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第二章-京剧的发展史简介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第二章 京剧的发展史简介

中国戏曲起源于上古原始社会的民间歌舞,发展到汉代的角抵、百戏、唐代的参军戏以至歌舞戏,就逐渐有了综合艺术的趋势。宋杂剧和金院本的形成和发展,形成了中国古典戏曲的最初的完整形式。元杂剧和南元南戏的出现,使这种形式进一步完备,有了比较完整的剧本。元杂剧的出现是中国古代戏曲艺术的一个高峰。明代中叶以后,在南戏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传奇,流布全国,形成了中国戏曲繁荣的新阶段。清代康熙、乾隆年间,许多新兴的地方戏曲出现,诸腔杂陈,分属于不同的声腔体系,京剧就是在这些古老的戏曲剧种的基础上,经过综合、丰富、融化、提高而形成的。京剧形成迄今,虽然不过一百多年,但它集中继承了中国戏曲悠久的历史传统,源远流长,积累深厚。京剧在北京崛起后逐渐流传全国,成为我国最有代表性的戏曲剧种。京剧发展大体可分以下几个历程和阶段:1.约1790年—1880年为孕育形成阶段;2.1880年至1917年为成熟阶段;3.1917年—1938年为鼎盛时期;4.1938年—1949年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各地区京剧呈现盛衰不同的景象;5.1949年建国后,京剧获得了新生,开创了繁荣的局面,其间也有曲折。

一. 京剧的孕育和形成时期

1、北京剧坛面貌

从1790年到1880年,正是清王朝由极盛转向衰败的时期,期间经历了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六代封建皇朝的统治。这一时期,清王朝的统治已巩固,农业生产增长,商品经济也日益发展,这些为戏曲演出提供了物质保证。各阶层人士对娱乐的需求,清朝统治者对戏曲的钟爱,促进了戏曲演出的发展。

乾隆中叶,除昆山腔与弋阳腔外,在民间流行的声腔、剧种有梆子腔、楚腔、乱弹腔、吹腔、秦腔、二黄调、襄阳调、弦索腔等等,这些声腔与昆腔相对,笼统称作“乱弹”,也称“花部”;昆腔则称“雅部”。到道光年间,形成了昆腔、弋阳腔、弦索腔、梆子腔和皮黄腔五大声腔体系;梆子、皮黄两种声腔尤为兴旺。北京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也是戏曲的中心。从乾隆以来,全国各地方声腔剧种向北京集中,北京既有昆腔戏,也有各种乱弹戏,昆乱并存,花雅竞奏。

清雍正、乾隆年间,北京昆腔衰微,京腔(源于江西弋腔,亦称高腔)振作。乾隆时画家贺世魁画的《京腔十三绝图像》曾挂在前门外廊房头条城一斋南纸店门首,以招徕顾客,可见当时京腔之盛行。乾隆末叶,秦腔崛起,又取代了京腔。1780年,秦腔(即梆子腔)艺人魏长生到北京献艺,大获成功。秦腔以其艺术上的清新、生活气息浓厚而博得人们的喜爱。魏长生演的《滚楼》、《背娃入府》等戏轰动京城,观众日达千余人,反应热烈, 6

京腔由是冷落。当时不仅京腔艺人学梆子(秦腔),在京的其他各地的戏曲演员也向魏长生学艺,学唱梆子。乾隆15年,清政府明令禁止京师唱秦腔,魏长生一度改入昆、弋班,两年后离京南下扬州演出,后又到各地巡回演出,使秦腔艺术广泛传播,同时推动了各地方戏曲的发展。

1. 四大徽班进京

1790年扬州盐商江鹤亭为庆祝乾隆八十寿辰,组织高朗亭率领的徽班“三庆”班进京演出。这个徽班以唱二黄为主,兼唱昆腔、吹腔、四平腔、高拨子以及罗罗、梆子各种腔调,是个诸腔并奏的戏班。在宫中的祝寿戏演罢,“三庆”班并未南返,而是留在北京,进行民间演出。它很快就压倒了秦腔,很多秦腔演员为谋生计而投入新兴的徽班,结果就形成徽、秦两班合作的局面。继“三庆”班接踵而至的徽班有“四喜”、“春台”、“如春”各班,合“三庆”班世称“四大徽班”。徽班很快在北京舞台上取得了主导地位。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1.徽班有丰富优美的声腔曲调,诸腔并奏,并拥有众多题材广泛、通俗易懂的剧目(有取材于民间生活的小戏,有反映社会政治生活的正剧,有根据历史传说故事编写的剧本)。徽戏的表演也有较高的水平,重视做功,讲究表演。2.艺人们广泛吸收,博采众长,为徽班发展开创了新路。3.北京社会的稳定和统治者对于戏曲的支持是徽戏存在、发展的重要的保障。

3. 汉戏进京给徽戏带来的变化

汉戏,亦称汉调、楚调。它是流行于湖北汉水一带的地方戏曲剧种。汉戏声腔以西皮、二黄为主。西皮乃甘肃、陕西一带的秦腔传至湖北襄阳一带,经湖北艺人改造而成,最初称“襄阳调”。汉戏中的二黄与徽戏二黄均来自弋阳腔,因地域各异,在其声腔、板式上亦不尽相同。湖北襄阳调(即西皮调)的形成,加上安徽二黄调的传入,使皮、黄合奏的局面首先在湖北的汉戏中出现。道光年间汉戏艺人王洪贵、李六、余三胜等进京献艺,他们并未单独挑班演唱,而是参加徽班。汉戏进京并搭入徽班演唱,使徽班的演出阵容更为强大,在北京舞台再次出现了徽汉合流的局面,为北京皮黄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汉戏搭入徽班,给徽班带来了不少变化。首先,汉戏艺人将汉戏的演出剧目和表演技艺带到了徽班,丰富了徽班的剧目和表演手段。其次,原来秦腔、徽班、京腔都是以旦角戏为主,领班人也都是旦角演员,如魏长生、高朗亭等,汉戏进京后,演男性角色的剧目日多,尤以老生为主的剧目数量最大,提高了戏曲舞台反映生活的能力。另外,汉戏进京前,徽班是诸腔杂呈的状态,汉戏进京,大量的皮黄戏上演,使皮黄的演唱艺术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为了消除与北京观众在语言上的隔阂,演唱语言也得到了改造,以“中原音韵”(即中州韵)为语言规范,同时沿用了一部分湖广音。

4.

京剧形成的标志

自从皮黄合奏的局面形成以后,广大徽班、汉戏演员共同努力,根据北京观众的需要,在艺术实践中做了一系列的改革。无论是声腔、剧目、舞台语言、表演以至演员阵容,都出现了一个明显的变化。这种变化意味着徽班的演出,从量变到质变的一个飞跃,意味着一个新的剧种的出现,即京剧的形成。

7

京剧是在徽班内逐步孕育、演化而成的,是徽调、汉调、昆曲、梆子相互交流、结合、融化,从而产生的新剧种。这个过程,从徽班进京的1790年算起,大约经过了五六十年。

中国戏曲剧种的区分,最明显的标志是在音乐和舞台语言方面。京剧形成的第一个标志就是建立了以皮黄为主的板腔体的声腔结构,北京字音和湖广音的结合,形成了京剧演唱语言的规范。胡琴作为主要伴奏乐器代替了原先的笛子,为京剧演唱艺术的发展准备了条件。

第二个标志是剧目的题材范围扩大,有关政治历史方面的题材有所增加。结构上继承并巩固了分场体制,七字句、十字句的板腔代替了长短句的套曲体。

第三个标志是演出形式已趋规范化。有了固定的演出场所、戏班组织和演出规制。角色分生、旦、净、丑等行当,化妆亦有规范,旦角贴片子,净角勾脸谱。表演程式化、虚拟化、舞蹈化。表演程式是历代艺人长期创造的结晶,代代相传,师徒递嬗。舞台布局统一为三面向观众,一面是后台,台上设一桌二椅。

以上是种种标志着京剧作为一种新兴的剧种已经形成。

京剧形成后,在北京有很长时间仍称徽班,也称乱弹或二黄戏。传到上海后,为与上海原有的徽班相区别,一般以京班或京调称之。“京剧”一词也始见于上海(1876年《申报》:“图绘伶论”中最早出现“京剧”一词),后又传到北京,逐渐成为通用的称谓。

二、京剧的成熟时期

从1880年到1917年的三十多年中,京剧的继续发展以至成熟,得到了适宜的气候与土壤。这一时期,中国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市场的繁荣,商品经济的发展,为剧场演出的频繁提供了物质保证,也为剧场、戏班的经营、管理带来新的因素:清末民初推翻帝制、创建民国的辛亥革命,为京剧改良运动提供了思想内容上的推动力量;而声、光、化、电这些科学技术为京剧舞台的革新提供了新的手段;新文化的影响,审美意识领域中的新旧交错,则孕育着京剧艺术的巨大变革。

1. “前三杰”到“后三杰”

京剧自形成以来至清末民初,在艺术上已经臻于成熟。初期京剧艺术还保留不少它的前身,即徽、汉等戏曲剧种的面貌,到此时则已发生脱胎换骨的变化,由粗糙简朴变得精致了。

京剧是以表演为中心的艺术。一个时期的表演艺术特点,总是从演员身上体现出来的。因此每个时期都有其代表性的演员。在京剧形成时期的代表性演员是:余三胜、程长庚、张二奎,习称“老生前三杰”。京剧艺术成熟时期的代表性演员是谭鑫培、孙菊仙、汪桂芬,习称“老生后三杰”。

余三胜(1802—1866)湖北罗田县人,出身湖北汉戏班,于道光初到北京,搭徽班演唱,以嗓音醇厚、声调优美而蜚声北京舞台。余三胜将徽、汉二腔融于一炉而创制出旋律丰富具有独特风格的京剧唱腔,对京剧的形成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程长庚(1811—1879)安徽潜山人,工老生,后进京搭三庆班演出。嗓音高宽宏亮, 8

唱技高明,声情交融。他的戏路宽广,能戏很多,表演注意身段作派,还能顾及戏剧的社会功能。程长庚还颇具组织能力,是位颇受爱戴的戏剧活动家。他掌握的三庆班,纪律严明,十分正气。他还是一位卓有成就的教师,在艺术上毫不保守,尽力教导提携青年人。“后三杰”的谭鑫培、汪桂芬、孙菊仙,均得程长庚教益。

张二奎(1814—1860)为“四喜班”的头牌老生和领班人,与余三胜、程长庚齐名。 “后三杰”中孙菊仙(1841—1931)是票友出身,对程长庚服膺最虔,效仿最力。汪桂芬(1860—1909)早年曾为程长庚操琴,程辞世后,始以老生演员出台献艺。孙、汪都直接继承了程长庚的演唱风格。谭鑫培(1847—1917),为演员世家出身,不仅有继承,而且有发展。尤其是谭鑫培,在总结前辈表演艺术的基础上,又经过自己的创造,把京剧艺术推进到一个新的成熟境界。他的艺术,无论对当时,于后世,都有深远的影响,被誉为“伶界大王”,是这一时期的代表。

这一时期每个行当都涌现出成批的优秀的演员。值得一提的是旦角演员王瑶卿。王瑶卿有“新青衣领袖”之美誉,是这一时期旦行最负盛名者。清庚子前后,他与谭鑫培合演《汾河湾》、《武家坡》、《打鱼杀家》等剧,享名一时,有“青衣叫天”之称。他的舞台生涯很短,以后主要重视培养演员工作,“四大名旦”都曾求教于他。

京剧形成之初,沿袭徽班的集体制。至谭鑫培崛起后,逐渐过渡到以主要演员为中心的“名角挑班制”。这种制度形成后,以主要名角为首,其他演员按技艺高下分出档次。主要演员总是演主角,其他演员为其配戏。最好的演员演戏放在演出的最后(谓“大轴”),第二位演员放在倒第二(谓“压轴”)。主要演员自行聘请专门的琴师、鼓师,还有专门的舞台美工人员(检场)、化妆师。演员的收入也由固定的“包银”改为按百分比分成,演员不再束缚在一个固定的戏班,可较自由的在各班社间流动。名角挑班制的出现,反映了资本主义关系逐渐取代凝固的封建封闭关系,特别是固定包银制向戏分提成制的过渡,是商品经济的原则和竞争的原则在京剧领域中得到渗透,调动了从业人员的积极性,促进了京剧艺术的发展。

2. 剧目进一步京剧化

此时期京剧演出剧目仍以来自徽、汉、梆、昆等的传统剧目为主,但在演出中大多经过整理、加工,使之与京剧表演的结合更为紧密,因此更京剧化了。由于京剧有较强的反映生活的能力,故京剧剧本的题材较为广泛,风格也较多样。谭鑫培、孙菊仙、汪桂芬等优秀演员对传统剧目作了大量的加工整理工作,使这些戏的艺术质量大为提高,不但剧本更精练完整,同时经过演员在舞台上的二度创作,演出更精湛,后人从此就照他们的演法传演下去,演出本被固定下来。这一时期还涌现出了一些文人出身的剧作者。

光绪三十二年(1900)出版的《绘图京都三庆班真正京调全集》,共十集,收剧目四十八出。1915年出版、至1925年才出齐的王大错《戏考》,前后四十册,共收京剧剧本近六百出(包括部分梆子戏和昆曲剧本)。

3. 表演、唱腔、舞台美术的成熟和发展

9

本历史时期,京剧艺术角色行当更完备,表演艺术(唱、念、做、打)更精致、细腻。行当方面,出现了武生、老旦、红生等行当,旦行进一步分青衣、花旦、刀马旦、玩笑旦等,花脸也分为“铜锤”、“架子”两行。这些划分是表演艺术发展的结果,同时又与某些表演流派的形成密切结合。京剧的曲调更丰富,也更讲究韵味。身段动作要求美观,一抬手、一投足都有一定的格律,还出现了一些表演上的“绝活”。音乐伴奏逐渐形成由管、弦、打击乐组成的乐队(文、武场)。

舞台美术也出现了求新、求美的趋向。如上下门“出将”、“入相”的彩帘,桌围椅披的装饰,演员的服饰、盔、戏靴及各种道具,各自都有一定之规而形成定制,脸谱也趋向精致。

4. 南派京剧的初步形成与女班的出现

同治六年(1867)上海新建的戏院“满庭芳”赴津邀角,京剧艺术开始从天津传到上海。此后随着京、津两地京班艺人的大批南下,上海开始发展成为我国南方的京剧艺术中心。

由于租界特定的经济文化环境及物质条件,使南下的京剧艺术走上了与北京地区并不相同的发展道路,造就了一种新的区域性派别——与“京朝派”相对的“南派京剧”。

被称为“坤班”、“髦儿戏班”的京剧女班最初产生于上海。以后,天津、北京也相继出现了女班及女演员,不久又发展到全国各地。民初,各地涌现出一批优秀的女演员。

5. 京剧科班与戏校

京剧的教育体制,最早是“投师学艺”,咸丰、同治年间有了专门培养演员的科班。科班有专职的教师,还有系统的教育程序。这种教育体制的进步,是京剧艺术成熟的重要标志,也为京剧的进一步繁荣兴旺,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京剧史上存在时间最长、培养人才最多、成就最大的科班是成立于1904年的“喜(富)连成科班”。在上海,除京剧科班外,辛亥革命后,上海伶界联合会创办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所子弟学校——榛苓小学。著名演员潘月樵、冯子和也自行出资兴办艺人义学,同时欧阳予倩等人也应聘至南通承办起了南通伶工学社。这些戏曲艺术学校,废除了旧科班里的封建性规制,实行文化学习和艺术教学并重、练武习艺与舞台演出相结合的教育方法,培养出了才艺兼备的京剧演员。这一时期,也涌现出了不少优秀的京剧教师。

6. 京剧改良运动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受民族资产阶级民族革命思潮的影响,中国文化艺术界普遍展开了改良运动。

1940年10月,在上海有汪笑侬、陈去病等发起,创刊了中国戏曲史上最早的专门性京剧期刊《二十世纪大舞台》。它的诞生表明京剧改良理论的兴盛。该刊不仅登载京剧改良理论文章,还发表京剧改良剧目,积极提倡京剧改良。

京剧改良的倡导者主张革除旧剧封建、淫秽的弊端,把京剧艺术的社会功能看作构成戏曲美的根本因素。认为京剧应改进舞台演出条件和表演形式,不受传统方式束缚,力求自然,在自然中求得真实的美感。要求京剧语言通俗易懂,以被群众接受。

10

第二章-京剧的发展史简介

第二章京剧的发展史简介中国戏曲起源于上古原始社会的民间歌舞,发展到汉代的角抵、百戏、唐代的参军戏以至歌舞戏,就逐渐有了综合艺术的趋势。宋杂剧和金院本的形成和发展,形成了中国古典戏曲的最初的完整形式。元杂剧和南元南戏的出现,使这种形式进一步完备,有了比较完整的剧本。元杂剧的出现是中国古代戏曲艺术的一个高峰。明代中叶以后,在南戏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传奇,流布全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6qpx57zwz444p5c1cp2i5zpak1cslt00dca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