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中国儒家教育思想对音乐艺术教育的影响-最新教育文档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中国儒家教育思想对音乐艺术教育的影响

一、前言

《尚书》中就有“击石拊石,百兽率舞”的说法。当然这一说法可回溯的历史更为悠久,大约能追溯至几万年前的母系氏族社会时期。从该记载中我们能约略推断出当时的音乐主要是用于祭祀、节日的庆典等。李泽厚先生认为这已经是原始歌舞,他说:“……这些和所谓‘干戚羽旄’、‘发扬蹈厉’,正是图腾舞蹈,正是插着羽毛戴着假面的原始歌舞。”

我国有系统的音乐观思想的出现是在春秋战国时期,也就是雅斯贝尔斯所说的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我们一般用先秦时期来指称这一段历史。接下来,我们集中地考察儒家教育思想对音乐艺术观的影响。

二、儒家的教育思想

儒家的传统教育思想可以归纳为“爱智”和“好学”两个核心的基本概念,在西方,古希腊以“爱智”为哲学的精神特色。此“爱智”与《论语?卫灵公》中所说的“有教无类”,以及孔子所倡导的“因材施教”是统一的。倡导所有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力,所有人都有自己的所长,教育无外乎是要对人进行“增智”“明德”“擅礼”“规范”等方面的提升。

与“爱智”相比,儒家的“好学”更能体现出儒家思想对教育的深远影响。“好学”即便是对儒家哲学思想而言,也言之成

理。 “好学”决不是孔子思想中的一个普通概念,我们可以肯定地说,“好学”是孔子思想中一个具有核心意义的基础性观念,不仅在他的教育思想,也在他的整个思想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这一点在儒家学派文化研究中越来越受到重视。 让我们翻开论语,看看儒家先哲们对“好学”的记载与注释:我们应可知,整部论语把“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置于全书之首,并非偶然。因为,孔子对“学”“好学”的重视,确实非同一般。这样,我们也就知道,孔子讲“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这一段话中的“志于学”的意义亦非普通。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孔子说,孔圉所以称为文子,是因为他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表示,好学不仅是个人独享的乐事,也是在“问”“闻”的交往活动中展开的。这也意味着,“学”不仅是在学校里向老师学,也包含着一切有关知识的“问”“闻”交往。在这个意义上说,孔子对教育的理解是很广泛的。

现在要问,“好学”是否为一种德性或美德呢?表面上看,好学与一般孔子所说的德性如仁、智、勇不同,似乎不属于德性,不过,这如何解释孔子既称颜回为惟一的“好学”者,又把颜回归在弟子中的“德行”一类?我们能不能说仁智勇是实践德性,而好学属于理智德性呢?当然,理智理性是恰当运用理性的德性,与好学作为一种优秀的能力有所不同,同时孔子也不认为伦

理德性与教育无关。但无论如何,孔子是把“好学”看成与“伦理德性”有别的品质和活动。

三、儒家教育思想下的音乐美学观

儒家的基本教育思想,即基于把道德、审美融于学习的人生之中的生存论意义上的儒家思想。那么接下来,我们来具体地梳理一下儒家的音乐思想。

(一)音乐的情感由心所发,声音的形式与情感的形式相关联。“乐者,乐也,人情之所不能免”,“其哀心感者,其声噍以杀。其乐心感者,其声以缓。其喜心感者,其声发以散。其怒心感者,其声粗以厉。其敬心感者,其声直以廉。其爱心感者,其声和以柔。”喜怒而乐等内在的情感都不可过分,过分既有损于个体身心,也有损于社会稳定。音乐和各种艺术价值、功能就在于建造这样一种普遍性的情感和谐形式。”

(二)总体上儒家主张“乐从和”。这是李泽厚先生的观点。李先生在详细分析了传统儒家对音乐的基本观点之后,提出 “中国古代所追求的是情感符合现实身心和社会群体的和谐协同,排斥偏离和破坏这一标准的任何情感和艺术。音乐是为了从内心建立和塑造这种普遍性的情感形式,这也就是‘乐从和’的美学根本特点。”

这意味着中国传统的音乐观 “乐诗相和”的特点。“乐诗相和”实际包含“乐诗相和”和“乐诗相合”两个方面。在相合的意义上,就是乐和诗都归于礼,都是实现礼的方式和途径,乐

中国儒家教育思想对音乐艺术教育的影响-最新教育文档

中国儒家教育思想对音乐艺术教育的影响一、前言《尚书》中就有“击石拊石,百兽率舞”的说法。当然这一说法可回溯的历史更为悠久,大约能追溯至几万年前的母系氏族社会时期。从该记载中我们能约略推断出当时的音乐主要是用于祭祀、节日的庆典等。李泽厚先生认为这已经是原始歌舞,他说:“……这些和所谓‘干戚羽旄’、‘发扬蹈厉’,正是图腾舞蹈,正是插着羽毛戴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6qlft5ka3i6j6mw9sjhs44p5c1cp2i00dxv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