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临床表现
1.发病年龄多在儿童期,少数在3岁以下。
2.大多数发病缓慢,少数为急性发病,表现进行性贫血、虚弱、食欲不振、气急、心悸等。
3.多有不规则发热,易并发感染。
4.出血倾向常见皮肤淤斑、口腔粘膜出血、鼻出血、眼底出血等,后者提示有颅内出血的可能。 (二)辅助检查
1.血象 全血细胞减少,网织红细胞数减低。贫血为正细胞正色素性,白细胞分类中性粒细胞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多。
2.骨髓象 多数增生减低或重度减低,红、粒细胞系统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高,网状细胞、浆细胞、组织嗜碱细胞增多,巨核细胞减少。 3.血清铁蛋白增高。
4.部分病人胎儿血红蛋白轻度增多。 5.干细胞培养 红系、粒系皆减低。 (三)分型
1.急性再障 (亦称重型再障工型)
(1)临床发病急,贫血呈进行性加剧,常伴严重感染、内脏出血。
(2)血象血红蛋白减少,一般<50g/L,网织红细胞<1%,绝对值<15×109/L,白细胞明显减少,中性粒细胞的绝对值<0.5×109/L,血小板<20 ×109/L。 (3)骨髓象 多部位增生减低,三系造血细胞明显减少,非造血细胞增多,淋巴细胞相对增高,骨髓小粒中非造血细胞及脂肪细胞增多。
2.慢性再障
(1)临床发病慢,贫血、感染、出血均较轻。
(2)血象 血红蛋白减少速度较慢,网织红细胞、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及血小板值均不同程度减少。
(3)骨髓象 三系或两系减少,至少一个部位增生不良,巨核细胞明显减少,骨髓小粒中非造血细胞及脂肪细胞增多。
(4)病程中如病情恶化、临床、血象及骨髓象与急性再障相同,称重型再障Ⅱ型。
【治疗】 (一)慢性再障 1.支持治疗
(1) 加强护理、防止感染、适当户外活动、给易消化富于营养的饮食。
(2)输血 可输浓集红细胞维持血红蛋白60~70g/L或70g/L以上。 (3)止血 可用止血定、维生素C、小剂量肾上腺皮质激素,严重出血可输注血小板。
(4)控制感染
2.雄激素治疗 康力龙(kg·d)口服、或遭受酸睾丸酮1~2mg/(kg·d)肌注,多于用经后2~4个月出现疗效。
3.肾上腺皮质激素 用强的松 mg/(kg·d)可减少出血及减少雄激素对骨骼生长的副作用。
4.硝酸士的宁 10日疗法。学龄期儿童用量1mg3天,2 mg3天,3 mg4天肌注,休息4天重复,用至缓解。
5.左旋咪唑为一种合成驱虫剂,能通过增强辅助T细胞功能调节患者细胞免疫而发挥治疗作用,25 mg/(kg·d),每周服用3天停4天。
6.多抗甲素 能增强机体免疫功能,5 mg每天3次口服。 7.胎肝悬液 输注或脐血输入造血干细胞。
8.异基因骨髓移植 移植HLA配型相合的骨髓,可使大多数患者造血功能恢复。
(二)急性再障
(1)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或抗淋巴细胞球蛋白(ALG)5~10 mg/(kg·d)(兔制剂)或15~40 mg/(kg·d)(马制剂),加氢化考的松4~8 mg/(kg·d)加入5%葡萄糖250~500ml静脉点滴,疗程4~5天。
(2)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30 mg/(kg·d),连用3天,20 mg/(kg·d)连用4天,10 mg/(kg·d),5 mg/(kg·d),3 mg/(kg·d)各用7天,1 mg/(kg·d)静注直至血红蛋白质升至100~120g/L,渐减量至停药。
(3)环胞素A(CSA)10~12 mg/(kg·d),分2次口服,10~14天后减量至8 mg/(kg·d),连用3~4个月。 2.造血生长因子输注。
3.大剂量丙种球蛋白静滴1g/(kg·d),每4周一次,显效后渐延长间隔时间,共用6~10次,起到免疫调节作用,清除病毒感染,并对粒细胞极度低下致严重感染者有免疫防护及抗感染功能。 4.异基因骨髓移植。
第二十章 出血性疾病
第一节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thrombocytoopenia purpura,邢)是以出血和血小板
减少为主要特征的一组免疫性疾病,由于患者血循环中存在血小板抗体引起血小板破坏增加,成熟未释放型巨核细胞百分率增加,产板型巨核细胞减少。体内抗血小板抗体主要是IgG,还有IgM、IgA或补体C3。根据病程在6个月以内为急性型,6个月以上为慢性型(包括反复发作型),两型在发病年龄、病因、发病机制和预后方面迥然不同。 【诊断】 (一)临床表现
1.急性型 病程在6个月以内,起病急,多数病前常有上呼吸道感染史,表现为自发性皮肤、粘膜出血,以四肢较多,轻者为淤点、淤斑,重者呈大片紫癜或血肿。鼻出血或齿龈出血也很常见,亦可有消化道或泌尿道出血,但不多见。严重者可发生颅内出血。急性暴发病例常伴发热、出血较多可发生失血性贫血或休克。
2.慢性型 病程超过6个月,多见于学龄期前后,女多于男,起病缓慢,出血症状较轻,多在外伤后发现出血症状。病程迁延,亦可反复发作。 (二)辅助检查
1.血小板计数<100×109/L。
2.出血时间延长,凝血时间正常,血块收缩不良,束臂试验阳性。 3.骨髓象 急性病例巨核细胞总数正常或偏高。慢性病例巨核细胞数增高,成熟未释放血小板的巨核细胞显着增多,而释放血小板的巨核细胞少见。 4.血小板表面相关抗体PAIgG、PAIgA、PAIgM增加或PAC3增加。
(三)诊断标准
1.多次检查血小板计数减少。 2.脾脏不增大或仅轻度增大。
3.骨髓检查巨核细胞增多或正常,有成熟障碍。 4.以下5项中应具备任何一项: (1)强的松治疗有效。 (2)脾切除有效。 (3)PAIgG增多。 (4)PAC3增多。 (5)血小板寿命缩短。 【治疗】
(一)一般疗法 急性病例主要在发病1~2周内出血较重,因此初期应让患儿卧床休息、减少活动,避免外伤,积极控制感染,给予足量液体及易消化饮食,大剂量VitC,VitP(芦丁)及局部止血等对症治疗。
(二)肾上腺皮质激素 1~4mg/(kg·d),疗程2~3周,然后减量停药,血小板>30×109/L,无明显出血倾向时可无需特殊治疗。
(三)大剂量丙种球蛋白 剂量400mg/(kg·d),3~5天或800~1000mg/(kg。d),l~2天。优点是:见效快,一般认为这种治疗最适合急诊处理,如外科手术前治疗,或用常规治疗遇有高危情况时;缺点是:疗效短暂,且价格昂贵。 (四)免疫抑制剂 长春新碱每次1.2mg/m2,每周一次,每次量不大于2mg,避光维持
l0小时静点,或硫唑嘌呤1~3mg/(kg·d)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