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审计学院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论文题目学生姓名指导教师缪婧王蓉公允价值对企业盈余管理的影响研究—以电力行业为例学号职称10041016讲师专业学历会计学(CGA方向)研究生开题报告内容(不少于3000字):一、选题意义
公允价值的运用在我国可谓一波三折。从1998年到1999年,我国财政部在债务重组,非货币交换等项目中提倡使用公允价值,这是公允价值在中国市场上的首次出现。然而时隔不到两年,财政部重新修改会计准则时对公允价值采取了规避禁止的态度,其中主要原因是公允价值助长了企业盈余管理行为,并使其一发不可收拾。从那以后公允价值就不可避免的与盈余管理联系在一起。在2006年我国经济市场越来越完善的时候,基于与世界接轨的目的和会计实务的实际需要,公允价值在新会计准则中被重新提出,虽然这一次财政部对公允价值采取了更加谨慎的态度,在多项涉及的具体准则中明确规定了使用条件,但由于公允价值不易明确性计量和诸多界定条件模糊,依旧给企业盈余管理留有空间。公允价值计量会变为未来会计实务中不可避免的计量模式,也是企业经营管理中盈余是最重要的指标,所以研究公允价值计量对盈余管理的影响就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二、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提纲)
(1)引言1.1问题的提出1.2研究内容与结构1.3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2)公允价值与盈余管理概述2.1公允价值与盈余管理的概念2.2公允价值对盈余管理的影响分析(3)公允价值对企业盈余管理的影响研究—以电力行业为例3.1电力行业报表主要项目的公允价值计量方式3.2电力行业的企业盈余管理模式3.3探讨电力行业的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对企业盈余管理的影响(4)防范滥用公允价值进行盈余管理的相关建议4.1对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及职业素质的相关建议4.2对加强内外监管方面的建议4.3对建立完善的对诚信负责的机制和治理结构的建议(5)结论三、相关文献综述
(一)国外对公允价值对盈余管理影响的研究针对公允价值与盈余管理的关系,大多数国外学者分别从公允价值下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公允价值计量与监管等方面展开了深入的探索论证,研究结果表明:公允价值虽然具有更强的价值性,并能显著提高了市场监管效率,但它增加了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空间。为了更深入地研究公允价值对盈余管理的影响,首先必须弄清楚投资者对于公允价值计量的反应,即公允价值是否比历史成本具有更强的价值相关性。大多数学者的研究成果均证实了公允价值具有更强的价值相关性,更能反应企业真实的财务状况。Aboody,Barth和Kasznik(1999)对英国企业固定资产公允价值的重估能否反映管理层对未来盈利的预期进行检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固定资产的重估升值与企业未来业绩的变化显著正相关,而且本年度的重估升值额与年度股票回报显著正相关。Myung,Taewoo和Byung(1999)对美国上市银行1993一1995年的总体样本进行研究,发现可供出售证券和持有至到期证券公允价值计量下未实现的收益(损失)能够很好地解释商业银行的股权价值,进一步证明公允价值比历史成本具有更强的价值相关性。Graham,LefanowicZ和Petroni(2003)实证检验了权益法投资的公允价值信息披露对投资企业价值的贡献度,发现权益法公允价值信息披露与投资者企业市场价值和股票回报显著正相关。一些学者的理论研究成果认为公允价值计量增加了企业利润的波动性,不利于简化套期保值的处理。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许多学者从监管方面展开了公允价值对盈余管理影响的研究。Landsman(2006)通过理论分析认为监管者应该考虑怎样让上市管理层揭示公允价值估计中的隐蔽信息,进而使管理层操纵利润和监管资本的战略动机最小。Markcarey(1995)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基于市场价值的公允价值计量和历史成本计量都能够导致监管资本的低估,但市场价值计量并不能降低银行倒闭的比率。Nissim(2003)实证检验商业银行是否操纵披露的贷款投资组合的公允价值信息,发现有证据表明贷款估计值公允价值的夸大程度和监管资本、资产增长以及流动正相关,暗示一些银行通过夸大披露的贷款公允价值的估计值来影响市场对其风险和业绩的评价。Nissim和Penman(2006)的研究也得出了同样的结论。Hirst,Hopkins和Wahlen(2004)对商业银行可供选择的公允价值收益计量的影响进行实验研究,发现当银行将实现的公允价值收益或损失计入利润表后,风险分析师在进行风险和价值评估时更容易区分高风险和低风险的银行。Gauri(2008)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公允价值收益(损失)能够显著地解释非预期收益的波动性,具有风险相关性,而且公允价值收益(损失)相对于净利润的重要性随着信息披露和公司治理的增强而增加。(二)国内对公允价值对盈余管理影响的研究国内学者关于盈余管理的研究起步较晚,但仍涌现出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与美国证券市场上市公司主要利用应计项目进行盈余管理不同,我国上市公司综合采用应计利润、非经常性损益、关联交易等多种手段进行盈余管理。结合本文的研究目的,本文将分别总结历史成本计量和公允价值计量下盈余管理的相关文献。具体来说,在历史成本计量下,我国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上市公司利用非经常性损益操纵盈余的行为;在公允价值计量下,则主要对公允价值产生的经济后果进行研究。国内学者对于历史成本下非经常性损益与盈余管理的关系的研究的研究因为研究样本的不同可以分为二类:选取整体上市公司为样本和选取具有特定盈余动机的公司为样本,这类公司包括亏损公司、微利公司和具有增配动机的公司等。我国学者大量的研究成果反复验证了我国上市公司整体上明显存在利用非经常性损益操纵利润的现象。周涛(2003)对1999一2002年沪市A股上市公司非经常损益的披露与盈余管理的关系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由于我国非经常性损益的披露制度逐步得到完善,上市公司利用非经常性损益来调节会计盈余的盈余管理行为得到了一定的遏制,但这种限制对于重度亏损公司和寻求配股上市公司来说并不明显。王俊秋,唐加威(2008)对2003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中的亏损和微利公司利用非经常性损益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进行实证研究,发现长期资产处置收益、补贴收入、资产减值准备等非经常性损益是我国上市公司主要的盈余管理手段,亏损公司大量确认非经常性损失来调减利润,微利公司则大量确认非经常性收益来调增利润。由于亏损上市公司和微利公司为了保留上市资格是否具有很强的盈余管理动机,国内学者对这两类公司进行了的大量的研究,重点检验了哪些具体的非经常损益项目会成为它们进行盈余管理的手段。余江(2005)对我国2001-2002年的亏损公司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资产减值准备已成为亏损公司操纵利润的主要手段,亏损公司在首亏年度存在多计提资产减值准备进而调低盈余的行为。陈晓,戴翠玉(2004)对1998一2000年我国A股亏损上市公司的扭亏行为进行实证研究,发现亏损上市公司主要通过关联交易以及资产重组等产生的非经常性收益来顺利
南京审计学院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