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第一课《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第一课《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荷塘月色

教学目标:

(一)整体感知课文,体会直接抒情的语句的内涵及在文中的作用,理解作者感情。 (二)体会散文的语言美,细品作者工笔画式的写景风格。

(三)认识“通感”“博喻”等的修辞方法,领悟其所产生的艺术效果。 教学重点:

结合课文进行写作指导。

分析文章优美的语言。学习作者从多角度、运用多种手法描摹荷塘美景。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对本次劳动实践的作文进行简要点评。存在问题:标题无新意;内容丰富但无序;记流水帐似的,把事件简单罗列;语言缺少个性。------

一篇好的文章,除了在立意、材料、结构等方面要有较突出驾驭能力,更不可忽略的是语言!因为语言是思想的载体。历届高考作文中的佼佼者,无一不是驾驭语言的高手。换句话说,有“文采”的作文更容易脱颖而出,受到改卷老师的垂青。那么怎么使自己的文章更有“文采”呢? 今天,我们要开学习的这篇散文,会在这方面给你予启示。 二、片断写作引导

大家见过荷花吗?读过描写荷的诗文吗?

出示一组幻灯片。《荷塘风景图》,假设你现在或漫步于荷塘边或一叶扁舟穿梭于荷叶之间。 注意观察和感受,拿出纸笔,对你所看到的、感受到的、联想到的荷花荷叶进行一个片断描写。 要求:力求从多个角度进行描写,至少要用两种以上修辞。 交流学生练笔。

三、学习课文4至6自然段。

指名朗读课文中写荷塘月色的段落。(4-6)

注意体会,作者是怎样描写荷塘的?与你们写得进行比较,说说你最欣赏的语句。 各抒己见。对于以下重点分析的佳句,尽可能由学生来评议。 揣摹语言,梳理文意。

1、 这三段是全文的主体部分,写出了荷塘月色之美景。从观察角度和描写对象两方面说说 作者写景的顺序是怎样的?

观察的角度是按由近及远,由上而下的顺序。

第四段写月光下的荷塘:荷叶→荷花(静态实写)→荷香→荷波(动态虚写),流水——虚写映衬。 第五段写荷塘上的月色。 第六段写荷塘四周景色。

2、本文写景特别工细,不但把景物分解为荷塘和月色,而且在写荷塘和月色时,把这两个部分再分解剖析成许多更小的部分,然后逐一描写。找找这三段文字都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1 / 4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第一课《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比喻 荷叶――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舞女的裙”比喻荷叶的风姿。裙与荷叶形态相似,圆形、舒

展;“亭亭”是高颀的样子,与“出水很高”相配。荷叶“出水很高”,才让作者联想到“亭亭的舞女的裙”,写出了荷叶的动态美。)

荷花――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博喻:

分别写出了淡月辉映下荷花晶莹剔透的闪光,绿叶衬托下荷花忽隐忽现的闪烁,以及荷花不染纤尘的美质。)

荷波――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荷叶的颤动――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的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月光――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叶、花――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朦胧、恬静、柔美) 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一看像一团烟雾。(迷茫,朦胧)

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昏暗,没有精神)

拟人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有羞涩的打着朵儿的;

“袅娜”写荷花饱满盛开状,“羞涩”写荷花含苞待放。这两个词本是用来描写女子的娇美姿态、神情的,现在用来写荷花,赋予物以生命活力和感情。这是拟人的写法,写出荷花的神韵,倾注了作者的主观感情,可以激发读者的想象。

通感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由嗅觉向听觉转移。“缕缕清

香”与“渺茫的歌声”在许多方面有相似之处,如时断时续,若有若无,轻淡缥缈,沁人心脾,有意感觉的转移伴随着想象的中跳跃。“清香”与“歌声”同属美好事物,把“清香”比喻成远处的“歌声”,烘托出几分优雅和宁静来。)

◆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由 视觉向听觉转移。月的光华和阴影,用“名曲”的旋律来形容,表明光与影的和谐,与小提琴演奏的名曲一样悠扬、优美,烘托出一种温馨、幽雅的氛围,给读者以联想和想象,乃至带入一种幻境。)

通感是“一种感觉超出了本身的局限而领会到属于另一种感觉的印象”(钱钟书语),即感觉的转移。亦可说是一种特殊的比喻。

3、注意这三段中作者写作的角度,如动静结合、实写虚写、正面侧面等。

如:荷叶田田,满遮荷面,塘水看不到;作者却断定那叶下的水”脉脉”有情,这是由于叶子的”风致”引起的合理想象。这是很精彩的一笔。

4、注意这几个自然段中,作者使用较好的部分动词和叠词。

如:文中写荷塘上的月色,“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请分析:泻、浮、洗、笼这几个动词的表达作用。

以流水喻月光,一个“泻”字,写出了月辉照耀、一泻无余的景象;写荷叶、荷花在月光下的状态,用了两个比喻,“牛乳”给人以一种洁白而鲜艳欲滴的感觉,“梦”表现了月光下荷叶、荷花轻飘柔美的姿容。这里通过写叶和花的安谧、恬静,衬托出月色的朦胧柔和。 “浮”,写出了雾的轻飘状态。

叠音词如:“蓊蓊郁郁”“远远近近”“高高低低”的树、“曲曲折折”的荷塘、“隐隐约约”的远山,“亭亭”的荷花、“田田”的叶子、“缕缕”的清香、“脉脉”的流水,“密密地”挨、“静静地”

2 / 4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第一课《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泻、“重重”围住等等,比比皆是,独具匠心。叠词一般用轻声的语调来读,轻柔的语调与轻柔的情景相符,能渲染出一种雅而不俗的语言氛围,而在语音的延长中,语意与情感也是绵绵不绝,令人回味的。 “田田”。写出了荷叶的茂密,出自“莲叶何田田”句。“粒粒”,写出了荷花的晶莹剔透。 “远远近近”“高高低低”,写出了树的错落有致,既开阔又有立体感,用语平实自然,富于节奏感。

小结:作者独具匠心,描写了荷塘是月下的荷塘、月色是荷塘上的月色。作者的高明之处是,将描写荷塘与描写月色巧妙地结合起来,突出优雅、朦胧、幽静的物境之美。 5、再看幻灯片,体会景致的生动形象之妙。

呈现的画面请同学们用作者的语言表达出来。 6、全班齐读4-6自然段

跟着作者好好地“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四、把握作者的感情脉络。

1、作者在观赏荷塘月色的过程中,自始至终怀着怎样的思想感情?哪些句子最能表达这样的感情? 体会:“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的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2、读课文其他段落,找找类似的句子文中还有哪些?

首段:“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放于开篇,奠定了全文感情的基调。起笔这样写的目的?不加掩饰自己的情怀,显出作者内心有苦闷,心绪烦乱。这也正是夜深人静游荷塘的缘由(欲排遣苦闷之情)) 第三段:作者在路上一段抒情独白,抛开了写景,句句都是内心活动。

“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

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

本段末句“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有何作用和深意?1在行文上,这是一个过渡句,提挈下文重笔写荷塘月色。亦是对第2段“去荷塘”文字的一个接续,2、3段便浑成一体了。2这一句感情上起了变化,作者没有陷入哀愁的泥淖不能自拔。他要追寻美来自慰,反映了不满现实而又幻想超脱现实的心态。

第八段:“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小结:普遍认为作者表现的情感是复杂的,既有淡淡的忧愁,又有淡淡的喜悦。低调情绪笼罩着全文,如作者心里不宁静,路是幽僻、幽静的,云、月是淡淡的,树色是阴阴的。蝉声与蛙声虽热闹,但与“我”无缘。不满现实,但又不得不回到现实中来。至于喜悦,课文开头忽然想到日日走过的荷塘,“总该有另一番样子吧”,于是欣然前往。通向荷塘的小路,往日阴森森的,“今晚却很好”,便觉得自己是个“自由的人”了。到了荷塘,心系美景,暂得自由,怡然自得之情顿生。于是,由赏景想到古人采莲那个“热闹的季节”“风流的季节”,淡淡喜悦之情也是笼罩在全文的。

讨论:作者为什么有这种情绪?联系作者撰文时间启发学生讲讲有关大革命失败的情况,朱自清曾受过“五四”运动的洗礼,目睹过“三。一八”惨案的全过程(他那天参加了请愿游行)。他追求进步,痛恶黑暗的反动统治;他虽然是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但富有正义感和爱国心。在大革命高潮时,他很兴奋,时时关注着南方的革命,渴望中国的统一各民主的实现。“四。一二”政变,给他的打击是学生的,他“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按他当时的思想境界(“我只是在行为上主张一种日常生活中的中和主义”一见陈竹隐藏《忆佩弦》)是不可能毅然投入到革命洪流中去的。手中的笔是他寻求解脱的工具,《荷塘月色》的诞生是很自然的。用”这几天

3 / 4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第一课《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心里颇不宁静”来概括、浓缩他在大革命失败的日子悲愤、彷徨的复杂心情。了解他为什么要在对美好景色的描摹中排遣哀愁的原委。 展示部分背景材料。 五、课文第三部分

思考:作者为什么要写看似与主旨无关的江南采莲旧俗和《采莲赋》、《西洲曲》? 六、本文的写作线索是什么?

分析:《荷塘月色》的行文线索,很有特色,如同经、纬两条线穿织在一起。它是一篇情景交融的散文,作者欣赏荷塘月色前后心情的变化好似一条经线,对荷塘月色的景物描写犹如一条纬线。写景是为抒情服务的,所以“贯穿全文的是一条前后心情变化的思绪线索”。

从内结构看,情感思绪是从不静、求静、得静到出静,是一个圆形;从外结构看,从作者出门经小径到荷塘复又归来,依空间顺序描绘了一次夏夜游。

七、作业:自读本单元47页《散文的艺术魅力》;背诵课文4-6自然段

作者介绍:

朱自清(1898—1948.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祖籍浙江绍兴。1903年随家定居扬州,所以自称“我是扬州人”。1916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次年改名“自清”,考入本科哲学系。毕业后,在江苏、浙江等地中学任教。1923年发表长诗《毁灭》,震动了当时的诗坛;1929年出版诗集《踪迹》,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创作转向散文,同时研究古典文学。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成了著名的散文家。朱自清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毛泽东称他“表现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著作《朱自清全集》。

4 / 4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第一课《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第一课《荷塘月色》教学设计荷塘月色教学目标:(一)整体感知课文,体会直接抒情的语句的内涵及在文中的作用,理解作者感情。(二)体会散文的语言美,细品作者工笔画式的写景风格。(三)认识“通感”“博喻”等的修辞方法,领悟其所产生的艺术效果。教学重点:结合课文进行写作指导。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6qfcr382dt47ty70kclt55mbv23ri50058a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