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最简短的方式介绍哲学》
坦率地说,以前我是有些不屑于专门来谈论一些基础的哲学问题的,就像古之学者不会自诩对《三字经》《增广贤文》有所研究一样,好像一沾上便有失了身份。但当我看到很多渴望了解哲学而又不懂哲学的朋友一度迷惘,甚至被误导的时候,我觉得有必要专门来谈论一下相关问题。
曾多次有人问我:哲学是什么?如果他们是要我给哲学下一个定义的话,那么我确实不知道该怎么回答,并且我认为这也不是很重要的。因为任何定义都是不完备的①,由于“哲学”的特殊性很难给它下一个相对完备的定义,与其以偏概全而产生可能的误导,还不如不做。因此我告诉你哲学研究些什么更有意义。
从现有学科之间的关系来说,哲学几乎对所有科学及艺术的前提和目的进行研究。哲学的核心是人与世界的关系,要研究人与世界的关系,首先就要分别研究人和世界。当科学逐步从哲学中分离出去以后,研究自然的任务由自然科学来承担,研究人及社会的任务由生理学、医学、逻辑学、心理学及社会科学来承担。知识的爆炸导致了专业化,现在,哲学家很少有能力从事具体的科学研究,主要借助科学的成果来反思人与世界的关系。 古代哲学家,尤其是古希腊的哲学家热衷于追求世界的本原。②他们还没有明确意识到他们所认识的世界可能并不等同于世界的本来面目。虽然如此,但认识论的萌芽还是已经产生:柏拉图的“洞喻”就是著名的例子;在中国,庄周梦蝶、庄子与惠子的“子非鱼”之辩也将认识的因素考虑到了人对世界的认识中;佛学就更是将“心有”“心无”当作争论的焦点。但是对于认识论的系统研究是肇始于笛卡尔,认识论转向,使西方哲学的目标由追求世界本质转向追求普遍必然的知识。
但是没过多久,西方的一位大哲学家休谟发现了归纳推理的或然性,和许多重大发现一样,这个问题在当时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后来哲学家们才不得不哀叹“我们的一切知识都是片面的和不确定的”。休谟同时还发现了因果关系只是一种习惯性连结,这一说法足够摧毁人类所有知识的确定性。③以至于后来的哲学家如康德,只能将因果关系归结为源自上帝的先天知性。
四年前我就说过:任何不涉及语言分析的哲学都是不精确的,但是语言分析不是哲学的目的,只是哲学的手段!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曾经涉足过语言,但真正重视语言与思想的差别的,却是现代的弗雷格。搞清了语言与思想的关系,很多哲学问题或伪哲学问题就迎仞而解。比如“白马非马”:
系动词“是”有三种涵义:一是表示等同(我认为没有完全的等同,应该说“等值”更确切);二是表示丛属,可以是个体从属于类,也可以是子类从属于母类;三是表示句中主谓关系。公孙龙子就是利用了自然语言的缺陷,利用了“是”的多重涵义来糊弄别人。大家都知道白马是属于马的,“白马是马”说的是:白马属于马,并非说白马等同于马。但是公孙龙子故意将此处“是”的涵义解释成“等同”,故言:“白马非马”。关吏一听,心想“白马是不等同于马啊”,于是就被人忽悠了。
逻辑是事实的镜子,观念是事实的镜像;语言是观念的镜子,语义是观念的镜像;语义是事实的镜像的镜像。------这就是我对人与世界的关系的基本看法。
但是人与世界的关系不仅有认知关系,还有价值关系。可以说,人多数时候的原始动机都是源自实用,我们追问:我是否存在?世界是否存在?正是为了回答我为什么要存在?我应该怎样存在?
我见过不少人高谈阔论人性是善是恶。其实人性无所谓善恶,人性只是利己,利己无所谓善恶。广义的善恶:对于主体来说,有价值的就是应该的、善的;负价值的就是不应
该的、恶的。狭义的善恶就是道德的善恶,是以道德为判断标准。不管是义务论还是目的论者,凡是违反道德原则就是恶的。目的论者认为:道德的目的是为了维护社会的存在与发展,那么有利于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就是符合道德标准的,就是善的;反之就是恶的。这些是《伦理学原理》中最基础的伦理学知识。
美学或许是哲学所有分支学科中最不发达的。审美主体在对对象的欣羡中迷失了自己,将自身的思想情感移植在对象上,迷失在物我一体的状态中。此时人与世界和谐的融于一体,这就是美。美是主体与对象融于一体的和谐状态。
注释:
①定义的不完备性,察看《第二章 思维按逻辑规则设定了语言和数》第3.1节 ②梁启超说:“世界哲学大致可以分为三派,印度,犹太,埃及等东方国家,专注重人与神的关系;希腊及现代欧洲,专注重人与物的关系;中国专注重人与人的关系。” 梁启超《梁启超哲学论文选》488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
③我在《第四章 哲学的选择》专门讨论了因果关系的问题。
《以最简短的方式介绍哲学》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