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贵州丹寨特色小镇发展经验借鉴
作者:井园欣
来源:《商业经济》2017年第11期
[摘 要] 国家级贫困县丹寨县主要以农业为就业方向,镇内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严重缺乏,地方财政融资能力及可持续能力不足,难以支撑小镇的转型发展。2014年丹寨县与万达签署了扶贫协议,是政府精准扶贫资金与社会资本合作、将PPP模式引入特色小镇项目实践性的检验。这种“造血式”扶贫新模式弥补了丹寨县的资金缺口,政府和社会资本通过发挥自身优势管控和降低不同阶段的风险,提高特色小镇的建设效率,有利于企业自身转型升级并获得相对平稳的盈利和回报。借鉴丹寨县打造特色小镇的经验,集合人力和物力实施“镇镇联动,镇村联动”,让周边越来越多的小城镇加入到特色小镇的队伍中,将区域性扶贫项目和区域发展政策紧密结合,建立农户脱贫与区域发展的长效机制,以实现稳定脱贫。 [关键词] 贵州省;丹寨特色小镇;发展经验;精准扶贫;产业升级
[中图分类号] F299.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6043(2017)11-0065-02
贵州省是全国独一无二、仅由山区组成而无平原的省份,因而其在建设特色小镇时依据自身现有的地理环境,形成了“蒸小笼”式的小城镇,突出组团式、点状式、串珠式的空间布局。目前贵州特色小镇主要有依托于传统优质资源的文旅类小镇和以高新技术为核心的研发类小镇。其中尤其特殊的当属黔东南州的“丹寨小镇”。 一、丹寨县发展困境
国家级贫困县丹寨是贵州省脱贫攻坚中的“硬骨头”,是黔东南州乃至贵州省贫困的缩影。地处贵州省东南部,全县国土面积940平方公里,下辖6个乡镇,总人口不到18万,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小县。作为深度贫困地区之一,贵州省小镇发展的困境在这里都有体现,丹寨县村民仍主要以农业为就业方向,镇内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严重缺乏,企业缺乏劳动力,地方财政融资能力不强、可持续能力不足从而难以支撑小镇的转型发展。
丹寨县在产业扶贫上尝试过多种发展方式。依托县域的资源优势,将本县三大特色农业产业——果蔬、茶药和生态畜牧,通过引进龙头企业带动农业产业发展,且县政府依托“品牌带企业、企业带基地、合作社带贫困户”的三带模式,一方面形成县级、乡镇级、部门单位、村干部、贫困户五层包扶形式,使政策实施层次扁平化,领导与村民“结伴”;另一方面与龙头农业企业开展公司、支部、基地、贫困户四层对接模式,从两条路径为农民增收。2015年丹寨县引进茅台生态农业公司等知名品牌企业落户,大力发展蓝莓产业,提供技术支持和收购渠道,给村民带来了收入的增长;蔬菜种植在扶贫举措中发挥了“短平快”的效果,但收益微薄;借助中药材公司的加工及研发打造健康品牌;由企业提供猪苗、由农户饲养、再由企业回收的生猪“代养”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规避了市场风险,为村民提供了就近工作的机会,但农户多为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