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名称: 跨文化交际案例分析
总 学 时: 36 学 分: 2
适用专业: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 先修课程: 无
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强化学生的跨文化 交际意识。
通过中外文化异同分析,正确认识世界多元文化的价值、地位与影响。了解跨文化交际学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及典型案例,掌握基本的社交礼仪,知晓中西方在价值观、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等方面的异同,提高理论水平与思辨分析能力。
通过对文化态度、文化观念,以及跨文化交际心理的探讨,使 学生加深对世界多元文化的理解,形成平等、尊重、宽容、客观的跨 文化观念。
主要内容:
本课程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学科综述,跨文化交际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以及典型案例分析。本课程强调“案例教学”的重要性,突出课程的实践性和实用性,通过有针对性的案例分析与讨论,帮助学生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跨文化交际案例分析。
为了培养学生对外交际的能力和学生对中国文化掌握的能力,我们的教学内容是促使双向沟通的教学内容。所谓双向沟通是指我们的学生和所在国的人们的沟通和他们所教的学生将来和中国人的沟通。我们的教学内容应该紧紧围绕着这双向沟通而展开。在课堂上,我们给学生两种案例让学生分析,一种是他们在生活中和教学中可能遇到的跨文化交际问题的案例,另一种是在课堂上、在文本中的中国文化问题的案例。双向沟通的教学内容,才能保证学生在国外从事汉语国际教育工作时能顺利完成任务。
主要章节:
第一章 跨文化交际概述
第二章 文化因素与跨文化交际 1 价值观中的文化冲突 民族性格 案例分析
2 心理因素与跨文化交际 (1)语言的习得与发展
(2)中外思维方式的差异 (3)定势与偏见
3 自然环境、空间环境与跨文化交际 4 心理环境与跨文化交际---隐私 案例分析
第三章 社会环境与跨文化交际 1情景与跨文化交际 2角色与跨文化交际
案例分析
3人际关系与跨文化交际 案例分析
第四章 规范系统与跨文化交际 1 关于规范和规则 2 规范系统的层次性 3 中外规范系统的不同 案例分析
第五章 符号、代码系统、编码和译码与跨文化交际 1 符号
2 代码系统
3 代码系统的不同层次 第六章 语言与跨文化交际 1什么是“文化附加意义” 2 “文化附加意义”的特点
3 中外语言中文化附加意义的不同 4 词汇与思维方式及价值观念 案例分析
第七章 交往规则与跨文化交际 1 社会语言差异
2 合作原则及其文化差异 3 礼貌原则及其文化差异 案例分析
第八章 社会礼仪、社会习俗与跨文化交际 1 送礼 2 禁忌
案例分析
第九章 言语行为与跨文化交际 1 称呼 2 邀请 3 拒绝 4 招呼 5 请求 6 恭敬
7 道歉与感谢 案例分析
第十章 非言语行为与跨文化交际 1 非言语行为的特点 2 中外身势语的文化差异 3 中外手势语的文化差异 4 中外表情语的文化差异 5 中外体距语的文化差异 6 中外身体接触的文化差异 7 中外服饰语的文化差异 第十一章 跨文化适应 1 文化休克
2 跨文化适应的过程
3《刮痧》综合性案例分析
第十二章 跨文化交际与汉语教学
教学方式:
“跨文化交际案例分析”的讲解采取“基本概念+相关跨文化交际理论+典型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授课方式,将概念、理论和典型案例进行合理分类与归纳,所以我们以跨文化交际的理论为纲,以理论串案例,把那些典型性、综合性、前沿性、实用性,特别是那些能够展示世界多元文化特点、有助于预见学生跨文化交际中可能出现障碍的案例置于不同的跨文化交际理论框架下,先简要介绍跨文化交际的理论,然后,通过大量有针对性的案例的分析与讨论,帮助学生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理论进行分析,帮助学生循序渐进而又较为系统地掌握相关知识,体现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教学宗旨。
本课程采用简要的理论讲解、全方位的课堂互动、立体化的学习材料等方式进行授课。
考核方式: 1 本课程采用100分制
课堂表现20分 案例分析 20分 期末考核30分 论文:30分
教材及参考文献:
1.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2.关世杰《跨文化交流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3.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l999
4. [美]拉里·A·萨默瓦,理查德·E·波特著,闵惠泉等译《跨文化传播》,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5. 顾希佳《礼仪与中国文化》,人民出版社,2001 6. 吴为善 严慧仙《跨文化交际概论》,商务印书馆,2009 7. 毕继万 《跨文化交际与第二语言教学》,北京语言大学
出版社,2009
8. 胡文仲 毕继万《跨文化非语言交际》,外语教学与研究
出版社,1999
9. 李杰群《非语言交际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10 许嘉璐《未惬集》,贵州人民出版社,2005 任课教师: 吕俞辉 大纲撰写人: 吕俞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