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农业植物病理学
稻瘟病 Pyricularia grisea
稻瘟病在整个水稻生育期都有发生。根据受害时期和部位不同,可分为: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谷粒瘟。
叶瘟:发生在3叶期以后。随水稻品种抗病性和天气条件的不同,病斑分为 白点型、急性型、慢性型、褐点型 等4种。
节瘟主要发生在穗颈下第一、二节上,初为褐色或黑褐色小点,以后环状扩大至整个节部。
穗颈瘟:发生于穗颈,病斑初呈浅褐色小点,逐渐围绕穗颈、穗轴和枝梗并向上下扩展。
谷粒瘟:发生在谷壳和护颖上,形成近椭圆形黑褐色病斑,并可延及整个谷粒。 稻瘟病无论在何部位发生,其诊断要点是病斑具明显褐色边缘,中央灰白色,遇潮湿条件,病部产生灰绿色霉状物。
病害循环:病菌以菌丝和分生孢子在病稻草、病稻谷上越冬。因此,病稻草和病稻谷是翌年病害的主要初侵染来源。借风雨传播到英苗或本田稻株。
病害控制:(1)种植抗病品种。(2)减少病源。(3)改进栽培方式,加强水肥管理。(4)药剂防治。其他有效药剂有富+-1号(稻瘟灵)、异稻瘟净、春雷霉素、多菌灵、克瘟散、嘧菌胺 等。
水稻白叶枯病Xanthomonas oryzae 症状
病害症状有 :普通型、急性型、凋萎型、中脉型。
发病多从叶尖或叶缘开始,初为暗绿色水渍状短侵染线,后沿叶缘从叶缘或中脉迅速向下加长加宽而扩展成黄褐色,最后呈枯白色病斑,可达叶片基部和整个叶片。
病害循环:病菌主要潜伏于稻种表面、胚和胚乳表面,随病稻种越冬或随病稻草、稻桩越冬。 细菌病害都种子带菌。
传播:病菌主要通过灌溉水和雨水传播。
病害控制:(1)杜绝种子传病。(2)种植抗病品种。(3)培育无病壮秧,加强肥水管理。(4)药剂防治:叶青双、龙克菌、叶枯灵、叶枯净、链霉素等(5)生物防治。
小麦条锈病Puccinia striiformis
.v .. ..
. . ..
小麦锈病包括:条锈病、叶锈病、秆锈病。
小麦锈病症状:三种锈病共同的特点是在叶或茎秆上产生黄色或褐色夏孢子堆,表皮破裂,夏孢子飞散。
条锈成行,叶锈乱,秆锈是个褐斑。
小麦锈菌的生物学特性:(1)严格的寄生性。(2)高度的寄生专化形和变异性。(3)气流传播流行的广泛性。(4)孢子繁殖迅速,流行的爆发性。(5)对 温、湿度、光照比较敏感。
侵染循环:(1) 小麦锈菌以 夏孢子 随气流进行高空远距离传播。(2)小麦锈菌以 夏孢子 在田间进行初次和多次重复侵染。(3)三种锈菌的越冬,越夏方式和地区不同。
病害控制 综合防治措施:(1)种植抗病品种。(2)实行抗锈基
因合理布局。在条锈菌越夏区和越冬区、其他不同的流行区域实施抗病基因合理布局,以阻断病菌的侵染循环。(3)栽培防治。适期播种,避免早播,以减轻秋苗发病,减少秋季菌源。月下地区要消灭自生麦苗,减少越夏菌源的积累和传播。(4)药剂防治。在锈病爆发流行的情况下,药剂防治是大面积控制锈病流行的主要应急措施。药剂拌种是在小麦条锈病菌常发易变区控制菌量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小麦锈病的药剂主要有 粉锈宁 、戊唑醇、丙环唑、速保利 等三唑类和嘧菌酯、醚菌酯等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可用于拌种或成株期喷雾。
小麦白粉病Blumeria graminis 简单说一下小麦白粉病的症状?
答:主要为害叶片,病部初产生黄色小点,然后逐渐扩大为圆形或椭圆形的病斑,表面生白粉状霉层,霉层逐渐变为灰白色至浅褐色,其上密生黑色小粒点。
病害循环 病原菌的越冬和越夏:越夏方式有两种 :一种是以分生孢子在夏季气温较低的地区的自生麦苗或夏播小麦植物上越夏。另一种越夏方式是以病残体上的闭囊壳在低温、干燥的条件下越夏。在冬季病菌以菌丝体潜伏在植株下部叶片或叶鞘内越冬。在新疆闭囊壳越冬。
传播和侵入:分生孢子和子囊孢子借高空气流作远距离传播。 病害控制 防治方法:(1)选用抗病品种。(2)减少初侵染来源。(3)加强栽培管理。主要措施有:①适期适量播种,控制田间群体密度。②合理施肥。③合理灌水。(4)药剂防治。
小麦全蚀病Gaeumannomyces graminis 1. 请给描述小麦全蚀病的症状?
.v .. ..
. . ..
答:小麦全蚀病主要为害小麦根部和茎基部第一、二节处。拔节后茎基部1~2节叶鞘内侧和茎秆表面在潮湿条件下,形成肉眼可见的黑褐色菌丝层,称为“黑脚”,这是全蚀病区别于其他根腐病的典型症状。
病害循环:病原物的越冬越夏 : 病菌以菌丝体和子囊壳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越夏。 病原物的传播:典型的土传病害,引种是远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 大小麦散黑穗病的病原菌以休眠菌丝在种子 胚内越冬,气流传播,花器侵染的系统性病害。
玉米丝黑穗病Sphacelotheca reiliana 玉米丝黑穗病是玉米产区的重要穗部病害。 症状:此病是一种苗期系统性侵染病害。
病害循环:病菌以散落在土中、混入粪肥或沾附于种子表面的冬孢子越冬。成为次年的初侵染来源,其中以土壤带菌为主。
病害控制:(1)种植抗病品种。(2)杜绝和减少初侵染菌源。(3)种子处理。(4)加强栽培管理。
玉米黑粉病Ustilago maydis
病害症状:此病为局部侵染病害。在玉米整个生育期,任何地上部的幼嫩组织都可受害。
发病规律:病菌主要以冬孢子在土壤、病残体上越冬,也可混在 粪肥或黏附于种子表面越冬。
病害控制:(1)减少菌源。(2)选用抗病品种。(3)加强栽培管理。(4)药剂防治①种子处理②喷药防治。
甘薯黑斑病Ceratocystis fimbriata
症状:苗期,生长期及储藏期均可发生。主要为害薯苗、薯块,不为害绿色部分。(1)苗期症状(2)生长期症状。(3)储藏期症状。
病害循环:病菌以子囊孢子、厚担孢子和菌丝体在薯块或土壤中病残体上越冬。 病害控制:(1)严格执行检疫制度。(2)选用无病种薯。①无病留种田②精选种薯③种薯消毒。(3)培育无病壮苗。(4)安全储藏。
(5)选用抗病品种。(5)加强栽培管理。 甘薯茎线虫病Ditylenchus detructor Thorne
.v .. ..
. . ..
1. 症状:可为害 薯块、薯蔓以及须根。以薯块和近地面的秧蔓受害最重。薯块受害症状有3种类型:(1)糠皮型(2)糠心型(3)混合型。
2. 病害控制:(1)加强种苗检疫,选用抗病品种。(2)建立无病留种地,繁殖无病种薯。(3)实行轮作,消除病残体。(4)药剂防治。
马铃薯晚疫病Phytophthora infestans 1. 症状:主要为害叶片、叶柄、茎和块茎。 2. 传播:病菌的孢子囊借助气流进行传播。
3. 病害控制:(1)选用抗病品种。(2)建立无病留种地,选用无病种薯。(3)加强栽培管理(4)药剂防治。
油菜菌核病Sclerotinia sclerotiorum 1. 油菜菌核病是一种世界性病害。
2. 病害症状:叶片发病,初为暗青色水渍状斑块,后扩展为圆形或半圆形病斑,有2~3种不同颜色轮层,中央黄色或灰褐色,边缘淡黄色;潮湿时病斑迅速扩展,全叶腐烂。茎部发病,初为淡黄色长椭圆形或长条形绕茎大斑,稍凹陷,有同心轮纹,随后病斑变为灰白色,边缘深褐色,致使组织腐烂,髓部消解,皮层碎裂,故城白杆、霉杆等。后期病部产生黑色菌核。
3. 病害循环:该病主要以菌核在土壤、种子和病茎中越夏、越冬。
4. 病害控制:(1)选用抗病品种。(2)减少初侵染来源。(3)改善油菜生态环境。(4)药剂防治(5)生物防治。
油菜白锈病Albugo candida
1. 症状:叶片发病,表面初生淡绿色小斑点,后呈黄色圆形病斑,叶背面病斑处长出隆起的白漆色疱疹,疱疹破裂后散出白粉。幼茎和花梗发病,弯曲成龙头状。
2. 病害循环:病菌的卵孢子除在病残体中越夏外,也可混在种子中越夏。越夏卵孢子萌发产生孢子囊,释放游动孢子,侵染油菜引起初侵染。在侵染的幼苗上形成孢子囊堆,冬季以菌丝或孢子囊堆在病叶上越冬。翌春气温回升,孢子囊随气流传播。
3. 病害控制:有效药剂有:瑞毒霉锰锌、退菌特、代林锌。 向日葵菌核病Sclerotinia sclerotiorum
1. 症状:根据菌核病的发生部位和症状可分为 根腐型 (立枯 型) 、茎腐型、叶腐型、花腐型。
.v .. ..
. . ..
2. 发病规律:此病以菌核在土壤中、病残体及种子间越冬。 向日葵列当Heliantus annuus L
1. 症状:向日葵被列当寄生后,植物矮小,叶片变黄,花盘直径变小,籽实瘪粒数增加。
棉花枯萎病Fusarium oxysporum
1. 症状:整个生长期均可为害。田间常表现如下几种不同的症状类型:黄色网纹型、黄化型、紫红型、凋萎型、矮缩型。
2. 给我说一下症状类型?
答:同一病株可表现一种症状类型,有时也可出现几种症状类型。无论哪种症状类型,其病株根、茎维管束均变为黑褐色。
病害循环
初侵染:病菌主要以菌丝体潜伏在棉籽的短绒、种壳和种子内部,或以菌丝体、分生孢子及厚担孢子在病残体及土壤中越冬,称为来年的初侵染来源。传播:种子带菌是病害远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近距离传播主要与农事操作有关。如耕地、灌水、大风。侵入于发病:病菌主要从伤口侵入,也可由跟梢直接侵入。
棉花黄萎病Verticillium dahliae
棉花黄萎病是棉花生产中最重要的病害,也是全国农业植物检疫对象之一。 症状:黄萎病一般在现蕾后才开始发生,开花结铃期达高峰。其症状主要分为如下:普通型、落叶型、枯死型。
棉花苗期病害Thanatephorus cucumeris
症状:棉花病害的种类很多。主要分为两种:一类以引起烂种、烂芽、烂根、茎基腐为主;另一类以为害幼苗叶片和茎为主。
苹果和梨树腐烂病valsa ceratosperma maire
症状:主要为害主干、主枝和较大的侧枝及辅养枝,致使皮层腐烂。腐烂病的症状有 溃疡性 和 枝枯型 两类,溃疡性为主。
溃疡型:多发生在主干、主枝上。发病初期,病部表面红褐色至暗褐色、水泽状、略隆起,以手压之病部稍下陷。后皮层腐烂,常溢出黄褐色或红褐色汁液。病组织松软,湿腐状,有酒糟味。后期病部失去水干缩下陷,呈黑褐色,边缘开裂,表面产生许多小黑点。在雨后和潮湿情况下,小黑点可溢出橘黄色或淡黄色卷须状孢子角。
病害循环
.v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