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课 唐 诗 二 首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内容,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背诵诗歌。 2.品味语言,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3.体会诗人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重点字词赏析,领会诗歌的意境。 【情境导入】
在我国灿烂的文学史中,唐诗是一串璀璨夺目的明珠。在这串明珠中,杜甫的诗作以其强烈的时代感、深沉的人民性而独占鳌头,杜甫因此被誉为“诗圣”。在我们看来,这样伟大的诗人,其生前可能过着舒适安逸的生活,一定不愁吃、不愁穿,住在华美的屋子里写诗作赋。实际上并非如此,他究竟过着怎样的生活呢?读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你就明白了。 【新课解读】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有感情地范读课文,读出停顿和语气节奏,为学生进入情境创设氛围。要求学生在听读过程中画出疑难字词。
2.学生自由读:
(1)可采用默读、轻读、放声读等多种形式。
(2)结合课文注释,利用工具书,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和释义,疏解文字,并标出疑难字句。小组内相互提问文中的重点词语解释及句子翻译,梳理文意。
3.重点字词:
挂罥(juàn) 塘坳(ào) ..布衾(qīn) 庇(bì) ..秋高:秋深。 挂罥:挂着,挂住。 塘坳:低洼积水的地方。 俄顷:一会儿。 向:接近。 恶卧:睡相不好。 丧乱:战乱,指安史之乱。
彻:到。诗中是“彻晓”(到天亮)的意思。 安得:哪里能得到。 庇:遮盖,覆盖。 突兀:高耸的样子。 4.应掌握的重点句子: (1)忍能对面为盗贼。
译文:竟然狠心这样当面做偷窃的事。 (2)娇儿恶卧踏里裂。
译文:孩子睡相不好,把被里蹬破了。 (3)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译文:哪里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遮蔽天下贫寒的士人,让他们开颜欢笑!
(4)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译文: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即使唯独我的茅屋被吹破,自己受冻而死也甘心!
二、深入探究——理清层次
默读全诗。本诗一共描绘了几幅画面?请各用四个字概括每幅画面的主要内容,并各用一个字概括作者当时的心情。
明确:秋风破屋(惨或急) 群童抱茅(悲或叹) 夜雨湿屋(哀或忧) 祈求广厦(愿) 小结:
三、研读课文——人物形象
1.诗人看到茅屋被吹破,茅草飘飘扬扬挂在树梢上,洒落到低洼积水处时,是什么心情?
讨论明确:诗人心情着急、发怒、无可奈何。
2.茅草被卷走了,这些草如果拾起来,还可以修理茅屋。这时,一群顽童把草抱走了。这时诗人着急,他说:“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杜甫写此诗时只有49岁,为什么用一个“老”字?
讨论明确:是写心情,诗人饱受战乱之苦,未老先衰,心力交瘁。 3.“归来倚杖自叹息”,他叹息什么?这一句的语气和节奏应该怎样读? 明确:一叹自己之苦,茅屋被吹破,接下来的日子怎么过呢;二叹周围的人苦——还有很多像自己一样穷苦的人;三叹战乱给人民造成的痛苦。所以此句应该用叹息的语气读出来:归来倚杖自——叹——息。
四、品读课文——赏析语言 1.赏析生动传神的字词。
如:(1)第1节“卷我屋上三重茅”中的“卷”写出了风的迅猛,还表现了茅草的动态。换成“吹”,风的力度不够;换成“掀”,表现不了茅草的动态。“三”是虚数,“几”的意思,有时形容多,有时形容少,在这里说的是茅屋盖得很薄,经不起风吹。
(2)第3节中“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铁”表示:①很凉、很硬(天寒冷);②很破旧、很脏,只有一被,无法拆洗(贫穷)。换成“冰”只能表示寒冷,而无被子破旧之意。
2.品味含义丰富的词语。
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多方面理解。
“长夜沾湿何由彻”中的“长夜”一词语义双关,既指眼前难挨的雨夜,又指战乱造成的长时间的不安、民不聊生的时局。
五、拓展延伸
1.这首诗中有几组对比,如“漏”屋与“广厦”;“长夜沾湿”与“风雨不动”;“俱欢颜”与“死亦足”,这些对比有什么作用呢?
明确:这些鲜明的现实与理想的对比,表现了杜甫改革现实的理想,以及心系苍生、忧国忧民和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
2.假如你是一位电视剧编剧(导演),打算写(导)一部有关杜甫的历史剧,结合此诗,你准备设计一些情节和画面,请进行合理想象,把有关的画面描写出来,并适当加入主人公动作、神态的描写。(该作业以“奇思妙想”为主题,为学生创造一个感知的新情境,锻炼学生的想象力,活用所学的知识。)
六、本课小结
全诗共4节,前3节描写了秋风破屋、群童抱茅、夜雨湿屋三幅画面,淋漓尽致地展现了杜甫一家的不幸遭遇,表现了诗人只要“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愿望,充分体现了他关心民生、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操。
忧国忧民的诗人,永远会受到人们的爱戴。最后,让我们怀着对杜甫的爱戴和敬仰,有感情地诵读他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附板书设计:
《卖炭翁》
【教学目标】
1.了解白居易。积累文言词汇,理解词义、句意。 2.学习抓住对人物、事件的描写来突出中心的写作方法。 3.感受白居易同情百姓疾苦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