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论视域下典籍型大学校训英译例析
一 引言
典籍型大学校训即吸收了中国典籍中的优秀思想内涵及行文特点的校训,如出自《易经》的清华大学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则属于此类,而像哈尔滨工业大学校训“规格严格,功夫到家”其文体特征则更接近于现代汉语。翻译“目的论”由弗米尔在20世纪70年代引入翻译理论[1],其核心原则为目的准则。弗米尔指出,“目的准则是指:译/释/读/写遵循某种方式,此方式可让文本/译本在其使用环境下运作,面向想要使用文本/译本的人[2]”。该准则首先关注译文目的,但目的准则并不意味着好的翻译就因此要符合或适应目标语文化的行为方式或期望值,但人们经常这样误解[3]。目的论不是局限于文化中的源语文本或是目的语文本,而是在委托人和译者之间进行的谈判,它既参考源文本也考虑目的语受众[4],具体方法则由翻译目的决定。
二 目前典籍型大学校训英译的主要问题 2.1 用词不当
校训体现大学办学之精神,翻译时用词不当可能造成意义上的巨大偏差,如中国地质大学的校训为“艰苦朴素,求真务实”为二言八字,其英文译文为“Work hard, keep modest, and pursue truth and pragmatism”,将 “务实”译为“pursue
pragmatism”,“pragmatism”容易让人理解成“实用主义”,实用主义哲学在美国影响较大,主张一切以行动的效果来下定论,带有一些功利性色彩,与原文中的“务实”有较大差距。又如东华大学校训“崇德博学,砺志尚实”,其英译文为“Integrity, academy, ambition and practicality”,其中将“博学”译为“academy”,违反了目的论中的忠实原则,因为“academy”指学院、学会等组织,并无博学之意,因此不能实现预期的交际目的。 2.2 译文重复冗长
厦门大学校训“自强不息,止于至善”英译文为“Pursue excellence, strive for perfection”,中文校训有两层意思,第一句讲磨练和修养,第二句讲奋斗之目标,分别出自《易经》和《礼记·大学》,然而译文则只有追求优秀和完美之意,有重复之嫌。又如西南大学校训“含弘光大,继往开来”,译文为“Comprehension is wide, and brightness great; carry forward the cause of predecessors and forge ahead into the future”。原文古雅精深,译文试图将意义完整呈现,但使得译文显得冗长,变成对校训的释译,难以使英语读者感受到美的享受,没有达到目的论中的要求。 2.3意境和美感缺失
所谓意境是指通过语言文字的表达创作出的气氛或画境[5]。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校训“博文明理,厚德济世”,其英
译文为“Learned, Rational, Virtuous, Devoted ”。其中“济世”出自《后汉书·卢植传》,“性刚毅有大节,常怀济世志”,意思是济助世人,带有较强的文言色彩,且词义意境高远。这里将“济世”意译为“devoted”,虽然在音韵上与其他三词尚属和谐,但程度还不足以相称,未足以表现出原文意境。翻译审美中必须把握原文的情志与意旨,以此为准绳选择词语,才能再现译文风骨[6]。笔者认为改为“dedicated”,能够将原文中的胸怀抱负较好地体现出来,程度上也更近一层,使译文彰显“崇高,庄严”这一意境。 三结语
典籍型校训多用字精练,对于我国典籍型校训英译中的用词不当、译文重复、意境及美感缺失等问题,译者应全面理解原文内涵,使译文符合目的语规范。在译文能够传递原文精神内涵的基础上,可以利用多种修辞方法增强译文美感,使译文能在国际交流中展现我国大学良好风貌。