生产力发展,认识变法的作用以及给后人的启示。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学生“演讲”、表演等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融入到课文当中去,有亲临其境的感觉。通过换位思考,化难为易地掌握变法的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到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爱国情操。

通过对商鞅变法的分析,引导学生认识到凡事不可能一帆风顺,有时甚至要有牺牲精神,要勇于战胜挫折,同时也激励学生与时俱进,勇于创新。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以及历史作用。战国是封建社会的初期,新兴地主阶级逐渐夺取了政权,但奴隶制的旧传统在各方面还有着很深的影响。为了进一步革除奴隶制残余,发展封建经济,巩固新兴地主阶级的统治,各国先后在经济、政治方面进行了改革,其中取得最显著成效的就是商鞅变法。 2.难点: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 教学方法

讨论法、创设情境法、问题教学法 课前准备

1

1. “立木为信”故事演讲(人数:一位同学)

2. “牛耕与人耕对比”表演(时间:一分钟;人数:七个同学) 3. “奴隶主的诉说”(人数:一位同学)

4. 历史短剧“商鞅舌战守旧群臣”(人数:五位同学)

课前复习

1.春秋 的著名霸主有哪些?

2.随着争霸战争的发展,诸侯国数量减少,到战国时期,诸侯国最主要的有七个,被称为战国七雄,它们分别是? 教学过程

导入:在春秋战国时期发生了很多故事,现在就由同学演讲“立木为信”的故事。

在战国时期的咸阳南门前竖起了一根木杆,在 北门前的商鞅坐立,一位士兵手持赏金。

一位士兵大声的喊道:“快来看!快来看!左庶长的告示”。群众蜂拥围观并讨论了起来,一位百姓疑惑的问道:“咦!这上面写的什么啊?”另一位百姓神秘的说:“谁能把这根木头扛到北门去,赏十金呢!”由一位百姓插了话:“这根木头顶多几十斤重,扛到北门去也不是难事,怎么会给那么多金子?”百姓们纷纷说道:“就是、就是!秦国历来政令不一,法度朝令夕改,我看这是一个圈套,不要上当!”

一位士兵便看到的此情景,禀告了商鞅。商鞅便把赏金加到50金。百姓议论着“这新官葫芦里到底卖的是什么药?”就在此时,从城外走来一位壮汉,看到许多人围在南门前,于是他走到跟前。问明事情后,壮汉扛着木头走一圈到北门。壮汉真的拿到了50金。

百姓们惊讶的议论了起来:“天哪!真的赏他50金!看来,这新左庶长说话算数,说到做到,以后我们要听从他的命令了。真后悔!我怎么不去呢!”

这就是“立木取信”的典故。商鞅通过这一做法,树立了威信,取得了百姓的信任,在秦国开始推行变法。你想知道商鞅变法的经过吗,你知道在这个大变革的时代为什么会有“商鞅变法”吗?那就让我们进入“第七课 大变革时代”去感受和了解吧!

(设计思路:故事导入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调动学生的兴趣,创设积极有效的课堂氛围,“从南门扛根木杆到北门”如此容易的事情居然奖励50金,学生会产生好奇,最终知道是为了树立威信。教师,在引导,树立威信是为了商鞅变法,而兵荒马乱的时代为何要变法呢?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自然的进入本课的学习)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效果 2

一、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提问:回忆一下我们前面学习过的内容,说出在此之前我国使用过那些农具,比如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等? 接着提问:假如现在给你们一块土地开垦、耕种,你们可以从以下工具(石农具、骨农具、木制农具,青铜农具、铁农具)中挑选一种进行劳作,你们会挑选哪一种呢,为什么? 教师结合课本第36页“动脑筋”进行总结:选“铁农具”,原因有二:①铁农具的优越性:石农具、骨制农具、木制农具等虽然廉价,但硬度不够,不耐用;青铜农具虽硬但比较脆容易断;而铁矿与他们相比,不仅蕴藏丰富,开采方便,而且质地坚硬,并且很锋利,特别适合制造农具。②冶铁业的发达:直到春秋后期,战国初期,我国掌握了生铁冶炼技术,这使冶炼和成型效率以及产品产量都大为提高。 补充:欧洲直到14世纪才炼出生铁,比我国晚了1900多年呢! 因为铁农具的优越性和冶铁工业的发达,所以战国时期铁农具得到了较快推广。 板书:铁农具的使用和推广 有了铁农具了,干活快了许多,可还是干得很累,人手不 全班同学讨论回答后,由一位同学进行归纳:石农具、骨农具、木制农具,青铜农具。 让学生回顾学习过的知识,使学生“温故而知新” 让学生看课本第36页“战培养学生养成看图的习惯,国时期的铁制农具”图 使学生较形象 的认识铁农具 学生进行讨论并回答:铁农具,原因是??(各抒己见) 学生会露出惊讶而又自豪的的表情。 学生会笑,因为鸡鸭鹅不可能用来耕地,不过他们3 通过假设拉进学生的历史距离 学生通过回答,教师进行总结,比较出铁农具的优越性。从铁农具的优越性和冶铁业的发达两方面回答 跟欧洲的比较,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适当“无厘头”学生会笑

够用,而家里的鸡、鸭、鹅、猪、狗、牛又整天白吃白喝,要是能出来干活就好了。 大家都看到了,由于牛耕的出现使得耕地的速度快了很多,于是到了战国时期大都使用了牛耕。 板书:牛耕的使用和推广 过渡:由于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使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显著提高,因此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兴修水利。其中最著名的是(拖长音)~~~~~~ 二、著名的都江堰 板书:都江堰 引导学生边阅读课本第37页的《都江堰示意图》边结合课本第37--38绿色字部分,并讲解都江堰工程所在的位置及其工作的原理。 选择题:有名的都江堰是谁主持修建的? A大禹B管仲C李冰D皇帝 问:李冰的这次工程使成都平原有了哪些改变?(让学生举会马上联系到现实生活中,牛可以耕田 请两组同学上台表演:一组演示用耒耜(扫把充当)翻地,一下一步地倒退,另一组表演人拉犁翻地(一个学生饰演牛),较快速地前进。 刚才的表演者继续表演:拉犁者脚步变得吃力,不断用手擦汗并不是地仰望天空说道:“这地太干了,要是老天下下雨就好了。” 学生回答:都江堰 一下,提起学生精神 表演能使学生较为直观、形象地体会出牛耕大大提高了劳动效率。 牛耕也表现出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 表演者的话引导学生联想到水利工程的修筑。 因为在课本的大标题可以直接看到,学生会踊跃回答:都江堰 记下知识点 地点:都江堰 市的岷江。功能:防洪灌都江堰工作原溉 理是疑点,有老师讲解,边 结合图示,培 养、提高学生看图的能力 看课本后作答(C李冰)并记下知识点 主持修让学生学会多建者:秦国蜀郡太守李冰 看课本 答案在课本上学生回答:使成都平原变可直接找到,得“水旱从人,不知饥使学生积极参4

手回答) 对,都江堰使成都平原变得“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因而获得了“天府之国”的美称。现在经整修的都江堰灌田800万亩,人们千秋万代颂扬着李冰的功业,看课本第18页李冰石像及石像下的诗句:“始知李太守,伯禹亦不如”。说明了李冰的光辉事迹中国人将永难忘怀! 过渡:这样春秋以来,由于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使用和水利工程的修建,提高了生产力,节省了劳动力,生产发展带来了生产关系的巨大变化,那到底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 板书:生产力的发展 我们还是先请出通过“时光隧道”来到我们班的一位奴隶主,来诉说出铁农具、牛耕的出现和水利工程修复给他带来了哪些烦恼和苦衷。 教师引导 板书:私田的出现 同学们,你们教他的办法,他回去实行了之后,现在又来了,是好还是坏呢,我们再听听他的诉说吧! 馑”,因而获得了“天府之国”的美称。 学生们陷入沉思中 学生扮演奴隶主: “亲爱的同学们,其实像我这样的奴隶主也有很多的苦恼,我现在有500名奴隶,以前500个人耕田还缺人手,可现在用上了铁器有了牛耕,水又充沛,耕种只需要200多人就够了,那这剩下的200多人不能白吃白喝不干活啊,求求同学们告诉我吧,行行好,替我想想办法?“ 学生回答:开垦新的土地即荒地。 奴隶主:哈哈,真感谢同学们我现在有两种土地。一部分是公田,是要交赋税的,另一部分是自己的私田,上头不知道的,不用交税,所以我无心打理公田,我把奴隶通通叫去开垦耕作私田,而且田地5

与课堂教学 让学生学会结合文字资料对李冰进行评价,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表演能使学生较为直观、形象地体会到铁农具和牛耕出现给当时带来了哪些问题,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 教师做适当的引导,节省学生讨论的时间,避免漫无边际的猜测。

七年级(上)第七课大变革的时代教学设计 - 图文 

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七课大变革时代教学目标1.课表要求(1)了解铁农具与牛耕的使用和推广(2)掌握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作用2.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知道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与农耕广泛使用和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史实。让学生认识到先进生产技术的作用。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通过了解掌握秦国商鞅变法的过程,认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6rjmj0ep0y1wxgu8jpuz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