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彦淖尔职业技术学校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语文组:王艳琴 2018年8月27日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王艳琴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⑴理解《再别康桥》运用意象、修辞等表达感情的艺术特点。 ⑵ 有感情的朗诵和背诵《再别康桥》。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生诵读感受诗歌中蕴含的“美”,教师指导学生体会诗歌意象及蕴含的情感。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陶冶学生的性情,接受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教学目标1 教学难点 :教学目标2、3
教学方法:诵读欣赏法 讨论法 问答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用具:多媒体(PPT、音频、视频等) 课堂教学步骤: 一、导(情景导入)
迄今为止,我们已经学过了不止一篇送别诗作。古人云:黯然伤魂者,唯别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西出阳关无故人”的豪迈,也有“相见时难别亦难”的苦涩,更有“杨柳岸,晓风残月”
1
的伤感,这些都是古人对于离别的理解,那么现代人是如何看待离别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领略一下现代人笔下的别离之情!(板书:再别康桥) 二、知(了解诗人及写作背景)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1920年赴英国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剑桥就是诗歌中的康桥。1922年8月辞别剑桥启程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经常发表诗作,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为新月诗派的主要人物。1928年诗人重游英国,在乘船归国途中,诗人挥笔写下了这首诗歌。1931年11月19日,诗人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 脚下,时年35岁。他的诗作不乏语言清新、比喻贴切,具有轻柔明丽风格的佳作。选自《猛虎集》的《再别康桥》就以音节和谐、意境优美,备受读者们的青睐。 三、品(品读赏析) 1.朗诵品味音乐美
(注重字音、停顿、重读、感情等训练,及时引导学生。) 1)学生齐读 2)学生自由朗读 3)指名朗读 4)欣赏配乐诗朗诵
启发学生理解作者的感情:可以感受到这首诗抒发了作者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感情,那么这种感情是浓还是淡呢?(浓)
2
(板书:依依惜别的深情) 5)学生默读、体会感情 6)指名朗读,注意感情与节奏
这首诗的音节读起来朗朗上口,首先表现在押韵,韵脚为: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其次是音节和谐,节奏感强。再次是回环复沓。首节和尾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 2.观察欣赏建筑美
诗歌四行一节,每一节诗行的排列两两错落有致,每句的字数基本上是六字、七字(间有八字句),节的匀称,句的均齐,体现了错落有致、曲折回旋的建筑美。 3.想象体会绘画美
1)[提问]:读了许多遍课文,大家除了能感受到诗人依依惜别的深情外,对于作者所描写的康桥有什么印象? (美丽)
可以说是风光如画。苏轼在评价王维的诗时说:“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如今我们品味着徐志摩的这首《再别康桥》也可以称得上“诗中有画”。
3
(板书:风光如画)
2)找寻意象:这康桥以及它周边的秀丽都是通过描写景物感受的。 [问]:诗中的哪些景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云彩,金柳,青荇,清泉,夏虫,星辉......)
这些事物都是柔美而抒情的事物。它们都已超越了它们的自然属性,浸透了作者对康河的永久恋情,它们是融入了作者主观情意的意象。3)讨论交流(可分小组讨论交流,也可根据课堂学生状态自主完成)。 (通过讨论交流和发言,让学生分析这些意象分别融入了诗人的哪些情感,进而体会诗人对康桥永久的恋情。)
七节诗,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给人视觉上美的享受。画面表现之一是,诗人使用了色彩较为绚丽的词语,创造了一系列鲜明生动的意境,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河畔的金柳在康河里的倒影,康河水底的招摇的水草,榆阴下的长满浮藻的青潭等。画面美表现之二是,诗人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面变成了动态的画面,给人以立体感。
引导学生发挥想象,选出自己喜欢的一个画面进行品读。 为了让学生充分发挥想像力,进入诗歌梦幻般的氛围,用与诗歌每一小节意境相配的优美图片,让学生根据诗意选画面。再找个别学生朗读自已最喜欢的一节诗歌,结合图片画面,说出喜欢的理由,让学生深入体会每一节的画面美。老师抓住诗中的关键词(动作性很强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